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成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生命维度;
求真;扬善;追美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96—01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当静思时刻,我总喜欢问自己: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什么样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这些问题或许可笑,本身也是没有精准科学量化标准的。但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求真、扬善、追美的生命维度与张力就是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核心元素。从这一意义上说,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课堂就是求真、扬善、追美的课堂。
求真:
思想政治课堂的逻辑起点
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教师怎么教、教什么,而是教师怎样让每一学生真正明确自己是谁以及学会怎样学习,帮助他们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思想政治教学要做到这点,就要立足科学性,以求真。我们知道,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列宁也说:“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所以,思想政治课堂的生命维度之一在于求真——学生之真,生活之真。
求学生之真的核心在于学生角色的定位,即教师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样态度。“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思想政治课堂就不可避免地会被学生排斥。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兴趣、爱好、家庭等各方面的情况,与学生推心置腹,从学生的角度来体察学生的需求、情感,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
求生活之真的核心在于构建学生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即如何把学生带入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教材中的知识融通整合,找准学生的就近兴奋点和学习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地进行。
扬善:
思想政治课堂的生命状态
如果求真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入门槛,那么扬善就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基调。赫尔巴特指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授,“教育”则是对价值的引导。我们目前的时代是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是功利至上的时代,更是浮躁不安的时代。多元的价值选择让我们彼此感觉陌生,生活在校园的中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弘扬主流的价值观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什么是善?我们知道: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事先即有着自觉目的的活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对客观现实与主观目的的关系的认识形成了善的观念。一般说来,在实践上符合人的目的的东西就是善,表现为个别主体的需要、目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需要、目的、利益的一致性。所以,作为育人功能的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有责任来让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本质功能回归;有责任让学生完成个人道德上的社会化,即化解社会向学生个体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个体已有道德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认同并形成主流的道德价值观。
追美:
思想政治课堂的价值旨趣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善、美,就其历史的发生发展来说,只有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达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才可能有美的存在。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客观的对象来看,真、善、美是使同一客观对象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具体到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只有切实体现教育客观规律或符合于教育客观规律的才能是真,只有完全符合于我们时代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和目的,即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才能是善,而且也只有充分发展人的能动的创造力量的才能是美。
所以,真是符合规律,善是符合目的,美是二者的统一。追求美的真正内涵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统一。人的创造激情与冲动灵感正是来自于对美的感受和追求。为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把追美的活动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美的情景吸引学生,以美的语言教导学生,以美的行为感悟学生,以美的环境陶冶学生。这时,学生的内心就会萌发出实现那些可能性的冲动和激情,踏上自主学习的旅程。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