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手机支付突围

2014-09-09 13:55
商周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收单中国银联SIM卡

在中国,NFC标准化的进程始于2012年,此后数年,产业各方致力于支付环境的改善以及技术、服务的筹备,银联、手机芯片厂商、通信运营商、商业银行合作推出一些试点,不过,产品普及率仍有限。近期第三方支付推出的移动支付新模式也令近场支付的支持者们担忧。

“NFC手机支付系列产品大规模推广的基础条件已经成熟,”在5月27日的NFC全手机产业峰会上,中国银联助理总裁胡莹高调向与会的商业银行、手机生产商、芯片技术供应商等表态。

经过长期的前期铺垫,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中国银联主导推进的NFC产业在2014年有了更多发力的迹象。

据中国银联发布消息,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全国“闪付”终端近300万台可支持金融IC卡和NFC手机支付受理,全国金融IC卡发卡量也超预期推进,移动支付行业飞速发展。

不用刷卡、不用输入密码,只要拿手机靠近收单机器,就能在瞬间完成支付。这种被称近场通信(NFC)的技术手段,通过在手机、SIM卡或sD卡中植入芯片,让手机与银行卡合为一体。在中国,NFC标准化的进程始于2012年,此后数年,产业各方致力于支付环境的改善以及技术、服务的筹备,银联、手机芯片厂商、通信运营商、商业银行合作推出一些试点,不过,产品普及率仍有限。近期第三方支付推出的移动支付新模式也令近场支付的支持者们担忧。

胡莹在会上还表示,“未来的移动支付是哪个标准、哪个方向来推进,一直都存在质疑,运营商也在推自己内部的标准。但是从银联角度来说,我们一直是以坚定不移的态度朝着NFC方向在走。”

NFC发展迎机遇

2014年初,几个大型互联网企业在二维码支付市场试水,短短几个月之内就改变了为数众多的手机用户的出租车费用支付习惯,这让多年致力于NFC推广的业界人士咋舌。

浦发银行是最早投入NFC产品开发的商业银行之一。中国移动的入股以及战略合作使浦发银行对NFC领域的探索获得了近水楼台的优势。2011年,该行就已经发出具有NFC功能的手机支付产品,移动金融被确定为未来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截至目前,浦发银行纯非接银行卡发卡120万张,NFC发卡约30万张。

“好的技术不一定有好的市场。NFC产业链各方是时候共同努力了,市场化的紧迫感很必要。”浦发银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说。

招商银行也在发力进场支付。2012年,招商银行携手中国联通推出名为“联通招行手机钱包”的信用卡手机支付产品,这是国内首款基于SWP-SIM卡模式的近场手机支付产品。

今年,中国银联提出,希望与产业链各方全面推进合作。运营商方面,继去年联手中国移动和50家主流商业银行推出手机移动支付平台后,今年内银联还将陆续推出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合作的手机移动支付平台。银行方面,银联与全国性银行已全部达成TSM(可信服务管理)系统方面的合作,其中12家已经正式发布了业务;区域性银行已经有30余家与银联达成了合作意向,其中已经有7家上线发布了业务;2014年,中国银联计划完成100家成员银行的接入。手机厂商方面,三星、HTC、小米、魅族、OPPO、步步高等都推出了NFC全手机产品,苹果公司与银联的合作虽未证实,已有传闻。

NFC的发展也在今年获得了最重要的政策口径支持。中国人民银行金融IC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枫今年4月公开表态,将促进移动金融服务与金融IC卡融合,商业银行、通信运营商、中国银联的NFC移动支付电子化路线为主导,第三方支付机构、地方性区域性移动支付电子化路线为补充,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标准之争

2013年,由中国银联建立的13.56Mhz移动支付企业标准被确立为移动支付国家标准。当时被市场广泛认为是注入NFC市场的强心剂。然而,从交易规模上来看,NFC支付的前景不容乐观。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2013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2197.4亿元,同比增速达707.0%。以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为代表的远程移动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在整体移动支付中的比例达到93.1%;以NFC为核心驱动的进场支付则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占整体行业的比例反而降至0.8%。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4)》分析,在移动支付发展过程中,由于涉及的产业链环节众多,如银行、支付企业、软件厂商、手机厂商、运营商等,还没形成可持续的、各方共赢的行业发展格局,业务模式与定位尚不清晰,导致行业主体之间缺乏明确的权责分担机制,也使现有的业务拓展和竞争往往停留在低水平阶段,这是移动支付发展中面临的核心挑战。

实际上,近场支付的利益各方都在试图主导未来的市场。从硬件构成而言,NFC分为控制器、感应天线以及基于安全sE集成的存储空间三部分。按照分布位置不同,其解决方案分为全终端(手机)、全SIM卡以及“SIM卡+手机”的SWP-SIM方案三种方案。前两者易理解,第三种则是将控制器、感应天线两部分集成在手机硬件上,将存储空间集成在SIM卡上,并遵循SWP(单线协议)达成兼容。

由于目前支持NFC功能的手机占全球手机总出货量不足20%,在普及程度不高的前提下,全SIM卡模式在过去的几年是国内的主流方案。这种方案包括由中移动主导的、基于2.4G的REID-SIM卡方案以及银联、中电信支持的基于13.56MHZ的SIMpass方案。

在推广2.4G标准上,中国移动不遗余力,但这个标准和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制定的《中国金融集成电路卡规范》(POBC2.0)有冲突。最终标准之争的天平还是倒向了银联和中国电信。2013年8月,在中国人民银行主持下,运营商、银联及第三方支付公司共同参加关于移动支付的技术规范的内部评审会,明确13.56MHz为NFC技术标准。2.4G技术开发者,广东国民技术股价应声暴跌。

明晰的前景

继阿里和腾讯进军支付行业之后,百度钱包也席卷而来。当移动互联网大潮浩荡来袭,作为昔日风光无限的支付业大佬,无论愿不愿意,银联都要应对这场已经吹响号角的线上线下支付战争。

银联商务原本是中国银联的市场部,2002年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法人。简单地说,中国银联是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跨行交易清算组织,而银联商务则是银联控股的从事线下银行卡收单业务的子公司。

10年前,线下POS交易市场还是银联和银行的天下。根据发改委的规定,发卡行、收单机构和银联按照7:2:1的规则分配POS交易过程中商家交纳的手续费。给商家发POS机的收单机构不是银联商务就是银行,而银联作为清算机构稳赚10%的银行卡清算组织网络服务费。

但也就是在这期间,中国第一批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线上悄然诞生。对于那些出生于草莽的第三方收单机构,一开始银联系并不在意。2006年左右,银联商务在线下的地位看上去牢不可破,银联另一家控股子公司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ChinaPay)则从2005年起发力线上支付。谁能想到线上支付的老大老二支付宝和财付通还会在今天如此气势汹汹地从线上转战线下?

去年支付宝线下POS因“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停止,今年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被暂停,但移动互联网已经开始给传统线下POS支付市场带来深刻变化。

实际上,不管何种模式最终成功做到普及,移动支付的前景已经清晰。《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是中国移动支付的崛起之年,未来必将呈现“无终端不支付、强终端强支付”的格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4G网络的应用,手机这种人们生活中最常用、最便利的个人移动终端将会改变整个终端体系的结构,成为未来最主要的支付工具。

相关产业对移动支付这块大蛋糕的争夺,显然还没有结束;移动支付模式之争也不仅是利益的战争,也将是技术与服务并重的战争。

2013年是中国移动支付的崛起之年,未来必将呈现“无终端不支付、强终端强支付”的格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4G网络的应用,手机这种人们生活中最常用、最便利的个人移动终端将会改变整个终端体系的结构,成为未来最主要的支付工具。endprint

猜你喜欢
收单中国银联SIM卡
酷品社区
浅议“收单商圈”营销
铁路GSM-R SIM卡读写次数测试方法研究
关于通过银联数据查找案件线索的思考
SIM卡的“减肥史”
浅谈当前银行卡收单行业中“二清”风险及防范对策
大数据时代银行卡收单业务发展决策思考
垄断竞争市场下的中国银行卡产业收单费定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