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琼芳
学生如果只学课本,只背教材,不可能得到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变阅读为真正的内心愉悦的“悦读”。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悦读”起来呢?
一、课文导读,诱发阅读
兴趣
课文导读,就是在学生学完了一篇课文后,用简单扼要的导语,诱发学生由课内学习向课外阅读的过渡,达到自读、乐读的目的。例如,《鲜花和星星》一课使孩子们得到了美的享受,读完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读:读了《鲜花和星星》后,同学们都很喜欢金波老爷爷写的这首朴实优美的小诗,其实金爷爷还写了许多类似的小诗,比如《花朵开放的声音》《善良》,你们不妨去找一找,看一看,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的。又如,教完了《狼和小羊》后,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同学们都很喜欢阅读。这篇课文选自《伊索寓言》,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你们爱看的寓言故事,你们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这本书,读完后,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教师用简洁的导语,把课文内容延伸到了课外阅读,诱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促使他们急切地用课堂上掌握的学习方法自读文章,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二、品味儿童诗,开辟阅读天地
儿童天真、好奇、富有想象力、爱探索的天性和童诗短小精练、朗朗上口的特点,决定了儿童对儿童诗具有天然的兴趣。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教学思想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便会充盈儿童的文化精神底蕴,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苏教版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儿童诗,如《水乡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雨后》等,儿童在阅读时兴味盎然。在课内阅读完成后,我又注意推荐一些短小精练的课外诗文给学生,让孩子们每日一诵。从金波、樊发稼这样的名家大作到金子美铃、林良写的趣味十足的儿童诗,从图像诗、绕口令到晨读对韵、古诗赏析,孩子们在每日诵读的熏陶中,轻松地把知识和经验井井有条地收进“智慧仓库”之中,并模仿着创作小诗,以儿童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美的事物,描绘儿童眼中的世界,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同时更体会到了自己创作小诗的乐趣。你听:“轻轻柔柔的微风,吹着我们,就像老师上课美妙的声音;快乐的风,就是老师微笑的时候,教室里书声琅琅;猛烈的风,就是老师生气的时候,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希望老师心里每天都刮甜甜的风。”孩子们正是用这样的语言抒发着他们内心的感受,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创造出美的境界。
三、借助听故事,激发自读兴趣
对于读书少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个性,明白是非善恶,对所听到的故事常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这样没有文字作为载体,算不算是课外阅读的启蒙手段呢?我认为算。记得小时候,我们都是从“小喇叭”、“评书连载”等广播节目中听了很多文学名著,以后就对这些名著产生了读的欲望。我曾捧着书给学生讲过《窗边的小豆豆》《乌丢丢的奇遇》《小猪唏哩呼噜》《时代广场的蟋蟀》等故事。在讲《乌丢丢的奇遇》一书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乌丢丢跟吟老一起去寻找珍儿的路上,遇见了蘑菇人、小泥猴、鬃人、不倒翁等各类伙伴,读到最后,他们来到珍儿所在的村子里时戛然而止。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我却把书合上,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再告诉他们,谁想知道结果就可以向老师借这本书看。学生被兴趣推动,有的要求借书,有的自己去买来书看。由听故事到自己阅读水到渠成,教师也借此机会引导学生看书,推荐书目,达到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四、开展竞赛,激发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读书竞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在比赛中乐读爱读,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和阅读习惯。如,学生每读完500个字,奖励一个小兵。累积满10个小兵上升到排长,以此类推,比比谁能最终晋升到司令。或在班内贴出一张攀登榜,每看满5000字奖一面小红旗,看谁能在学期末攀到顶峰。又如开展分类收集成语竞赛、收集春联比赛、朗读比赛、复述故事比赛、知识抢答竞赛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进行课外阅读。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也就保持住了阅读的兴趣。
五、定时定量,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孩子们始终保持住对读书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达到自觉读书的目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从定时定量做起。所谓定时,即针对自己的情况,选择固定的读书时间,或早晨,或睡前,一旦确定了就严格执行,决不能想起来才读,想不起来一连几天都不读。所谓定量,指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开始时,把标准定得低些,以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从而把计划安排得合理科学,使读书效果更持久。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包括选定了一本书就一定要读完,不能半途而废;读书时的坐姿;遇到生字要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边读边思考等。这些习惯也须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教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六、自主选择,还阅读自由
在课外阅读中还要强调阅读的自主选择。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句话生动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人的兴趣就建立在“知”与“不知”之间,已经熟知的,别人不说也了解的,不会感兴趣;根本读不懂,与年龄层次不相符的,也不会感兴趣。令人感兴趣的是那些既有些熟悉又不太熟悉、既有所了解又了解得不太清楚的内容,这样的书籍读起来很轻松,又能获得新鲜感,精神上也很愉快,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因而,对刚接触书籍的儿童来说,让他们自主选择书籍是最合适不过的。切忌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推荐名著。名著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流传下来,它的语言、情节、人物形象对读者所产生的震撼力,不是现在的流行文学所能比得上的,但不适宜强行推之。若学生无一定的阅读基础,就要求其阅读名著,他们必对名著厌而恶之,结果适得其反。对名著的推荐,要顺其自然,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自然会对名著产生兴趣。教师让学生自由阅读,这样的态度是宽容的、心中有数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保持恒久的阅读兴趣,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只有做到循循善诱,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学生才能真正培养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