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武 高 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830001)
结肠镜检查是重要的结直肠疾病检查和治疗方法,临床上应用广泛,其价值受到充分肯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因此应加强全人群结直肠癌的预防和筛查工作[1]。结直肠癌的筛查策略可分为人群筛查(mass screening)和个体筛查(individual screening)两种,后者的筛查对象包括主动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个体或存在结直肠癌高危因素的个体,筛查方式既可选择直接行结肠镜检查,亦可采取与人群筛查类似的两步法(如先以粪隐血试验初筛,阳性者再行结肠镜检查)[2]。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人健康意识的增强,目前结肠镜检查已成为一些大中城市医院的常规体检项目。本研究通过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自愿接受结肠镜检查的1 970例无症状健康体检者的检查结果,以期了解新疆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的结直肠疾病患病情况,探讨对无症状人群进行结肠镜筛查的必要性。
纳入于2009年7月1日~2013年6月3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自愿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无症状健康体检者。排除标准:因既往有结直肠疾病复查者;因血清肿瘤标记物升高接受检查者;腹部手术后复查者;有消化道遗传性疾病家族史者;有其他部位肿瘤者(无论是原发还是继发);经其他检查(肛门指诊、影像学检查等)疑诊肛肠疾病而接受检查者。对入组体检者的一般情况和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肠镜检查使用Olympus PCF-PQ260L/I电子结肠镜。检查前3 d进无渣饮食,检查前1 d进流质,检查当日禁食,晨起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舒泰清®,国药准字H20040034,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 L冷开水或20%甘露醇500 mL+5%葡萄糖氯化钠500 mL进行肠道准备。下午进行结肠镜检查。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年间共1 990例无症状健康体检者自愿接受结肠镜检查,剔除20例因不能耐受而未完成全结肠检查者,1 970例体检者纳入分析。其中男1 163例,女807例;年龄18~78岁,平均(51.5±10.2)岁,中位年龄49.6岁,<40岁组327例(16.6%),40~49岁组823例(41.8%),50~59岁组604例(30.7%),≥60岁组216例(11.0%);汉族1 325例(67.3%),少数民族645例(32.7%),其中维吾尔族367例,哈萨克族46例,其他民族共计232例。
1. 病变检出情况:1 970例完成全结肠检查者的总体病变检出率为39.4%(777例),检出病变依次为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慢性炎、结肠黑变病、结直肠憩室和结直肠癌。1 193例受检者未发现任何结直肠黏膜病变或肠内病变(不包括肛管和肛门疾病)(见表1)。
表1 1970例无症状健康体检者结直肠病变检出率
2. 结直肠息肉检出情况:376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共检出息肉560枚。息肉病理类型:管状腺瘤310枚(55.4%),绒毛状腺瘤67枚(12.0%),管状绒毛状腺瘤11枚(2.0%),锯齿状腺瘤2枚(0.4%),增生性息肉81枚(14.5%),炎性息肉89枚(15.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IN)腺瘤35枚(6.2%)。息肉检出部位:升结肠109枚(19.5%),横结肠68枚(12.1%),降结肠126枚(22.5%),乙状结肠128枚(22.9%),直肠129枚(23.0%)。
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组中结直肠息肉患者的分布情况见表2。男性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24.6%对11.2%,P<0.001);息肉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01),≥50岁年龄段人群检出率显著高于<50岁年龄段人群[25.9%(212/820)对14.3%(164/1 150),P<0.05];汉族人群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人群(22.6%对10.9%、10.9%和13.8%,P<0.05)。
23例(1.2%)HIN腺瘤(包括局部HIN腺瘤)患者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分布有显著差异,50~59岁年龄段人群检出率高于其他3个年龄段人群(P<0.01)(见表2)。HIN腺瘤患者在不同年龄、民族组中的分布均无明显差异(P>0.05)。
3. 结肠黑变病检出情况:女性结肠黑变病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4.0%(32/807)对0.5%(6/1 163),P<0.001];≥50岁年龄段人群检出率显著高于<50岁年龄段人群[2.9%(24/820)对1.2%(14/1 150),P<0.05];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群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汉族人群[3.8%(14/367) 和 4.3%(2/46)对1.1%(15/1 325),P<0.05]。
表2 结直肠息肉检出情况分析n(%)
4. 结直肠慢性炎检出情况:男性结直肠慢性炎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18.6%(216/1 163)对13.6%(110/807),P<0.05];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与汉族人群检出率无明显差异[17.2%(63/367)、15.2%(7/46)和16.5%(219/1 325),P>0.05]。
5. 结直肠憩室检出情况:女性结直肠憩室检出率 显著高于男性[2.2%(18/807)对0.8%(9/1 163),P<0.05];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40岁1例(0.3%),40~49岁9例(1.1%),50~59岁11例(1.8%),≥60岁6例(2.8%)],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群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汉族人群[2.7%(10/367) 和2.2%(1/46)对0.8%(11/1 325),P<0.05]。
结直肠癌是目前公认的可通过有效干预手段降低病死率的恶性肿瘤。健康体检的主要目的之一为肿瘤筛查,然而常规血清肿瘤标记物无法有效检出结直肠肿瘤,更无法达到筛查的目的。结肠镜检查是发现结直肠息肉、早期诊断结直肠癌的有效途径。本组无症状体检者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19.1%,男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24.6%对11.2%)。从560枚息肉的检出部位来看,左半结肠息肉检出率高于右半结肠,从息肉病理类型来看,腺瘤性息肉远多于非腺瘤性息肉,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3-6]。腺瘤性息肉中多数为管状腺瘤,其次为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锯齿状腺瘤少见。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腺瘤-异型增生-腺癌的结直肠癌变模式已得到公认。腺瘤癌变率为2.9%~9.4%,癌变过程历时约10年[7],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于管状腺瘤,但亦可见不经历腺瘤性息肉阶段的新生癌。大部分结直肠息肉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肠镜检查是评估结直肠息肉最好的方法,可直接观察肠腔黏膜并行息肉切除[8]。内镜医师应尽可能切除所发现的息肉并将病变完整送检,以避免漏诊腺瘤,进而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HIN为进展期腺瘤(或称高危腺瘤)的特征之一,临床医师对此类腺瘤尤其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本组无症状体检者息肉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50岁年龄段人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50岁年龄段人群(25.9%对14.3%),与国内文献报道相符[3-6]。本组50~59岁年龄段人群的高危腺瘤(HIN腺瘤)检出率亦显著高于<50岁年龄段人群。上述发现提示了无症状中老年人群(≥50岁)接受结肠镜筛查的必要性。本组无症状体检者中10例(0.5%)检出结直肠癌,其中高分化腺癌2例,中分化腺癌7例,低分化腺癌1例,左半结肠癌7例,右半结肠癌3例,患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上(44~78岁),进一步提示对无症状中老年人群进行结肠镜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癌症学会制订的关于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筛查和监测的指南提出,对无症状成年人进行结直肠癌筛查,可检出腺瘤性息肉和早期癌,检出并切除结直肠腺瘤可极大程度地预防结直肠癌[9]。Byeon等[10]开展的亚洲多国家、多中心无症状人群结肠镜筛查显示,结直肠肿瘤和进展期肿瘤患病率分别为18.5%和4.5%,后者与西方国家患病率相似,提示亚洲无症状成年人群同样有必要行结直肠癌筛查。本研究无症状体检者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检出率较高,亦印证了上述观点。国内李景南[11]认为:我国开展全民结直肠癌筛查难度较大,在健康体检人群中使用高危调查问卷选择结肠镜检查人群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结直肠癌筛查策略。Betés等[12]建立了一个基于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的评分法,可在一般危险人群中鉴别出适合行结肠镜筛查的个体。
本研究中汉族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人群(22.6%对10.9%、10.9%和13.8%),其原因可能与地域、种族因素有关。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汉族人群蛋白质、精细食物摄入量偏多,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生活方式亦较不健康。
本组无症状体检者的结肠黑变病检出率为1.9%,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4.0%对0.5%),≥50岁年龄段人群检出率显著高于<50岁年龄段人群(2.9%对1.2%),后者与纪小龙等[13]的报道相符。Nusko等[14]的研究发现结肠黑变病患者的结直肠腺瘤发生风险显著增高,而后者是明确的结直肠癌前病变。本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群的结肠黑变病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汉族人群(3.8%和4.3%对1.1%),是否与地域、种族、饮食习惯以及便秘和长期使用泻药有关,有待进一步调查。
结直肠慢性炎在本组无症状体检者中占 16.5%,男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18.6%对13.6%),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与汉族人群无明显差异(17.2%、15.2%和16.5%)。本组人群结直肠慢性炎检出率较高,是否与地域、种族、饮食因素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亦不能排除内镜钳夹活检组织时引起黏膜下出血、水肿等,人为导致显微镜下改变。
本组无症状体检者的结直肠憩室检出率为1.4%,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2.2%对0.8%),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群均显著高于汉族人群(2.7%和2.2%对0.8%)。结直肠憩室一般发生于40岁以上者,发生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15]。本组结直肠憩室患者的年龄分布与之相符。我国结直肠憩室较少见,但近年来报道数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老龄、肥胖、饮食结构等有关。
综上所述,本组1 970例无症状健康体检者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较高,患者分布具有明显的性别(男性)、年龄(≥50岁)、民族(汉族)特征;对50岁以上的无症状人群进行结肠镜筛查具有重要意义,除可发现结直肠病变外,还可及时切除发现的息肉,达到预防结直肠癌的目的。在健康体检人群中使用高危调查问卷有助于指导选择结肠镜筛查人群,提高结肠镜检查的针对性和病变检出率,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11]。
1 雷涛,陈万青,张思维,等. 1988—2002年中国10个市县大肠癌的流行特征[J]. 中华肿瘤杂志, 2009, 31 (6): 428-433.
2 李世荣. 现阶段我国大肠癌筛查策略的思考[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8, 17 (4): 261-262.
3 李鹃,岳文杰,刘懿,等. 结肠息肉1239例内镜及病理分析[J]. 上海医学, 2010, 33 (6): 585-588.
4 陈仕武,朱娟. 1233例大肠息肉的临床与内镜分析[J]. 临床荟萃, 2007, 22 (10): 728-729.
5 周丽,王志强,赵宏. 3836例肠镜检查中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析[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2, 33 (7): 703-705.
6 杨竞,范南南,蔡顺天,等. 2058例结直肠息肉病理类型和解剖位置分析[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3, 38 (5): 391-394.
7 Morson BC. Genesis of colorectal cancer[J]. Clin Gastroenterol, 1976, 5 (3): 505-525.
8 房静远. 重视结直肠息肉的临床诊治[J]. 胃肠病学, 2009, 14 (6): 321-323.
9 Levin B, Lieberman DA, McFarland B, et al;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olorectal Cancer Advisory Group;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Colon Cancer Committee. Screening and surveillance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adenomatous polyps, 2008: a joint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J]. Gastroenterology, 2008, 134 (5): 1570-1595.
10 Byeon JS, Yang SK, Kim TI, et al; Asia Pacific Working Group for Colorectal Cancer. Colorectal neoplasm in asymptomatic Asians: a prospective multinational multi-center colonoscopy survey[J]. Gastrointest Endosc, 2007, 65 (7): 1015-1022.
11 李景南. 重视健康体检人群中的结直肠癌筛查[J]. 中国肿瘤, 2013, 22 (2): 81-82.
13 纪小龙,朱成,李向红,等. 结肠黑变病的病理探讨[J]. 中华消化杂志, 1994, 14 (1): 38-40.
14 Nusko G, Schneider B, Müller G, et al. Retrospective study on laxative use and melanosis coli as risk factors for colorectal neoplasma[J]. Pharmacology, 1993, 47 Suppl 1: 234-241.
15 朱成,张子其,赵东海,等. 187例老年人大肠憩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诊断[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93, 12 (2): 10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