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云芳
江苏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南通 226001
TIA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分析
成云芳
江苏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南通 22600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初发96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比较反复组与未复发组初次发作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 96例TIA患者随访平均(1.45±0.73)a,复发50例(52.08%),未复发46例(47.92%)。复发组年龄、吸烟比例、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颈动脉斑块高于无复发组,是引起TIA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结论 TIA反复发作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对于TIA反复发作的高危人群,应积极进行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应用阿司匹林及他汀药物进行二级预防防止TIA反复发作。
TIA,反复发作;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有着复发率高的特点,复发后预后更差,病死率及致残率明显增加,进行首次发病后的二级预防对减少复发,避免其进一步的发展意义重大[1]。本文对初发TIA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引起复发的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01—2013-01初发96例TIA患者作研究对象,男46例,女50例;年龄46~80岁,平均(62.55±10.48)岁;基础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制剂、抗凝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降糖药等。
1.2 方法 对96例TIA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比较反复组与未复发组初次发作时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发作持续时间、既往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等)等观察指标上的差异。
96例TIA患者随访3月~3 a,平均(1.45±0.73)a,复发50例(52.08%),未复发46例(47.92%)。复发组年龄、吸烟比例、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均高于无复发组(P<0.05),是引起TIA反复发作相关因素。见表1。
表1 2组反复发作相关因素比较 [n(%)]
TIA是多因素组成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短时肢体麻木无力、语言及视力障碍,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率逐年提高,TIA反复发作作为脑梗死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其诊断和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2];本组观察结果显示TIA反复发作因素包括:(1)年龄大: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TIA反复发作机会也随之增加,本文复发组年龄(65.23±10.43)高于无复发组的(60.18±9.90)岁(P<0.05)。(2)吸烟可使血黏稠升高,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刺激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脑血流,复发组吸烟比例为54.00%高于无复发组的21.74% (P<0.05),是引起TIA反复发作相关因素[3]。(3)高血压是TIA反复发作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除了血压升高,还同时存在内皮损伤、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激活、凝血因子增高、纤溶活性受损、血黏稠增高等异常,这些因素均与血栓形成有关[4],复发组高血压78.00%高于无复发组的32.61% (P<0.05)。(4)糖尿病导致脑血管病变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有关,还与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关;长期糖尿病纤维蛋白原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减退,都将影响到脑微循环灌注,使其反复发作[5]。(5)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最重要脂蛋白[6]。(6)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的颈动脉狭窄为主要病因,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早期为脂纹改变,逐渐发展为纤维斑块和粥样硬化斑块,若在此基础上出现斑块出血、破裂脱落、附壁血栓形成等可引起相应的血液流变学变化[7],导致TIA反复发作,复发组颈动脉斑块(78.00%)高于无复发组(47.83%,P<0.05)。
综上所述,TIA反复发作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对于TIA发作患者,尤其是反复发作的高危人群,应积极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如高血压、心脏病(心房纤颤)、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改变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应用阿司匹林及他汀药物进行二级预防[8]。对颅外颈动脉狭窄70%~99%,在过去2 a中有过TIA或轻微卒中,不管其对抗血小板药反应如何,均可选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狭窄50%~69%且近期有过TIA或轻微卒中的患者行内膜切除术和内科治疗者能降低卒中发病率[9]。
[1] 黄海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发生脑梗死风险相关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8):52-53.
[2] 李韧,赵桂梅,崔丽颖,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全脑血管造影对预后评估的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5):1 499-1 500.
[3] 石兴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临床情况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31-32.
[4] 殷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33(5):586-587.
[5] 王文华.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1,(6C):28-29.
[6] 但慧桃,宋澄清.他汀类药物临床多效性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3):451-452.
[7] 孔静波.短暂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顺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8(16):41-42.
[8] 曹立梅,陈旭,董智强.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阿托伐他汀应用分析[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0,7(1):26-27.
[9] 冯世瑾.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5):294-295.
(收稿2013-07-09)
R743.31
B
1673-5110(2014)01-00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