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4-09-12 15:46朱伟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柳树高原自然段

朱伟芳

一、未见其形,先悟其神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2. 对于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作者开始认为它是一株( 极其平常)的柳。(引读第一自然段)继而笔锋一转,又认为它是一株(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柳。(引读第二自然段)

3. 师述:从平凡到令人生畏,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青海高原,去用我们的心触摸这株神奇的柳树。

【设计意图:紧扣文章主旨——这是一株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欲扬先抑,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引入文章的中心内容。】

二、近观其形,感知柳树形象

1.学生自读课文第3~5自然段,读后想一想,再圈画做记号: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海高原,课文用哪些词语、短句来形容那里的天、那里的地、那里的山?

2.学生交流,投影出示。

A.出示第一组词语: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 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

指名读,齐读。(师:这就是青海高原的地。)

B.出示第二组词语: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

指名读,齐读。(师:这就是青海高原的山。)

C.出示第三组词语: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指名读,齐读。(师:这就是青海高原的天。)

D.出示第四组词语:简洁 开阔 苍茫 悲壮 苍凉

3.跟随作者的描绘,你还想到了哪些词呢?(学生交流)

4.贫瘠荒芜、茫茫无边的原野,寸草不生、怪石嶙峋的山峰,再加上伸手就可以触及的蓝 天和云朵,课文是用这些词语来形容青海高原的。

5.在这片寸草不生的荒漠中,作者一眼瞅见这株大柳树,他情不自禁“哦”了一声。你从这一声轻轻的“哦”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惊奇、惊喜、不可思议……)

6.就在这一片广袤无垠、寸草不生的土地上,作者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这究竟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让我们一起把目光聚焦在它身上。(出示第五自然段)

A.学生大声自读这一自然段。

B.交流:你读到了一棵怎样的柳树?(圈画相关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悟。)

枝繁叶茂的柳树。(语句: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饱经风霜的柳树。(语句交流,例: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生命力顽强的柳树。(语句交流,例:a.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b.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7.是啊,这株柳树粗壮、茂盛、苍翠,给荒芜的高原添上了亮丽的一笔,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配以幻灯片。)

8.其实,在作者的眼中,这不仅仅是一株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更是——(出示幻灯片)

A.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B.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C.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性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9.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美一下高原上的这方壮丽的风景。(齐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跟随文本走进那片遥远的土地,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青海高原土地的荒芜、贫瘠,感受水电站门口的这株枝繁叶茂的大柳树的确堪称是奇迹,是一方壮丽的风景,它是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的!】

三、展开联想,感悟柳树精神

1.这株极其平常的柳树究竟拥有什么,才成为了高原奇迹,造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

2.自读这部分课文,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这株柳树拥有顽强的精神!

3.柳树的顽强精神就蕴含在这两段文字中,请同学们圈画重要语句,感悟语言背后的情感。

交流一: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师:这一茬有幸萌发的柳絮遭遇持续的干旱之后全毁了,但这株柳树凭借顽强的精神保存了生命。

交流二: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你读懂“熬”和“躲”这两个字背后的含义了吗?

学生交流回答:高原柳拥有顽强不屈、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不畏困难……的精神。

4.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刻感悟柳树的成长足迹。

情境一:夏天,一道道闪电划破天际,高原上空雷声阵阵,可这株柳树——(让学生填写:经历了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

情境二:冬天,狂风卷着雪花,在青海高原上空肆虐,可这株柳树——(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

5.齐声朗读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师小结:在青海高原,干旱和寒冷绝不允许任何一条生命活到一岁,但是眼前这株柳树,凭借着顽强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造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文本,跟随作者的联想,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在文本材料中充分感知高原柳生存的恶劣环境,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柳树旺盛的生命力,不畏恶劣环境的顽强精神以及作者对高原柳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四、对比体会柳树品质

1.轻声自读这一自然段。

2.出示一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读后交流感受。

A.家乡水边的柳树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

B.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3.学生交流。(从A句感受到家乡的柳树极易生长,生长环境优越,柔美无比……从B句感受到高原柳生长环境的恶劣,生存的艰难,不屈的努力……)

4.小结交流:家乡灞河柳美在——(婀娜多姿,柔情万种); 高原柳美在——(坚毅刚强,顽强不屈)。

5.师:同学们,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叫对比,起到衬托的作用。通过对比,高原柳顽强不屈的形象显得更加突出了。

【设计意图:从文本入手,学生通过阅读,通过学习,感知写家乡灞河柳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突出高原柳的生存环境恶劣以及它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初步感知对比这种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作用。】

6.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放声朗读,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柳树吗?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让你想起了哪些人?为什么?

谈迁: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他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六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四百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当《国榷》被偷盗后,他没有一蹶不振,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8卷,428万多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 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导致失明及失聪。后来借着她的导师安妮·沙利文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司马迁:司马迁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历史。他广泛积累资料,受父亲临终嘱托,开始研读整理资料。谁知一场飞来的横祸使他入狱受酷刑,但他克制自己,发愤写作,耗尽一生心血,终于完成了《史记》。

(2)的确,这些人都让我们敬畏,因为他们都具备高原柳的精神,他们也是一株株神奇的、令人敬佩的高原柳!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赞美一下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原柳树!(出示中心句,齐读。)

(3)写作方法指导:借柳树来写一种精神,写一种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理。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顽强的精神,顽强到令我们望而生畏的精神,让这种精神永远伫立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4)拓展:读一读下面的名言。

A.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B.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C.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5)课后小练笔:

望着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我不由得想到

【总结:这一份设计,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深意,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这株高原柳的神奇主要体现在:一、它在荒芜贫瘠的青海高原依然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繁茂;二、在高原柳成长过程中折射出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三、高原柳更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真实写照,给人以无限的启迪。教学中我试图以读为主线,抓住灞河柳和高原柳的生存环境、生长过程的对比,在咬文嚼字中感悟高原柳的坚贞形象。一是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请学生交流并出示了几组描写青藏高原环境的词语,让学生充分感受环境的艰难,为理解下文柳树在这里生长得不容易做好铺垫。读文这一块,有这样的几读,步步推进:一读柳树,感悟其形象高大。在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主要词句,例如“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让他们充分交流评价这棵看似平凡却又神奇的柳树。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主要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对比参照青海高原上其他没能生存下来的植物,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我又创设了一些高原柳树的真实生长环境,结合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不屈。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九自然段,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得如此高大凭借的究竟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不断壮大繁茂起来,成为高原上的一方奇迹,靠的就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然后又让学生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棵柳树吗?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附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神奇 望而生畏

联想 比较 壮观的独立的风景

借物喻理 不可思议的奇迹

壮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猜你喜欢
柳树高原自然段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秋天
柳树
会治病的柳树
美丽的秋天
柳树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