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丝雨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北京100192)
人格形成的原因除了有其个体自身的遗传、物理、生理等气质外,其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经历和周围环境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家庭是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背景环境,对人格的铸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父母是抚养及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父母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孩子教育方式对孩子人格特征构成具有重要影响。父母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特别是对孩子的心理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高中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塑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高中生住校的数量较大,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高中生在行为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有些同学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困难,难以与周围同学融洽相处;有些同学表现为自卑及轻度自闭;有些同学课堂表现与寝室表现截然迥异。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的同学,一方面可以拥有优越的物质消费,另一方面在行为上却出现了难以理解的极端情况。
本文研究是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以住校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获取高中生家庭基本特征和父母教育特征数据,利用统计方法探讨父母对青少年教育及心理人格形成的影响。
2.1.1 家庭教育特征分布的统计分析方法
高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家庭经济结构、父母行为特点、教育方式等数据是经过典型调查获得的。由于获得的数据属于属性数据,因此,对此类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及其特征进行初步了解。
2.1.2 家庭经济结构不同对高中生课外班学习的影响分析方法
列联表是观测数据按两个或更多属性分类时所列出的频数表。一般,若总体中的个体可按两个属性A与B分类,A有r个等级A1,A2,A3,…,Ar,B有c个等级B1,B2,B3,…,Bc,从总体中抽取大小为n的样本,设其中有nij个个体的属性属于等级Ai和Bj,nij称为频数,将r×c个nij排列为一个r行c列的二维列联表,简称r×c表。
列联表又称交互分类表,所谓交互分类,是指同时依据两个变量的值,将所研究的个案分类。交互分类的目的是将两变量分组,然后比较各组的分布状况,以寻找变量间的关系。
观测数据按两个或更多属性(定性变量)分类时所列出的频数表。
列联表分析的基本问题是,判明所考察的各属性之间有无关联,即是否独立。分别为行和与列和(统称边缘和);根据皮尔森(1904)的拟合优度检验或似然比检验,当H0成立,统计量的渐近分布是自由度为(r-1)×(c-1)的χ2分布,式中
称为期望频数。当n足够大,且表中各格的Eij都不太小时,可以据此对H0作检验:若χ2值足够大,则拒绝假设H0,即认为A与B有关联。
列联表检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给定观测频数表中,计算两个边缘部分的总频数,进一步计算相对频率;
第二步:用每一个相对频率依次去乘右边的总频数,从而得到期望频次的对列;
第三步:利用χ2统计量将观测到的频数nij和期望Eij相比较,得
本文研究是通过问卷设计,获得了典型调查第一手数据。调查对象为北京某重点中学国际部高中二年级学生。这些学生拟在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成绩较好,高中阶段住校,接受中英双语教育,个人能力普遍较强,思维活跃,普遍有短期留学或出国经历,全部准备在本科阶段申请美国院校。这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父母一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在调查过程中,发放问卷份100份,回收问卷80份,筛选出有效问卷份66份。为判断问卷调查的数据可靠性,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SPSS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得到标准化的克朗吧哈系数为0.71,说明问卷调查数据质量可靠。再对数据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也为0.70,说明数据有效。
在调查数据中,父亲占经济主导地位的家庭占比为45%;父母经济地位相同的家庭占比为36%;母亲占经济主导地位的家庭占比为19%。
调查数据表明,当父亲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时,父亲对孩子的抚养教育的参与度评价值低于20%,母亲则接近70%;当父母的经济地位基本相同或者母亲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时,父母双亲的参与度基本相同。对于母亲来说,不论其在家庭经济地位如何,对孩子的参与度平均值都在45%以上。
孩子对父亲在家庭中的表现及评价集中度较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有责任感(集中度86%)、是家里的顶梁柱(73%),尊重孩子(68%)。其余项集中度均在50%以上,比如事业心强,尊重妻子,关注孩子的思想。宽容孩子的错误,有爱好,能够保持理性,做事稳健,孝顺父母,坚强。
母亲在家庭中的表现呈离散状态,集中度低,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对孩子的抚养细心周到(68%)、尊重孩子(64%)、坚强(64%);其余项集中度均在50%以上,比如当孩子与母亲在一起时,感觉愉悦、感受到被爱;孝顺父母、有责任感、传统。
父母在家庭中经济地位不同,使其在家庭中抚养孩子的表现特征也不同。
1)父亲在家庭中占经济主导地位时,父亲与母亲抚养孩子的特征表现
这种状况下,父亲对孩子抚养的参与度较低,对孩子抚养主要表现两方面:一是能够保持理性对待孩子、关注孩子的思想;二是对孩子缺乏指导、宽容孩子的错误。
由于母亲对孩子抚养的参与度高,因此多数家庭规矩较多,但是对孩子宠爱有加,有时候会出现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权。
2)父亲与母亲在家庭中经济地位相同时,父亲与母亲抚养孩子的特征表现
这种状况下,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参与度与母亲基本相同,对孩子的抚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日常生活方面能够做到细心周到;二是能够宽容孩子的错误;三是能够保持理性对待孩子;四是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意见能够保持一致。
3)母亲在家庭中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父亲与母亲抚养孩子的特征表现
这种状况下,父亲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度接近50%,承担了较多的日常抚养事项,对孩子做到了细心周到的抚养。但是多数父亲会对孩子的教育比较严格,虽然会宽容孩子错误,但也会表现出急躁。
虽然这种家庭状况下,母亲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度超过50%。但是,多数母亲喜欢用物资奖励孩子,有时候会表现出喜欢斥责孩子,不接受孩子的想法。
在家庭中父母亲经济地位的不同,孩子与父母亲相处时的感受也不同。
1)父亲在家庭中占经济主导地位时,孩子对父亲的评价不集中,感受不深刻,仅有两项集中度超过40%,分别是愉悦、自豪。
2)父母在家庭中经济地位基本相同时,多数孩子对父亲的评价是能够感觉到被爱(集中度达到63%)。其他评价基本都达到了50%,比如,与父亲在一起会感觉愉悦、安全、喜欢跟父亲出去玩。
3)母亲在家庭中经济占主导地位时,多数孩子对父亲的评价是感到安全(集中度为75%)。其他评价基本达到了50%,比如是愉悦、自豪,感觉到被爱。
在上述三种经济结构的家庭类型中,孩子跟母亲在一起感到愉悦、感觉到被爱、放松。这说明,无论家庭是谁占经济主导地位,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受母亲的影响很大。
1)父亲在家庭中占经济主导地位时,母亲更多地对承担教育的职责。教育方式通常为启发、适当奖励、主要关注考试成绩、喜欢拿孩子跟别人比较。这几项的集中度均为50%。
2)父母在家庭中经济地位基本相同时,教育方式通常为启发(集中度为75%)、沟通交流(75%)、放任自由(75%)、适当奖励(63%)及共同成长(50%)。
3)母亲在家庭中占经济主导地位时,教育方式通常为启发(100%)、沟通交流(100%)、主要关注你的成绩(75%)、喜欢拿你跟别人比较(75%)。
1)父亲在家庭中经济占主导地位时,孩子的心理特征比较离散,集中度低。集中度较高的几项包括:犹豫不决(集中度60%)、其他项集中度均为50%,比如忍耐力超强、谦虚、害怕被孤立或抛弃、缺乏自信、有责任感。
2)父母亲经济地位基本相同的家庭,孩子心理具有以下特征。比如,乐观主义(集中度88%);追求改变与自由(集中度75%);理性、坚强、冷静、敏感、独立自主、有同情心、及时行乐、渴望被肯定、害怕自由受到约束的集中度约为63%。在有责任感、忍耐力超强、完美主义、好奇心强、喜欢与人交往等方面集中度也达到了50%。。
3)母亲在家庭中经济占主导地位,孩子的心理特征有以下方面:好争辩、时常不理性、独具个性、好奇心强、有责任感。这几项集中度均为75%。
利用列联表分析得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教育主导地位与课外班是否有压力交叉表
表2 卡方检验表
由表2可知:χ2检验对应的值为0.141,该p值大于0.05。由此可知,没有证据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教育主导地位的不同会对孩子课外班的压力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父母在家庭的经济地位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相关性。
1)当父亲在家庭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父亲对孩子抚养教育的参与度低,母亲在抚养教育中更多地表现出不理性、易焦虑,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不利。孩子表现出犹豫不决、害怕被孤立或抛弃、缺乏自信等负面心理特征。
2)当母亲在家庭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度基本相同,但由于母亲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职责,压力大,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呈现出不够冷静、强势的一面,孩子在行为上往往出现好争辩、时常不理性,同时心理特征上表现出独具个性、好奇心强、有责任感等积极的一面。
3)当父母在家庭中经济地位相同时,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度基本相同,表现出了良好的平衡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能够更加理性,对孩子的成长及人格形成更加有利。孩子表现出乐观主义、追求改变与自由、理性、坚强、冷静、独立自主、有同情心、渴望被肯定、有责任感、忍耐力超强、完美主义、好奇心强、喜欢与人交往等更多积极的心理特征。同时,父母的教育主导地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统计结果中可以很明显的发现,目前,父性教育普遍失位,母性教育僭越。而当母性承担大部分抚养及教育职责时,一方面对孩子细心抚养,另一方面则表现出更多的不理性,对孩子干涉过多,管教严苛,形势刻板,不讲科学。教育方式急功近利,教育庸俗化,主要关注考试成绩,喜欢拿孩子跟别人比较,使孩子在爱和与压迫的交替包围中失去了自我。
4)利用列联表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没有证据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教育主导地位的不同会对孩子课外班的压力造成影响。
因此,父母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和教育主导地位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及心理发展影响非常大。父母应尽量拥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同时,父亲应该努力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主角。
[1]霍华德 S 弗里德曼,米利亚姆 W 舒斯塔克. 人格心理学经典理论和当代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13.
[2]弗里兹 李曼. 直面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M].山西: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3]罗伯特 R 帕加诺. 心理统计-行为科学统计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382.
[4]杰弗里 O 贝内特,威廉 L 布里格斯,马里奥 F 特里奥拉. 心理统计-日常生活中的统计推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365.
[5]郑思明.青少年社会网络结构及其对人际关系影响的初步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10-28.
[6]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3,(01).
[7]王美萍,刘新生.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启示[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