李亚梅 丁 岩 欧阳取平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1300)
出血性脑梗死已往的报道发生率在3%~6%,随着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目前检出率国外学者报道在19%~39%〔1,2〕。本文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
1.1研究对象 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39例为病例组,血肿型8例,渗血型31例。其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39~83〔平均(61.1±12.3)〕岁。选择同期住院无梗死后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29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99例,女230例,年龄39~82〔平均(58.2±8.9)〕岁。诊断标准: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3〕,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合并出血。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方法 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部位、梗死面积、抗凝药使用和溶栓治疗、梗死类型。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8.2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
2.1两组基本特征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的危险性高(OR=2.63,P=0.004),未发现梗死后出血与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有关。见表1。
2.2发病时间和临床症状 发病<3 d 9例,3~7 d 12例,8~14 d 10例,>14 d 8例。出血性脑梗死症状常不典型,部分患者诉头痛,部分患者表现为症状加重,但大部分是在常规复查头CT或MRI时发现。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n)
2.3出血性脑梗死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发生在皮层、皮层+基底节部位的脑梗死出现梗死后出血的危险性高(P<0.05)。见表2。
2.4出血性脑梗死与梗死面积的关系 将梗死面积≤2 mm×2 mm为参照组,梗死面积≤5 mm×5 mm、5 mm×5 mm ≤梗死面积≤10 mm×10 mm、梗死面积≥10 mm×10 mm与之比较,显示梗死面积越大,发生梗死后出血的危险性越高(P<0.000 1)。见表3。
2.5出血性脑梗死与病情程度的关系 病情程度越重,发生梗死后出血的危险性越高(P<0.000 1)。见表4。
2.6出血性脑梗死与抗凝药使用或溶栓的关系 病例组和对照组应用抗凝、溶栓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 vs 172例,OR=1.60,χ2=1.97,P=0.16)。
表2 梗死后出血与病变部位的关系(n)
表3 出血性脑梗死与梗死面积的关系(n)
表4 出血性脑梗死与病情程度的关系
2.7出血性脑梗死与梗死类型的关系 病例组和对照组梗死和栓塞例数(26 vs 515例、13 vs 14例)有显著差异(OR=18.14,χ2=44.88,P<0.000 1)。
2.8出血性脑梗死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为排除各研究因素之间的相互干扰作用,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将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病情程度、病变部位、梗死面积、抗凝药使用或溶栓、梗死类型等变量赋值,并作为协变量,以是否合并梗死后出血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调整了各因素影响之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后出血与糖尿病、病情程度、梗死面积、梗死类型、梗死部位有关,糖尿病患者、病情程度重、梗死面积大、脑栓塞、发生在皮层+基底节部位的脑梗死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的危险性高。见表5。
表5 出血性脑梗死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脑栓塞是出血性脑梗死形成的重要因素。国外学者〔4〕曾报道,脑栓塞后MRI发现出现栓塞后出血的比例达68.6%,通常不伴有临床症状的加重,多因素分析显示栓塞后的出血与梗死病灶的大小有关,对于大面积的脑栓塞,出血性梗死是一个常见的结果。目前的研究〔5〕认为脑栓塞后出血的机制是闭塞血管的栓子发生破裂、溶解、移动,远端缺血受损的动脉血流再灌注,动脉破裂出血。大面积梗死脑水肿明显,梗死病灶周围血管受压、淤滞明显,水肿消退后,梗死灶周围侧支循环建立,缺血区周围的血管过度灌注坏死,血管破裂或血细胞从缺血的血管壁漏出,引起片状出血或周围点状出血。国外学者〔4〕报道脑梗死后6 h以内发生的出血,NIHSS评分高达20,可能的危险因素为心源性栓塞和高NIHSS评分。
本研究与国外学者〔6,7〕报道一致。Ahmed等〔6〕对来自于31个国家16 049例脑梗死患者的血糖水平研究后报道,血糖水平在181~200 mg/dl的脑梗死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的危险性高(OR,2.86; 95%CI1.69~4.83)。动物实验也证实糖尿病患者发生出血性梗死的危险性高〔7〕。但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有研究〔8〕认为抗凝治疗、溶栓或降纤治疗会增加出血性脑梗死的风险。研究表明出血发生率及死于脑内出血的比例,与安慰剂无显著性差异〔8〕。
4 参考文献
1Kim BJ,Lee SH,Ryu WS,etal.Low Level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ncreases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in large artery atherothrombosis but not in cardioembolism〔J〕.Stroke,2009;40:1627-32.
2Thomalla G,Sobesky J,Köhrmann M,etal.Two tales: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but not parenchymal 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sis is related to severity and duration of ischemia: MRI study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within 6 hours〔J〕.Stroke,2007;38:313-8.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53.
4Weng WC,Huang WY,Shan JR,etal.Very early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of a subcortical infarction〔J〕.Acta Neurol Taiwan,2008;17:263-6.
5王雪梅,杜会山,杜明绝.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2):108-10.
6Ahmed N,Davalos A,Eriksson N,etal.Association of admission blood glucose and out com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J〕.Arch Neurol,2010;67(9):1123-30.
7Chen CH,Anatol M,Zhan Y,etal.Hydrogen gas reduced acute hyperglycemia-enhanced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in a focal ischemia rat model〔J〕.Neuroscience,2010;169(1):402-14.
8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急性脑梗死六小时以内的静脉溶栓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4):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