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动”起来

2014-09-12 08:13章亚惠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恐龙语文课堂课文

章亚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把这种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贯彻到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脚踏实地地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不急于求成般急吼吼前进,不揠苗助长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成长规律,努力使课堂活泼些,扎实些,更贴近学生一些,努力使学生被学习活动的魅力所吸引,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做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堂教学由一个个优化的学习活动构成,这些学习活动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参与的主体活动,活动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规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只有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袖手旁观。那么如何实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呢?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活动魅力四射呢?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用教师成人化的视角去解读教材,揣测文本,强迫学生学会语文甚至是记忆某些知识点。这样的语文学习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用处,只能是机械性地跟着老师转。学习活动要有意义,要真实有效,要求教师实实在在地转变教育观念,要不然,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就会“花样百出”,呈现很多乱象。

一、“多动”症

教师把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乱动的学生习惯称为“多动”。殊不知,在眼花缭乱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同样患上了“多动症”。虽然语文教师们努力改变自己讲得多、学生说得少的教学课堂格局,但是矫枉过正。现在去看小学语文课堂,老师和学生们真的是太忙碌了。精彩纷呈的课堂互动,有时学生在看精美的课件、动感十足的动画;有时有感情地朗读,小组读,指名读,分男女读;有时分小组合作,热烈地讨论;有时又奋笔疾书,模仿课文精彩片段写小练笔……细细琢磨琢磨就能发现,这样的课堂存在着弊端:教师“多动症”。教师设计出了若干个看似精彩的学习活动,营造了丰富的学习氛围,但是真正能跟着老师设计的学习活动“转起来”的还只是部分优秀生。能读能演、能说能写的学生是少部分,而不是大部分,是极少部分,而不是全体学生。

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一节语文课堂上设计的主要学习活动不要超过三个。如果教师“动”得太厉害,部分学生无暇体验,无法思考,只能跟在别人的学习活动中成为一个听众,成为一个附庸。疲于应付的学习活动是无效的,根本无法钻研文本,无法积极思维,无法进入较深层次的情感活动中。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活活泼泼,但是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思维没有有效介入,教师的“多动”造成了学生“少动”甚至“不动”。所以,教师要转变让课堂的活动多一点、花样丰富一点的课堂教学观,所设计的学习活动要有助于学生切切实实去学习,真真切切地去感悟体验,少而精,有助于深入思考,有助于沉入体验,有助于批判式的理性学习。

二、“假动”潮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有“真动”也有“假动”。“真动”,说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深入的思考,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此时的课堂也许表面上不是很热闹,看不出学生小手林立,表达到位独特,但是这种相对沉寂的课堂并不是失败的无效的课堂。

“假动”的课堂比较糟糕,从学生参与的热情高、参与度广来看,确实是一节好课,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但是教师切不可被表面现象迷惑,学生的高度参与也许是一种假象。比如,在初学一篇新课文时,教师一般会让学生自己读两遍课文。这时学生大多读得摇头晃脑,教师只听得一片朗朗书声。教师如果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已经过了初读课文关理应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是不太妥当的。教学实践证明,能自主顺利地通过生字词障碍的学生寥寥无几,所以教师最好能请学生站起来真正地把课文读一遍,这样就能摸清学生的盲点和难点,顺藤摸瓜去解读课文。但是现在的公开课,我们基本看不到这样的由不通到通、由不会到会的学习成长过程,我们只能看到部分优秀学生的表演,有着朗读天赋的、习作写得优秀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总有着得天独厚的展示机会。这其实是一种假象,损失的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机会。

三、“被动”病

小学生自控力不强,没有自发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即使有零星半点的学习动力,也是三分钟热度,一会儿就会被其他事物干扰。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积极主动,又不能让学生消极被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估计学情,尽量用新颖简洁的活动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类文学名著时,因学生可能在电视、电影作品中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人物的精神面貌,无需过多地去带领学生解读文本。在通读课文后,让学生尝试着扮演其中的角色,在边读边演、边演边议中让学生去揣摩人物的神色、动作和心理。学生有了亲自体验,比只有老师的剖析、深入分析研究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学生成了演一演、评一评、议一议的主人翁。

四、“代动”热

在绝大部分课堂上,优秀生成了课堂的活跃角色。有时教师喊了回答不流畅的学生,眼尖嘴快的优秀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这让正在思考的学生如释重负,也让上课的老师松了一口气。有了这样“爱出风头”的学生,你会发现班级里举手的人会越来越少,以至于每一个提问,除了他们再也没有人举手,其他人甘心做观众。因此,优秀学生的“代动”取代了理应是所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当然也不是其他学生没有能力、没有意愿参加到学习中来。也许是教师和优秀生长此以往的一唱一和,完美的配合让其他学生“望尘莫及”。

这样顺风顺水的课堂是真正的好课吗?不全是。如果学生的学习水平已经达到人人相近、人人能答当然就是好课,如果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掩盖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真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有困难、有错误、有矛盾……这都是课堂教学中的正常现象。这不是暴露我们教者的不足,而是学生学情真实的反映。教师应该把握这样的教学状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放过每一次合适的教学时机。

五、“外动”状

课堂表面的热闹和学生内心的“自动”有本质区别。学生内心的“自动”是头脑思维“风暴”,有些学生呈现出的是滔滔不绝,而有些学生呈现出的可能就是安安静静。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引导学生有效地进入文本,有效地尝试着开展情感体验、思维活动上。正确看待课堂上的“动”“静”的关系,不可只图表面热闹,摒弃以静态呈现的“内动”。

教学实践证明,高科技的新颖动态的东西很容易将学生的感官调动起来,如动画、多媒体画面都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但是如何将这样的学习激情持续下去,进入较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呢?如在三年级下册的《恐龙》一课中,学生对恐龙非常感兴趣,他们知道很多课本上没有列举出来的恐龙的名字,但是他们了解到的恐龙和我们学习的《恐龙》这篇课文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学习《恐龙》是要学会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感受作者是怎样把恐龙介绍给我们的。所以在出示了三种恐龙样子后,教师让学生给恐龙取名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取,并请学生用一种方法介绍这种恐龙。这样既能让学生燃起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又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思考的层面,尝试着用书上的一种说明方法去描述一种恐龙,让学生学到形象表达事物的方法。这样教学由表及里,把表面热热闹闹的课堂带向沉静的思考着的课堂,真正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猜你喜欢
恐龙语文课堂课文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恐龙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见,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