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南
赵光华现在的名气大了,全国25~55岁左右的人,只要经常上网,几乎无人不知这个留着寸头的圆头律师。你去山东,问那里的人:请问山西的省长是谁?答:哎呀,想不起来。你去郑州,问那里的人:杭州市长姓什么?答:嘿,俺真没留意。但是你问四川有一个辞官者,官不当了,公务员也不要了,这人是谁?许许多多的人都说:哦,那个不当镇长,不当公务员的家伙,知道,知道。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自古有之。可赵光华辞官为什么那么引人关注呢?说白了,一是有勇气辞官,不当公务员;二是有胆气创业,当个律师。光这简单的两点,不容易。国人想当官,全民一致。一条街道选举摩托车管理站站长、副站长,都争个天翻地覆,三更半夜都在那拉票。
某公司有10个人,职务排列是:一个总裁,两个副总经理,3个业务总管,一个计财总监,两个服务部主任,剩一个司机,被任命为联络部部长。这种人人有官当的公司,在中国多的是。你以为他们生出来就是官迷?不是的。这是现实造成的。你一个人长相一般、身材中等,出去办事没有什么名分、身份,一介布衣,普通人一个,尽管你志在千里,才华出众,一样无人理睬,连传达室的老伯也看不起你,阿伯也会对你打官腔,使你尽受冷眼。当然也有例外,但大多如此。所以,宋江怎么辛苦,也要给108人排个名分。排了名分,名正言顺,腰也直了。
辞官人是否越来越多那是不可能的,但年轻公务员对定位选择,注意自我发展的空间开拓,追求自我掌握的时间,已逐渐明朗。赵光华想来想去,名分是人家给的,时间是人家掌握的,工作是被安排的,收入是与付出不成正比的。想至此,一拍寸头,走人。这类情况,是否会逐渐增多?
在几个层面干过的人都知道,“上”很难,“下”更难。你叫一个人上,表面上他感谢这,感谢那,其实心里觉得这是应该的,应分的,理所应当;你叫一个人下,那人怎会服气?于是,女的哭,男的叫。要不就一声不吭,在基层泄怒,上层诉苦,在平级发牢骚,查清谁在使坏之后,老子也使绊子,回敬一枪;也有人听到“下”的消息,从不三跪九拜,硬朗得很,寻思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发展去了,一声感叹:走自己的路罢。一抹伤口,一马平川。
赵光华是典型的律师料子,他是自己选择“下”的,并没人逼他,也没显示谁在整他,更没有什么超编、年龄等古怪的问题。他自愿不干,情愿去开拓,谁还骂?谁还敢骂他?骂他的人,谁都不会留意。留意那些骂人者的,只会是心理学医师或精神科的专家。
赵光华无意中用了广而告之的手法,用了平常人对不平常事的态度,传统媒体、新媒体都被吸引了,从不同角度报道了赵光华的事。据粗略估计,按版面,按时间,按规格,赵光华省去了广告费用约几千万左右。他的案源估计会源源不断,因为他是有名气的人了。
许多人都以为律师是耍刁钻的人,错了。许多人认为律师是要抓大放小,理论上压倒一切的人,错了。许多人认为律师门面要广,公检法司安都熟悉,这要求过高了。律师要什么人呢?就要赵光华这种人,认理也认人,出门善观天色,入门懂察脸色,会分析主观、客观规律,把握语境得体,大事敢定夺,小事有分寸。从他辞官到接受采访,滴水不漏,驾驭情绪得体大气,不走偏锋,不走极端,不用大话、假话,真一个当律师的料子。欢迎少了一个小官僚,多了一个正气的律师。
一个大省,一年可能有接近几十万乃至更多的各类案件和各类官司是少不了的,需要大量的律师,大量的调解,大量的服务。这里边,可产生多少行业,可产生多少服务性流水线的程序,可产生多少就业,很少人去考虑,很少人去开拓。赵光华是聪慧人,他去思考,他去开拓。他接触过维稳的工作,他知道这行业在我国十分迫切。所以下这山头,上那山头,说不定日后可攀高峰,这一点也不奇怪。
语境的把握使赵光华又一次在众人面前显示了他的稳重,机智。快把律师事务所搞起来吧,快一些普及法律意识吧。赵光华老弟呀,有这么好的开局,全球都罕有。所以,希望你的名片可搞几张,其中一张是—四川辞官者:赵光华律师。呵,呵,雄起,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