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爱军
〔关键词〕 古代诗歌;鉴赏策略;诗
题;意象;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124—01
一、析诗题,顺藤摸瓜明思路
古人作诗,很讲究拟题。标题是诗歌的眉目,它往往暗含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品的线索。一般地说,分析诗题,首先有助于阅读的方向。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事》一诗中,“闻”意为听说;“王昌龄左迁龙标”揭示了写作背景;“遥”表明了两人分隔两地。有了这种对题目的分析和理解,再阅读此诗,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容易。其次有助于准确把握诗词中某些词语的意思。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很多学生对诗中的“故国”、“空城”难解其意,其实,结合题目,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它们和题目中的《石头城》一样,指的都是六朝古都金陵。把握了这一点,诗意就贯通了。再次有助于把握绝句的前两句和律诗的前两联。诗词的开头一般要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及事件等。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这两句点明了《约客》的环境,富有地方气息。又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这两联照应题目,写出了登高所见,呈现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情调。
二、抓意象,透过意象看抽象
意象是读者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通过对诗歌物象的把握就能领会作者借用了哪些意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如“月”是唐诗宋词中常用的意象,一般说来,“月亮”是表达思念之情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再如“梧桐细雨”是凄楚悲凉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梅花”多比喻诗人不幸遭遇与诗人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松”则是正直、坚贞、高尚的象征(“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芳草平仲绿,清夜子规啼”);“寒蝉”含有凄惨萧索之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鸿雁”常寓游子思乡怀情和羁旅伤感(“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冰心玉壶”比喻无意于追逐功名富贵,自己的心如同一片冰在玉壶那样纯洁、晶莹(“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鉴赏诗歌只要抓住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不同旨趣,所体现的不同情调,就能较好的鉴赏诗歌。
三、品语言,结合语境解诗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古代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古代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古代诗歌多半短小精悍,但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的语言美集中反映在精炼美和音乐美上。分析古代诗歌中精炼而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必须让中学生弄清弄懂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从而确定诗歌的语境义和领悟作品内涵。品古代诗歌语言,也就是要中学生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古诗的语言一般有如下特点: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感,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词藻,多变的修辞,奇幻的情思,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诗。
5.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作者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将要所述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者去品味。如李清照后期的词。
6.简洁。其特点是语言干净利落,言简意赅,注重炼字炼句,如贾岛的诗。
7.沉郁。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如他的“三吏”、“三别”。
8.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捕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