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波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适应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我们一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二要激发学生运动新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三要以学生的一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基于以上几点传统的教学目标单一性,教学内容不可选择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式下教学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形式的需要,因此,我们正探索几种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供大家參考。
一、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分组讨论、练习模式
对一些技术性较强、动作结构较复杂的运动项目,如三级跳远、背越式跳高等,应该先由教师组织教学;待学生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动作方法和运动中如何自我保护的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来确定练习方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积极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二、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分组创编模式
对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运动项目可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如:韵律体操与舞蹈,教师可以先组织教学,把基本的手型、手法、步型、身法和创编动作的基本要求传授给学生;待学生掌握了基本动作并有了发展与创编的能力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讨论、创编动作,并练习自编动作;最后学生集中并按小组依次表演,教师做出正面的总结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劳动,鼓励学生的行为,满足学生表现与赞赏的需要。
三、教师组织教学+学生散点练习模式
对动作多、方向和路线变化复杂,并难以熟悉的运动项目采用此种方法较为合适。如:武术套路的教学,当教师把动作传授给学生后如果再集体练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可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练习效果就可能不会很好。但如果让学生分散在一定的范围内自己复习、揣摩,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学生之间可以自由探讨,教学和练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四、学生参与教学+教师辅导教学模式
有些技术较为简单的项目可以让学生当老师来参与教学。为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可以按照学生兴趣的不同、体能的差异等,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由学生推荐出一位“老师”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巡回于各组之间,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适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及时给予表扬,并纠正不良因素,最后做出积极的总结性评价。
五、小型竞赛+教师辅导模式
课堂上举行小型竞赛,让兴趣不同的学生都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如要在课堂上安排小型竞赛,应在课前把竞赛项目告诉学生,由学生在课前组织、课堂上实施、课后总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能充当“军师”的角色,要肯定学生的行为。这样做既可以满足学生求知和受尊重的需要,又可以在竞赛中巩固学生的技术和技能,还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六、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学生分组组织教学模式
由于同一水平目标可以采用许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实现,而教师在课堂上只能采用有限的一种或两种形式,不能同时满足所有同学的兴趣和需要。为了弥补不足,可以动员学生参与教学,课前把水平目标告诉学生,也可以同时提供一些教学手段,把学生按照兴趣或者体能分成几组,也可以自由组合。每组的同学集大家的智慧,准备一份课案,课上由一人执教,其余同学执行。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中增进友情,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教师组织教学+兴趣小组活动模式
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各自的兴趣,有娱乐和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运动。课堂上也可以留有余地,把学生按兴趣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动。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稳定的个性。
新的课程标准执行以后,课堂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应该坚持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个基本——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动和健身;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和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