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红(陕西留坝县医院,陕西 留坝 724100)
在临床关节骨折疾病中,踝关节骨折的临床发病率占到各类骨折病例总数的12.8%。由于踝关节结构较为复杂,在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时需要注意踝关节稳定性、移位方向、损伤机制等众多因素,从而利于恢复踝关节解剖结构,保证早日恢复关节生理功能[1]。对5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实施内固定复位术,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2年4月5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试验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18~51岁,平均(31.5±5.7)岁。同时选择同期3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试验组治疗方法:闭合性骨折患者由于存在明显的局部挫伤及张力性水疱现象,待患者的肿胀现象消失之后再行手术治疗。术前所有患者均拍摄X线内旋20°位片及正侧位片,麻醉均行硬膜外麻醉方法。首先将踝关节按照“外踝—内踝—后踝”的顺序进行固定,待麻醉起效之后再固定外踝、腓骨干,然后在踝关节的内、外侧分别取前、后1个切口;在手术过程中应该注意尽量在深筋膜下接近骨膜处进行剥离,这样可以预防术后皮瓣出现坏死,使用松质骨螺钉对内、后踝实施固定;若患者的外踝存在撕脱性骨折,则需要使用张力钢丝在骨折点的踝关节平面以下进行固定;若患者的腓骨远端存在骨折且位于骨折点踝关节平面以上,可以使用解剖钢板固定腓骨下段,使用拉力螺钉固定下胫腓韧带损伤部位,这样可以保证胫腓下关节的稳定性;若患者为双踝骨折则可采取手术内固定,先恢复外踝,其内踝则会自行复位。所有患者行复位固定术之后,需要在C型臂X线透视条件下观察患者踝关节的复位情况。术后患者踝关节需使用石膏托固定7~21 d,并将患者的患侧肢体垫高,这样便于静脉血回流;术后患者疼痛感减弱之后可适量活动足趾、膝关节,术后7~21 d后可拆除石膏外固定并行踝关节伸屈活动;术后30~90 d则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负重活动,直至骨折完全愈合。
1.2.2 对照组治疗方法:患者均行手法复位,具体治疗方法与常规手法复位治疗方法相同。
1.3 疗效评价:术后临床疗效评估均采用Baird Jackson评分标准,具体评估内容:疼痛程度、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行走功能、下肢跑步功能等项目,另外使用X线观察踝关节愈合情况。评分等级:优为90~100分;良80~89分;可为71~79分;差为<70分。
两组患者术后经过12个月随访,其中试验组患者优良率为90.38%,而对照组患者优良率仅为70.0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其中试验组患者的不良率为3.85%,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率为16.67%,两组之间的不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随访治疗效果比较[例(%)]
表2 术后两组患者治疗不良情况统计[例(%)]
由于踝关节是人体关节中适配性较高关节之一,因此对于踝关节骨折临床治疗中若处理不当,则可能导致踝关节不稳定,还可引发创伤性关节炎。恢复排骨的旋转位置及长度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关键,对踝关节穴位进行内固定治疗及解剖复位能有效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是防止发生骨关节炎的首要条件。采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优势可通过关节复位,让骨折部位更加牢固,配合外固定,并对骨折部位进行积极的配合治疗,能在最大限度上恢复关节的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2]。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尝试采取内固定复位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其临床应用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复位关节,从而促使骨折部位更为稳定,另外配合外固定来对骨折部位进行积极治疗,可最大限度恢复关节的生理功能,降低术后不良率,因此可作为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主要术式之一
[1] 黄 英,冷重光,焦 健.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5):116.
[2] 王卫军.后踝固定治疗治疗踝关节骨折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1,4(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