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4-09-10 03:55包心鉴
理论与现代化 2014年2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包心鉴

摘要:改革开放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又是不断拓展这条道路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源泉,又是不断完善这个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又是不断增强这一制度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4)02—0005—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时代的高度,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出发,着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力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挑战、新矛盾、新问题,深刻阐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方向、总目标、总任务和总布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实践经验、政治智慧和理论财富,生动体现了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新的自醒、自觉与自信。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联系。

改革开放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又是不断拓展这条道路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已指明:“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但是,我们党和人民对改革开放的真正理解还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序幕,从那时起到现在,改革开放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特征和最强大动力,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一步发展进程和每一个发展阶段。35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社会,全面改革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部西部,对外开放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成功开启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刻指出的:“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联系,首先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不断拓展上。道路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许多仁人志士,为寻求一条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道路,上下求索,英勇奋斗,付出了沉重代价,走了许多弯路。历史反复表明,英美国家现代化道路,在中国不能走;闭关自守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苏联模式道路,在中国不管用;欧洲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不合适。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坦途,才是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的唯一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而在实现“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有机统一的过程中,改革开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逻辑起点”作用。搞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多年来我们对这些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从“本本”出发、从抽象原则出发、甚至从某些过时观点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鲜明地指出:“多年来,存在着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正是在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以能提出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我们党所以要带领人民义无反顾地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从根本性的历史原因来说,正是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正是通过短短几年初步的改革开放实践,我们认清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重要原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认清了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有机结合,成功地选择了通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也是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无古人,又无成功模式可以模仿,因而这条道路的不断拓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困难与曲折,伴随着争论与交锋。在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等等重大关节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曾屡遭诟病。如何澄清模糊认识,统一人们的思想,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面临着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回答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问题,澄清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疑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归根到底仍然靠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法宝。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特别引用了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的一段话:“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意味深长。习近平同志紧接着指出:“回过头来看,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这番话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们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5年的改革开放实践,35年来的历史性巨变,雄辩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必须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正路。改革开放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源泉。又是不断完善这个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产生理论的根本源泉,也是不断完善与发展理论的基础和动力。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说尤其如此。正如列宁深刻指出的:“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我们党在领导推进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深刻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与理论关系的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而这一新飞跃和新成果,直接源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需要,研究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和特殊规律,回答和解决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提出的特殊历史任务和现实问题,从而形成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与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飞跃,是在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进行的。这次飞跃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一根本问题,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日渐形成并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进行的。这次飞跃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两次历史性飞跃各自的重点和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毛泽东思想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直接源于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而改革开放则是实现和促进这一“结合”的逻辑起点和强大动力。

从构成内容和主要观点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基本观点,都无不来自于改革开放实践,都无不是对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进行深入总结和系统提炼的结晶。依据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实践,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石;明确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等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精辟论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方法。正是这些来自于改革开放实践、又经过改革开放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主体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基础性、架构性伟大贡献。

面向逐步形成的经济全球化,着眼世界格局新变化和中国新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据走向21世纪的改革开放实践,鲜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新鲜经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作出了进一步的科学揭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发展做出了新的理论贡献。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每一个阶段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都无不是对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进行深入总结和提炼的结晶。离开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难以作出正确而深刻的理解;悖离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花就会由于失去实践源泉的滋润而枯萎。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党的理论发展是否还需要改革开放实践的支撑与推动?对此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与发展轨迹作出了肯定性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新挑战、新矛盾、新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的丰富和发展。而这一系列重要讲话,无不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存在着密切联系,无不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新问题新矛盾、实现新突破新发展的深入思考和战略部署。正是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走向出发,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尤其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高度,深刻阐明全面深化改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性意义。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都是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党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是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这一系列精辟论述,深刻揭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实践源泉和实践基础;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又是增强这一制度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所以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最根本的就在于这一制度产生、完善与发展,同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定型、不断完善的过程,深刻彰显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实际运用的伟大成果;改革开放是实现理论原则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法宝。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许多条,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正是在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与现实相统一。35年来的改革开放,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相统一的过程。正是由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致力于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完善并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不变性”与革除体制性障碍的“可变性”有机统一的过程;改革开放是实现“不变性”与“可变性”相统一的重要法宝。一方面,我们党明确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可动摇,基本原则不能改变;另一方面,我们党明确指出,改革不是对原有制度和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新的革命。正是由于我们党在持续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坚持“不变”与“变”的有机统一,带领人民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自主选择和开放包容有机统一中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改革开放是在自主选择基础上增强我国制度开放包容性的重要法宝。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世界制度文明存在着多样性,判断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优越、是否文明,关键是要看它是否与这个国家的国情相适应、是否与优秀文化传统相适应、是否促进了这个国家的繁荣发展。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不同制度文明之间应当超越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广泛沟通与交流,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正是由于我们党秉持了这样一种制度文明观,将制度的自主选择与制度的对外开放有机统一起来,以放眼世界的视野和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推动制度改革与完善,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全球化大潮中愈益显示出内在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愈益成为伫立时代潮头、引领时代潮流的一种文明社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改革开放是有效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的重要法宝。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本质包含以下科学内涵:其一,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地位和权利的真正实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根本基础;其二,广大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调动与发挥,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主体依靠力量;其三,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其四,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是衡量制度优劣的根本标准,是促进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完善的根本动力。以上四点,在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体现和实现。35年来,我们党高举人民民主旗帜,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初步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个制度体系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有效途径和便捷方式,有力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有力表明,人民当家做主制度本质的不断实现与释放,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走向定型与成熟。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制度的调节与促进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只要我们牢牢遵循这一总目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全面深化改革不停步,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中的根本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292.

[2]《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3]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1.9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初探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