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经济学名词解释(Ⅱ)

2014-09-12 08:29昝廷全
关键词:测度产权空间

昝廷全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24)

(19)广义资源与广义资源空间

广义资源与广义资源空间是昝廷全(1988,2002)提出的系统经济学的基础性概念。

广义资源是自然资源概念的引申与推广,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时间(机会)与空间资源等。从形态上划分,广义资源可以划分为硬资源、软资源两部分,即

广义资源=({硬资源,软资源},{软、硬资源之间的关系})

这里,硬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用来维持生态平衡、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并能形成产品和服务的有形物质,还包括不需要加工就可被人类直接利用的客观物质,如空气等。显而易见,自然资源、能源等都属于硬资源的范畴。软资源包括知识资源、科技资源、信息资源等以人类的智能为基础的资源。软资源对硬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作用的结果又反馈于整个广义资源系统。从某些方面来讲,硬资源是被动的,软资源是主动的,硬资源的作用需要软资源来“启动”。这也正是正确和全面理解“知识经济”真正内涵的关键所在。

广义资源空间,是以广义资源因子为坐标所撑起的高维抽象空间.在经济学研究中,一般取广义资源空间为n维笛卡尔空间。资源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我们把广义资源所对应的主体称为竞分元。根据竞分元这一定义,在不同的情况下,它可以是指参与广义资源竞争分享或配置的个人、家庭、企业、产业、地区、国家甚至整个人类,也可以是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等自然界的对象。

(梁音子 整理)

(20)资源位

1)资源位的概念

资源位是昝廷全(1991)提出的系统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讲,传统经济学通过效用最大化对经济系统的产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而对经济系统的广义资源投入并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在传统经济学中,人们是从产出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投入和不同的投入水平的产出的差异来研究广义资源投入的,并没有对经济系统的广义资源本身进行认真研究,这是由传统经济学中经济过程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在系统经济学中,昝廷全把经济过程从传统的只包含“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非闭路循环扩展为包括“资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境→资源”六个环节的这样一个闭路循环。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可持续发展问题内生在经济理论的“内核”中,而不是将其作为经济理论的外在约束。著名系统哲学家拉兹洛最近指出,人类社会目前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全球化问题,尤其是金融全球化;其二是和平与发展问题,南北半球主要面临发展问题,东西半球主要面临战争与和平问题;三是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主要是指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的可支持性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学研究所必须面临的一个时代性课题。通过引进资源位概念,我们将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建立起联系。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通常把由多种广义资源因子所撑起的高维空间称为广义资源空间。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一般取广义资源空间为n维笛卡尔空间。

现在,我们给出经济系统资源位的一个一般性定义:在广义资源空间中,能够被某经济系统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为该经济系统的资源位。设G={gi|i=1,2,…,m}为不同经济系统的集合,R=∏Ri为广义资源空间,即由广义资源因子所撑起的高维空间,经济关系f⊂R×G,则对于经济系统gi来讲,fogi即为它的资源位数学模型。在广义资源空间的其余部分,即不能被该经济系统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为该经济系统的非资源位。

2)资源位的分类系统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得到不同的产业资源位分类系统:

分类标准资源位类型资源种类类 型劳动资源位技术资源位信息资源位资本资源位维 数一维资源位二维资源位三维资源位多维资源位数学性质离散资源位连续资源位经济系统组织水平个人资源位家庭资源位企业资源位产业资源位区域资源位国家资源位全球资源位行 为生产资源位存在资源位发展资源位竞争者存在与否基础资源位实现资源位资源的来源自产资源位非自产资源位资源的功能优化资源位次优化资源位资源的存在与利用状况存在资源位实际资源位α-实际资源位 β-实际资源位潜在资源位α-潜在资源位 β-潜在资源位非存在资源位

根据资源的种类,可以把资源位划分为一维资源位、二维资源维和多维资源位等。每一种资源对应着一种或一维特定的资源位,例如,与劳动相对应的是劳动资源位;与时间因子相对应的是时间资源位。一维资源形成一种资源构成(图1(A)中的粗线部分);二维资源位是两种资源因子所形成的平面中的一部分(图1(B));三维资源位是三种资源因子所形成的三维资源空间的一部分(图1(C));四维或四维以上的资源位是四种或四种以上的资源因子所形成的超空间的一部分,即多维资源位或超体积资源位。

图1 一、二、三维资源位及其测度:资源位长度(A)、资源位面积(B)、资源位体积(C)

根据资源位的连续性,可以把资源位划分为连续资源位和离散资源位。前者指与连续变化的资源因子(如劳动)相对应的资源位,后者系与离散资源因子(如资源种类等)相对应的资源位。

根据经济系统的层次性,相应地有不同层次的资源位概念:个人资源位、家庭资源位、企业资源位、产业资源位、区域资源位、国家资源位、全球资源位和人类资源位等。其中,产业资源位还可划分为第一次产业资源位、第二次产业资源位、第三次产业资源位。

根据竞争存在与否,资源位可划分为基础资源位(Fundamental Niche)(竞争前的资源位)和实现资源位(Realized Niche)(竞争后的资源位),且前者包含后者。

资源位由经济系统自身生产而形成的,叫做自产资源位(Self-produced Niche)。企业自己的R&D中心所开发的新技术即属此类。由其他经济系统产生或自然存在、发生的资源位叫做非自产资源位(Non-self-produced Niche)。例如新技术的国际间转移。

按照资源位功能的情况,资源位可划分为优化资源位、次优化资源位、理想资源位等。

根据资源位的存在与非存在形式,以及资源位的实际和潜在被利用状态,可将资源位划分为存在资源位(包括实际资源位和潜在资源位)和非存在资源位。这是产业资源位的核心内容之一。

资源位的存在和被利用是具有时空特征的。对于某一经济系统X,存在于一定空间(S)和时间(T)内的资源位称为存在资源位。实际资源位是指被经济系统X实际利用或占据的存在资源位。存在资源位如果只被经济系统X所利用,叫做经济系统X的α-实际资源位。若存在资源位被经济系统X同时也被其他经济系统所利用,称为经济系统X的β-实际资源位。在存在资源位中,那些没有被经济系统X所利用的部分叫做经济系统X的潜在资源位,其中,既没有被经济系统X也没有被其他经济系统所利用的,称为经济系统X的α-潜在资源位,没有被经济系统X但被其他经济系统所利用的部分,叫做经济系统X的β-潜在资源位。在空间(S)和时间(T)内不存在的资源位,称为经济系统X的非存在资源位。资源位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可由如下图来描述。

图2资源位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梁音子 整理)

(21)资源位理论

资源位理论是昝廷全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发展的重要研究专题之一,其核心思想是“系统时代,整合为王”。其主要内容包括资源位第一定律、资源位第二定律和资源位第三定律。

(22)资源位第一定律

资源位第一定律是昝廷全教授(2005)系统经济学研究中资源位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昝廷全(2004)从经济系统资源位拓扑结构的角度,提出了经济系统为了进行资源整合必须把它的资源位结构打造成凹集的观点。经济系统所能整合的最少的外部资源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经济系统的发展潜力,值不值得努力去进行资源整合,以及对经济发展可能的贡献大小。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可以用经济系统资源位的闭包的测度定量描述经济系统所能整合的最少外部资源。设经济系统的资源位可以用集合G表示,其测度的大小用m(G)表示,同时用co(G)表示资源位集合G的闭包,co(G)的测度用m{co(G)}表示,则资源位为集合G的经济系统所能整合的最少外部资源的多寡可以用经济系统资源位集合的闭包的测度减去资源位集合的测度来表征。设经济系统所能整合的最少外部资源强度为g,则有:

g=m{co(G)}-m(G)

我们将这个结论称为资源位第一定律。

资源位第一定律的含义就是,资源位集合为G的经济系统所能整合的最少外部资源的强度等于经济系统资源位集合闭包的测度减去该经济系统资源位集合的测度。简单的数学分析可以发现,经济系统资源位集合G的凸包co(G)就是包含这个集合的最小凸集,也就是包含G的所有凸集的交集,或者是集合G的所有凸组合构成的集合。设C是包含G的任意凸集,则有:

显然,凸集的凸包等于凸集本身。由此,我们又导出了昝廷全(2004)的结论,经济系统能够整合外部资源的必要条件是它的资源位结构为凹集。在它的资源位拓扑结构已呈凸集的情况下,经济系统所能整合的最少外部资源为零,这是因为凸集的凸包等于凸集本身,根据公式g=m{co(G)}-m(G),g等于0。

应用资源位第一定律的关键是如何求得资源位集合的测度。准确地讲,是如何求得资源位集合的勒贝格(Lebesque)测度。求解集合测度的基本思想就是用简单集合的测度去逼近开集和闭集的测度,然后再用开集和闭集的测度去逼近复杂集合的测度,具体做法就是用开集从外部逼近,用闭集从内部逼近,即所谓的外缩内涨。具体步骤如下:

(i)设经济系统的资源位集合G为非空开集,且有结构表达式:

这里,(αk,βk)(k=1,2,…)为G的构成区间。

(ii)设有界闭集F∈(a,b),则G=(a,b)-F为有界开集,规定闭集合的测度为mF=b-a-mG。

这里mG可以根据(1)的规定求出,因此,上式中的mF是可以准确计算的。

(iii)设E为有界点集,G为包含E的任一开集,F为含于E内的任一闭2集,E的外测度m*E 与内测度m*E分别定义为:

(iv)若E的外测度等于内测度,即m*E=m*E,则称E为勒贝格可测集,其测度记为 m E。

稍为细心的观察将会发现,资源位第一定理暗含了这样的假定,我们可以用经济系统资源位集合的测度来描述资源位的高低大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贡献。根据测度理论,资源位集合的测度具有两个极限,一个是无穷大,另一个是零。无穷大分为实无穷和潜无穷。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不断增强,可以有条件地认为经济系统的资源位是潜无穷的。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经济系统的资源位至多是实无穷。人们可以对实无穷进行操作,而潜无穷是一个过程。经济系统资源位测度的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测度的最小值为零。其实,“零”这个概念可以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并不像初看上去那么简单。广义地讲,我们可以把所能到达的最小值定义为广义零值。一个集合的测度为零,但这个集合不一定是空集。例如,整个数轴上的有理数有无穷多个,有理数集显然不是空集。但是,全部有理数的测度却为零。这是因为,有理数在整个数轴上的分布是离散的,没有“连成一片”。用系统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就是不能形成系统势力。当经济系统的资源位表现为广义资源空间中的“离散点”,或者说是由广义资源空间中的“离散点”构成的集合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经济系统的资源位没有系统势力。在经济系统的资源位的测度大于零时,即经济系统的资源位在广义资源空间中“连成一片”时,我们就说经济系统的资源位具有“系统势力”。

从系统势力的定义可以看出,上述关于系统势力的定义具有非常确切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系统势力是一个严格的数学化的概念。也就是说,经济系统要想拥有系统势力,其资源位的测度必须大于零,而测度的概念具有非常严格的数学定义。

从本质上讲,系统势力和资源整合的思想在深层意义上是一致的。即使一个经济系统拥有很多离散的资源点,如果这些资源点不能“连成一片”,其也无法拥有系统势力,其对经济系统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不考虑整合外部资源,仅对经济系统自身的资源位的合理利用和配置来讲,资源整合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自然也是“系统时代,整合为王”思想的题内之意。根据这种思路,可以把资源整合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经济系统自身资源的合理利用,主要表现为自身资源的优化组合;第二种是如何通过把自身的资源位结构打造成凹集来整合不属于自己的外部资源。由此,自然诱导出“系统致胜”的应用理法,这是系统经济学在技理层次的直接应用。其实,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很早就已经潜在地意识到了这种思想,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比如,区域经济合作、各种利益集团和政党的形成在深层意义上都可以看做是“系统致胜”思想的直接应用。

(梁音子 整理)

(23)资源位第二定律

资源位第二定律是昝廷全教授(2005)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提出的资源位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资源位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经济系统仅仅依靠自身的资源位拓扑结构最少所能整合的外部资源的多少,现在,我们进一步要问,在经济系统资源位拓扑结构已呈凸集的情况下,还能不能整合外部资源? 或者说,可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整合外部资源? 这正是资源位第二定律所要回答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系统资源位拓扑结构已呈凸集的情况下当然可能继续整合外部资源,只是整合外部资源的途径和仅仅依靠自身资源位拓扑结构进行资源整合的机制有所不同而已。也就是说,资源位第一定律指出了经济系统整合外部资源的可能下限,但并没有说明上限是多少。实际上,用动态的观点看,经济系统在长期内所能整合的外部资源为无穷大。也就是说,经济系统所能整合的外部资源为开集。但在一定的时期内,经济系统所能整合的外部资源又是一定的,所能整合的外部资源集合为闭集。从哲理层次上讲,开集具有想像空间,闭集没有想像空间。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开集和闭集的区别。关于旅游,我们经常听说的一句话就是:看景不如听景。听景是开集,在你没有亲自到过景点之前,仅凭听景,你可以对景点有任何美好的想像。但是,一旦你亲自到了景点之后,你对景点就不存在任何的想像空间了,它的漂亮程度就是你所看到的真实水平,此时的景点就从听景时的开集变成了看景的闭集,关于景点所拥有的任何想像空间都不复存在了。还有,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小说比看电视更有想像空间,其中的道理也是如此。

虽然从理论上讲,经济系统在长期内所能整合的外部资源可以是无穷大,但是在它的资源位拓扑结构已呈凸集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什么的途径去整合外部资源呢? 或者说,此时其整合外部资源的可能途径是什么?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其内部潜力挖掘到极限之后它会怎么办呢? 它显然会转向外部寻找,最容易整合的资源就是属于它的闭包内的资源,然后就要想办法整合属于闭包之外的资源。对于一个朋友圈也是如此,如果朋友圈内部资源相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极限之后,再想发展也只能转向该朋友圈外部寻找,必须结识该朋友圈外部的新朋友。有时,结识一位关键性的新朋友可能带来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当他结识的新朋友属于原来朋友圈的闭包之外的朋友时情况更是如此。

将上述思想进行扬弃,利用拓扑学工具给出一个严格的数学描述,我们称其为资源位第二定律,具体表述为:在经济系统资源位集合的拓扑结构已呈凸集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引进资源位集合外部的某一“资源点”的途径来整合外部资源;该资源点和经济系统自身的资源位凸集构成一个凸锥,此时经济系统整合的外部资源的强度等于该凸锥的测度减去经济系统自身资源位凸集的测度。如图3所示。

图3

设经济系统的资源位凸集为 G ,它和外部资源点 P 形成的凸锥为 D ,m G 和 m D 分别表示集合G 和D 的测度,则在资源位第二定律的条件下,经济系统所能整合的外部资源强度 g 为:g=m D-m G。资源位第二定律成立的必要条件就是,经济系统资源位凸集和外部资源点形成的凸锥内部的资源点之间要满足传递性。这里,我们简单说明一下传递性的概念。例如,如果可以从甲大于乙,乙大于丙,推导出甲大于丙,我们就说“大于”关系具有传递性。又如,朋友关系一般不具有传递性,如果甲是乙的朋友,同时,乙是丙的朋友,但这并不能保证甲是丙的朋友。从数学上讲,传递性隐含了某种序关系。如果不同的资源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序关系,我们就可以采取抽子列的方法按照序关系抽取资源点的链,进而考虑这种资源链的测度,用资源链的测度减去采用传统经济学方法比较容易测量的硬资源的测度就可以得到软资源(包括系统资源)的测度。

用拓扑学的语言来讲就是,资源位第二定律要求整合外部资源所形成的凸锥至少要是T1空间(T1空间包括 T0空间)。假设 x,y 是属于该凸锥的任何两个不同的资源点,如果该凸锥是T0空间,则存在x的邻域不含y,或者存在y的邻域不包含x;如果该凸锥是T1空间,则存在x的邻域不含y,同时存在y 的邻域不包含x。但是,两个不同资源点的邻域是相交的,或者说,该凸锥中的开集是相交的,你包含我的邻域,我包含你的邻域。这刚好和资源整合机理相一致。

(梁音子 整理)

(24)资源位第三定律

资源位第三定律是昝廷全教授(2013)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提出的资源位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从连通性角度对经济现象进行重新思考。互联网只是一个具体形态,而连通性更为一般化、更加重要。互联网时代到来,使得人们对连通性更加关注。互联网不仅有利于知识、信息传播和资源整合,更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源位水平。互联网的本质问题是连通性。昝廷全(2006)提出,信息传播渠道就是一种数学映射。根据这种观点,我们把沟通理解为拓扑连通性。将这种观点与资源整合结合起来,我们提出资源整合的拓扑学定律,即连通性是资源整合的必要条件。我们把连通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总结成资源位第三定律,也称为资源整合的拓扑学定律。

资源位第三定律(资源整合的拓扑学定律):不同资源点之间存在拓扑连通性是资源整合的必要条件。

什么叫做连通? 两个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就称这两个经济系统是连通的,或说这两个经济系统之间存在连通渠道。渠道是指传递物质、能量、信息的一切中介系统。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都属于广义连通范围。互联网能够提供更加广泛的连通,当然应当成为重要的国家基础设施。

根据资源位第三定律,可以对互联网的功能有新的理解。互联网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增强世界的连通性。用系统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互联网促进了系统广化和系统深化。系统广化是指互联网把全球各地联系了起来;系统深化是指互联网把每一个上网的个人“深入的”联系了起来。互联网的这种连通功能之强大是空前的。因此,互联网的资源整合功能也是空前的。也许这才是人们把互联网的出现作为新经济的起点的真正原因。

(梁音子 整理)

(25)资源位的层级结构

众所周知,资源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根据定义,资源位所对应的主体就是经济系统。根据系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昝廷全,1995),经济系统具有层次性,按照组织水平的不同,可以把经济系统划分为个人(最基本的经济元)、家庭经济系统、企业经济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国家经济系统和全球经济系统等。于是,我们自然得出资源位的层级结构:个人资源位、家庭资源位、企业资源位、区域资源位、国家资源位和全球资源位,甚至还可得出支撑人类在地球上长期可居住的全球生态资源位等。为了简明易见,可以将资源位的层级结构表示图4的形式。

图4

1)个人资源位

个人资源位是指,在广义资源空间中,个人所能实际和潜在利用、占据或适应的部分。一个人资源位的高低与国家、地区、企业、家庭、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声望(信誉)和所掌握的权力大小等因素有关,或者说,个人资源位是国家、地区、企业、家庭、技术、制度、地位、声望、信誉、权力等的函数,即:

个人资源位=f个人(国家、地区、企业、家庭、技术、制度、地位、声望、信誉、权力…)

2)家庭资源位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的观点,家庭也是经济分析的独立单元,家庭层次也有其独特的经济问题。从本质上讲,也就是说每个家庭也都有资源位的问题。所谓家庭资源位是指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系统所能实际和潜在利用、占据或适应的广义资源。

家庭资源位是其所处的国家、地区、企业、社会阶层、信誉和形象等的函数,即:

家庭资源位=f个人(国家、地区、企业、社会阶层、信誉、形象…)

3)企业资源位

企业资源位是指,在广义资源空间中,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系统能够实际和潜在利用、占据和适应的广义资源。

企业资源位是国家、地区、管理水平、获取政府资源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函数,即:

企业资源位=f企业(国家、地区、管理水平、各种能力、制度环境…)

4)区域和国家资源位

区域资源位首先取决于它所在的国家,这是区域资源位的宏观背景。可以形式化地表示如下:

区域资源位=f区域(国家、自然禀赋、制度安排、制度创新…)

国家资源位是指一个国家能够实际和潜在利用、占据或适应的广义资源。国家资源位是自然禀赋、技术创新、国际分工、改革开放等因素的函数,即:

国家资源位=f国家(自然禀赋、技术创新、国际分工、改革开放…)

5)全球资源位

全球资源位是指全球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所能实际和潜在利用、占据或适应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因此,全球资源位又称为人类资源位。它首先取决于全球的自然禀赋;其次取决于整个人类所拥有的科技知识总量及其在全球的分布;同时还与全球经济系统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有关。

从本质上讲,全球资源位水平的高低从客观上决定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水平,全球资源位的变化决定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界支持人类在地球上长期可居住的各种自然因子和条件都属于全球资源位的范畴。因此,全球资源位与人类生态学、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密切相关。利用资源位可以更好地表述系统经济学三大基本公理之一的可持续发展原理(昝廷全,1997)。

综上所述,全球资源位是自然禀赋、科技资源总量、科技资源分布、制度创新、制度安排等的函数,即:

全球资源位=f全球(自然禀赋、科技资源总量、科技资源分布、制度安排、制度创新…)

(梁音子 整理)

(26)不同层次资源位之间的关系

根据系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昝廷全,1995),按照组织水平的不同,可以把经济系统划分为个人经济系统、家庭经济系统、企业经济系统、产业经济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国家经济系统和全球经济系统等。其中,个人是最基本的经济元,全球经济系统是迄今为止最大一级的经济系统组合。从不同层次的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上来讲,低层次的经济系统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要以高层次经济系统为背景和框架来展开。换句话说,高层次经济系统对低层次经济系统施加一定的约束和观控作用,或者说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制度环境。反过来讲,高层次经济系统又以低层次经济系统为载体,高层次经济系统的许多行为要靠低层次经济系统来体现。

根据不同层次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自然可以得出不同层次资源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f个人=F1(f家庭、f企业、f区域、f国家、f全球)

(1)

f家庭=F2(f企业、f区域、f国家、f全球)

(2)

f企业=F3(f区域、f国家、f全球)

(3)

f区域=F4(f国家、f全球)

(4)

f国家=F5(f全球)

(5)

从上面的公式(1)不难解释本文开头所提出的问题。个人资源位(f个人)不仅与个人情况有关,还与他所在的家庭、企业(单位)、地区和国家有关。因此,即使是同样一个人,由于他所处的国家、行业或单位(大学)的变化,其个人资源位都将发生变化,因之,其所能创造的财富和个人收入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梁音子 整理)

(27)同一层次资源位之间的差异

同一层次,不同经济系统的资源位差异等于自身因素差异加上所有高层次资源位差异的总和,即:

△f个人=O个人+△f家庭+△f企业+△f区域+△f国家

△f家庭=O家庭+△f企业+△f区域+△f国家

△f企业= O企业+△f区域+△f国家

△f区域= O区域+△f国家

这里△f个人、△f家庭、△f企业、△f区域和△f国家分别表示不同个人、不同家庭、不同企业、不同区域和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位差异;O个人、O家庭、O企业、O区域分别表示由于个人、家庭、企业、区域等自身因素所造成的资源位差异。

根据上面的公式不难看出,即使不计自身因素差异,由于出身于不同的家庭、供职于不同的单位或国家都会导致个人资源位的差异。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讲也是如此,即使两个企业的自身因素完全相同,如果这两个企业位于不同的区域和国家,则他们的企业资源位也可能悬殊极大。这主要取决于不同区域和不同国家的资源位差异。

(梁音子 整理)

(28)制度的形式化定义

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家还没有形成对制度概念公认一致的定义。一些比较有影响的定义有:

道格拉斯.诺斯(Doglass c.North,1990)的定义: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游戏规则,或者更正式的说。制度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

舒尔兹(Schultz T.W.,1968)的定义:制度是一组行为规则的集合,这些行为规则与社会、政治及经济活动有关,支配和制约社会各阶层的行为。

康芒斯(Commons,1981)的定义:制度是集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的控制。

昝廷全(1996、1997、2001)根据系统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了制度的一个一般性定义:所谓制度,是指经济系统对其经济元及其子系统的各种约束和影响,以及这些不同的约束和影响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可以形式化的表示为:

制度=({经济系统对其经济元及其子系统的约束和影响},{不同的约束和影响之间的关系})

在制度的这个定义中,制度本身是一个系统。它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经济系统对其经济元及其子系统的约束和影响,称为制度要素集合;另一部分是这些制度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的集合。通常,我们把各种制度要素构成的集合称为制度的硬部,而把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的集合称为制度的软部,则制度可形式化的表示为:

制度=({制度要素},{不同制度要素之间的关系})=(硬部,软部)

通过简单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基于系统经济学给出的制度定义涵盖了上述所有关于制度的定义。诺斯的“制度是人类设计出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的观点,舒尔兹的“制度是一组行为规则的集合”的观点,其核心内容都是强调制度是一些对人类行为的约束条件,但比较笼统,没有层次性,不便于深入研究和细化,同时更没有明确把这些不同的约束条件和规则之间的关系作为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来研究,康芒斯的“制度是集体兴起对个体行为的控制”的观点,比较接近我们的定义。集体和个体相比,集体就相当于一个经济系统,个体就相当于经济系统的经济元和子系统。因此,康芒斯的定义属于我们定义的前一部分。

总结起来,根据昝廷全教授的相关研究,制度可以形式化的表示为:

制度=({经济系统对其经济元及其子系统的约束和影响},{不同的约束和影响之间的关系})

=({制度要素},{不同制度要素之间的关系})=(硬部,软部)

(周新超 整理)

(29)制度的拓扑学定义

根据昝廷全在系统经济学中的研究,制度研究应当包括哲理、数理和技理三个层次,即制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定性分析框架、数学模型和定量研究、制度的应用研究和制度设计。根据关于制度的哲理层次的讨论,制度的功能在于区分出行为的可行集和不可行集。根据这种思路,我们提出制度描述的一个数学模型,给出了制度的拓扑学定义。

设X为行为集的全集,其意思是指全部可能行为所构成的集合,或称为行为的可能性空间,可以用二维平面中的一个矩形来示意,参见图5。则制度可以用X中的一条封闭曲线(Γ)来描述,如图6。封闭曲线(Γ)的内部(记为XⅠ) 表示制度所允许的行为集,封闭曲线(Γ)的外部(XⅡ)表示制度所禁止的行为集,则有:

X=XⅠ∪XⅡ

图5 经济系统行为集示意图 图6 制度的数学描述

上述构建出制度描述的一个数学模型,基于制度的作用在于区分行为的可行集与不可行集,给出了制度的拓扑学定义:制度是行为集中的一条封闭曲线。

(周新超 整理)

(30)制度设计的必要条件

制度设计的必要条件是昝廷全通过系统经济学的研究所提出,根据关于制度的哲理层次的讨论,制度的功能在于区分出行为的可行集和不可行集。根据这种思路,我们提出制度描述的一个数学模型。设X为行为集的全集,其意思是指全部可能行为所构成的集合,或称为行为的可能性空间,可以用二维平面中的一个矩形来示意,参见图5。则制度可以用X中的一条封闭曲线(Γ)来描述,如图6。封闭曲线(Γ)的内部(记为XⅠ) 表示制度所允许的行为集,封闭曲线(Γ)的外部(XⅡ)表示制度所禁止的行为集,则有:

X=XⅠ∪XⅡ

上述制度数学描述的核心是曲线Γ一定要是封闭曲线,一定要能清晰地区分出制度的内部(XⅠ) 和外部(XⅡ) ,我们把这一结论称为制度设计的必要条件。

命题:制度设计的必要条件为制度应当能够在行为集(X)中区分出可行集(XⅠ) 和不可行集(XⅡ)。

上述命题是制度数学描述的一种定性解释,如果图6中(Γ)曲线不封闭,XⅠ和XⅡ连通,则人们无法区分出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则这种制度很难在现实中有效地实施。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描述制度的曲线一定是封闭的。

(周新超 整理)

(31)制度边界

制度边界是昝廷全通过系统经济学的研究所提出的概念。根据制度设计的必要条件,制度应当能够在行为集(X)中区分出可行集(XⅠ)和不可行集(XⅡ),如图7所示:

图7

在图7中,X为行为集的全集,其意思是指全部可能行为所构成的集合,或称为行为的可能性空间,封闭曲线(Γ)的内部(记为XⅠ) 表示制度所允许的行为集,封闭曲线(Γ)的外部(XⅡ)表示制度所禁止的行为集,有:

X=XⅠ∪XⅡ

(1)

但是在现实中,公式(1)一般不成立,而是满足公式(2):

XⅠ∪XⅡ⊂X

(2)

因此便把:

B=X- XⅠ∪XⅡ

(3)

称为制度边界,如图8所示。

图8

则有:

X= XⅠ∪XⅡ∪B

(4)

当制度边界B为空集时,公式(1)成立。

在制度边界B上或者B内所包含的行为集兼有制度内部XⅠ和制度外部XⅡ的品格,可以被认为既是可行集,也是不可行集。这也正是制度边界的真正涵义。数学上可以证明,在一般条件下,制度边界B均为非空集,也就是说,任何制度都存在制度边界。

以对待制度边界的态度为标准,可以把经济系统分为保守型和积极型两种经济类型。保守型经济系统的行为集等于制度的内部XⅠ,即:X保守= XⅠ,也就是说,制度允许什么就做什么。积极型经济系统的行为集等于制度的内部XⅠ加上制度边界B,即:X积极= XⅠB,也就是说,积极型经济系统的行为集是在所有可能的行为集X中除去制度禁止的那部分行为集(XⅡ)之后全部的行为集集合。

(周新超 整理)

(32)制度设计的基本准则

制度设计的基本准则是昝廷全通过系统经济学的研究所提出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应满足的原则。根据制度的一般定义,昝廷全建立了制度描述的一个数学模型,即制度可以用行为集中的一条封闭曲线来描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制度边界的存在及其数学描述,并且根据对待制度边界的态度,将经济系统划分为积极型和保守型两种经济类型。如图9所示:

图9

在图9中,X为行为集的全集,其意思是指全部可能行为所构成的集合,或称为行为的可能性空间,封闭曲线的内部(记为XⅠ)表示制度所允许的行为集,封闭曲线的外部(XⅡ)表示制度所禁止的行为集,B为制度边界。则有如下命题:

命题1(制度设计的必要条件):制度应当能够在行为集(X)中区分出可行集(XⅠ) 和不可行集(XⅡ)。

命题2 (积极型和保守型经济系统的划分标准):划分积极型和保守型经济系统的标准在于是否利用制度边界。保守型经济系统的行为集公式为X保守= XⅠ,积极型经济系统的行为集公式为X积极= XⅠ∪B。

通过以上研究和探讨,昝廷全教授提出了制度设计的基本准则,即:

命题3 (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应当满足以下两条基本准则:

1)制度应当在行为集 X 中明确区分出制度内部和制度外部,即区分出可行集和不可行集。

2)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应当尽量减小制度边界 B,使之趋于空集。

(周新超 整理)

(33)制度的拓扑模型

昝廷全通过对系统经济学的研究,构建出制度描述的数学模型,从拓扑学的角度对制度作了解释,并进一步构建出制度的拓扑学模型。

制度的本质是对行为的约束和观控。为了建立制度的拓扑模型,首先必须从哲理层次上 理清楚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其有价值的数学模型。根据制度是行为空间中封 闭曲线的思想,我们首先要对行为空间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所谓行为空间,就是经济主体各种可能的行为共同构成的抽象数学空间。行为空间中的每一个点就代表一种可能的行为。各种经济主体的具体行为不计其数,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人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具体 的行为都设计出一种具体的制度,只能把每一类行为作为制度设计的基本对象单元。从数学上来讲,与制度设计所对应的空间不是引入拓扑结构的欧几里得空间Rn,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对欧氏拓扑空间进行转化,即必须从Rn上的常用拓扑空间转向它的准商拓扑空间。而Rn的常用拓扑空间到Rn上的准商空间带来了行为从无限到有限的转化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化、从不可操作到可操作的转化。最终表现为从形系统到影系统的转化,这里形系统表示现实存在的所有行为,影系统表示划分出来的行为商空间,即:

行为商空间=(B/d(f,θ,D),f’(B/d(f,θ,D)))^2

这里B表示现实存在的各种具体行为构成的空间,B/d(f,θ,D)表示用分类相对性准则(f,θ,D)进行商化所得到的行为商系统,B/d(f,θ,D)={B1,B2,……},B1,B2,……表示不同类型的行为,f’表示不同类型行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个形式化表示也显示出了原型行为空间与模型 行为空间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又称为形影关系。

制度可以用行为空间中的一条封闭曲线来表示,我们也将该曲线称为制度曲线。

将行为空间商化之后可以将其用栅格空间来描述,因此,我们可以用栅格空间中的封闭曲线来描述制度,见图10:

图10 可以用栅格空间B/θ中的 图11 制度内部(制度内近似):封闭曲线L描述制度 Institutionin(θ)L=L/θ

制度曲线必须是封闭曲线,其意义在于它能够清晰地区分出制度内部和制度外部。在行为空间中,制度内部的行为被认为是制度所允许的,制度外部的行为被认为是制度所不允许的。在制度内部和制度外部之间往往存在一个制度边界,制度边界是对科斯提出的“制度灰色地带”的形象刻画。在图10中,每一个小方格就相当于一个基本的行为类型,对特定的制度L来讲,一个小方格中的所有行为被认为是等价的,即要么全是制度 L 允许的行为,要么全是 制度L不允许的行为。在栅格空间B/θ中,全部包含在制度曲线L内的小方格的全体就构成了制度内部 (见图11 ),是制度明确允许的行为集合。

在栅格空间B/θ中,制度曲线L外部与制度曲L线完全不相交的小方格的全体就是制度外部 (见图12 ),是制度L明确不允许的行为。

图12 制度外部: 图13 制度外近似:Institutionex(θ)L=B/θ-L·θ Institutionex(θ)L= L·θ

制度外部等于栅格空间B/θ减去L·θ,L·θ也称为制度的外近似(见图13),与之相对应,我们也称制度内部为制度的内近似。

显然,制度边界Bnd (θ)L等于制度外近似减去制度内近似(内部),如图14所示。

图14 制度边界 图15 制度边界变小的方法:栅格加细Bnd(θ)L=Institutionex(θ)L- Institution(θ)L

常用的栅格空间中的格子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在这个条件下,正方形的边长就成为区分栅格空间的量度。栅格空间的格子是由R2上的某个相容关系θ对R2商化后得到的,这样,对行为的分类准则确定了,栅格空间θ就惟一确定了。

(周新超 整理)

(34)产权安排的最低层次原理

产权安排的最低层次原理是昝廷全根据系统经济学的观点和资源位理论的基本思想,在提出产权的层级结构与详细论述了不同产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测度公式之后所提出的产权安排原则,其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改革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昝廷全(2001)根据经济系统的层次性和资源位理论提出了资源位的层级结构。根据产权和资源位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资源位的层级结构可以自然地推导出产权的层级结构:个人产权、家庭产权、企业产权、区域产权、国家产权和全球产权(人类产权)等。产权层级结构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产权是多层次的,在现实中客观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产权,典型的产权形式包括上述6种类型。产权层级结构的第二层含义是,各个不同层次的产权之间存在一定的“序关系”。到目前为止,关于不同产权之间的“序关系”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但是,我们认为,关于不同产权之间的“序关系”研究,对于全面和深刻理解产权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根据产权层级结构的思想,可以澄清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产权问题的模糊认识。昝廷全教授进一步提出了经济运行的效率低下和没有活力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产权方面来讲,不是产权不清晰,而是清晰得不合理,一是产权安排的层次不合理,二是企业产权不具有完备性,并将科斯“明确的财产私有权之间并不是一种无摩擦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也能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这一观点扩展为如下命题:

命题1:资源配置效率是产权安排与产权完备性的函数,其核心就是产权层级结构的合理性。

命题2:资源配置效率是社会选择集、经济主体价值偏好和产权安排的函数。

通过对产权间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统率相同层次和不同层次产权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所谓的排斥性原理或称为不相容原理,其可表示为:不同的产权主体不可以同时完全拥有同一产权对象的产权;不同产权主体同时拥有同一产权对象的产权比例满足归一化条件,即各不同产权主体同时拥有同一产权对象的产权比例之和为1。根据经济系统的层次性特征、产权与资源位的对应关系,可以得出经济系统、资源位与产权的层级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个人 →个人资源位→个人产权

(最基本的经济元)

家庭经济系统→家庭资源位→家庭产权

企业经济系统→企业资源位→企业产权

区域经济系统→区域资源位→区域产权

国家经济系统→国家资源位→国家产权

全球经济系统→全球资源位→全球产权

(人类产权)

从图中不难看出,产权之间的关系包括相同层次产权之间的关系和不同层次产权之间的关系。不同层次产权之间的关系源自于经济系统的层次性和资源位的层级结构(昝廷全,1995;1997a;2000a;2001),相同层次产权之间的关系,首先满足产权安排的排斥性原理,对于同一产权对象来讲,其分布于各种产权主体的比例总和为1;从动态来讲,不论是产权稀释还是产权收缩都应满足归一条件。其次,从数量角度来讲,同一层次不同产权之间的关系为:

△g国家=△O国家+△g区域+△g企业+△g家庭+△g个人

△g区域=△O区域+△g企业+△g家庭+△g个人

△g企业=△O企业+△g家庭+△g个人

△g家庭=△O家庭+△g个人

根据系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昝廷全,1995;1997a)和不同层次产权之间的“序关系”,我们提出产权安排的如下基本原则:个人是构成经济系统的最小基本单元,只有当个人的有效产权需求被满足之后,才能考虑将产权向家庭经济系统层次安排;在家庭经济系统的产权需求被满足之后再向高一层次的企业经济系统安排(在个人和家庭经济系统的产权需求合一的情况下,在个人产权需求被满足之后可考虑直接将产权向企业经济系统安排);在企业经济系统的产权需求被满足之后再将产权向较高层次的区域经济系统和国家经济系统安排,其他层次的产权安排准则,以此类推。我们将这一思想整理成一个命题,称为产权安排的最低层次原理。此时有如下命题:

命题3:产权安排应当从层次尽可能低的产权主体(经济系统)开始,当低层次经济系统的产权需求被满足之后,再将产权安排给高一层次的经济系统。

严格的理论分析可以证明,最低层次原理与系统经济学三大基本公理之一的世界最经济原理相吻合(昝廷全,1997b)。这刚好证明了系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自洽”的,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周新超 整理)

(35)特征尺度

根据昝廷全教授(2002)系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对象,特征尺度是经济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事实上,这里的路有多“遥”才能知“马力”,日有多“久”才能见“人心”,都是由“特征尺度”决定的。

特征尺度概念起初是针对一般系统而言的。时间和空间是研究系统变化的基本时空框架,无论是有限或是无限的系统都有其一定的时间延拓和空间展开,空间和时间通过一定的过程联系在一起,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时间是通过过程来赋型的”。不同运动过程的时间尺度不同,各个过程之间的差别甚大。例如,地质时代就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跨度,而某种生命过程的时间跨度也许只有几分钟,甚至稍纵即逝。我们把能够体现系统过程特征的最小时间跨度叫做特征时间尺度。系统的每一变化过程的特征时间尺度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研究它所需要的资料系列的最短长度和研究周期。特征时间尺度越长,涉及的空间范围亦越广,我们把与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空间范围称为系统的特征空间尺度,特征时间尺度和特征空间尺度合称为特征时空尺度,简称为特征尺度。

在特征尺度的定义中关键就是“本质变化”,那么什么是“本质”呢?所谓“本质”就是一个经济系统区别于其他经济系统的标志,越接近事物的“根部”,就越靠近事物的本质。

根据系统经济学观点,层次性是经济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基本特征。按照组织水平的不同,可以把经济系统划分为如下7个基本层次:个人(最小经济元)、家庭经济系统、企业经济系统、产业经济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国家经济系统和全球经济系统。一般说来,经济系统的层次越高其特征尺度就越长(如下图)。即:

L个人

图16 不同层次经济系统特征尺度示意图

上述不同层次经济系统特征尺度之间的关系成立的条件是:低层次经济系统是构成高层次经济系统的经济元。例如,国家经济系统和构成它的任何地区经济系统、产业经济系统、企业经济系统等相比,其特征尺度之间一定满足上述关系。但是,如果低层次经济系统不是构成高层次经济系统的经济元,上述关系就不一定成立。例如美国的IBM是一个全球性的大企业,不是构成小国家的经济元,它的特征尺度可能比小国家的特征尺度还要长,即LIBM>L小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会使得每个国家的特征尺度加长。美国经济在克林顿时代出现120多个月的持续高速增长,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传统“效用递减”原理失效,产生了“效用递增”现象。根据特征尺度理论,我们认为,美国之所以出现了这种比以往任何周期都长得多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增加了美国的特征时间尺度L。但是L还有一个区间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出现经济周期,这又自然解释了为何美国经济近年来不景气。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命题,即经济周期的长度取决于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

(潘苗 整理)

(36)可持续性发展的测度

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是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是时间概念。为了科学地测度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定测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时间测量单位。国内外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关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时间测量单位这个基本问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昝廷全(2002)根据系统经济学观点提出:经济系统的特征时间尺度是测度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时间测量单位。

由于经济系统具有层级结构,每个层次的经济系统都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其基本时间测量单位就是该层次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

在小于特征尺度Li的时间跨度内,是无法体现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只有在大于特征尺度的时间范围内才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战略学的角度来讲,也只有在大于特征尺度的时间范围内,战略的作用才能体现出来。由此可以看出,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在时间维度上是一致的,或者说,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一个战略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属于战略管理的范畴。

(潘苗 整理)

[1]昝廷全,朱立新.自然资源的运筹分析及其泛权场网模型[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8(8).

[2]昝廷全.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位对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2).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概念与原理[J].大自然探索,1991(2).

[4]昝廷全.资源位定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5]昝廷全.经济系统的资源位凹集模型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工业经济,2004(12).

[6]昝廷全. 资源位第三定律:连通性的经济学[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7]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的三大公理系统[J].管理世界,1997(5).

[8]昝廷全. 资源位的层级结构及其政策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1(6).

[9]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J]经济学动态,1996(11).

[10]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第二卷:理论与模型)[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11]Schultz T W.Institutions and Rising Economic Value of Ma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68(50):1113-1122.

[12]North D.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London ,1990.

[13]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中译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4]昝廷全. 制度的数学模型与制度设计的两个基本准则[J].中国工业经济.2002(2).

[15]昝廷全. 制度的拓扑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

[16]昝廷全. 产权安排的最低层次原理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1(10).

[17]昝廷全.特征尺度理论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层级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2(5):86-90.

[18]昝廷全.特征尺度理论:经济学中的短期、长期与可持续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6):64-67.

[29]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0]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测度产权空间
平面上两个数字集生成的一类Moran测度的谱性
空间是什么?
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测度
创享空间
关于Lebesgue积分理论中按测度收敛问题的教学研究
几何概型中的测度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产权
QQ空间那点事
“小产权”为什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