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
可以明显地看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正在锐减,投资对“稳增长”的作用时效越来越短。那么,此轮“微刺激”对经济托底的时间又能有多长呢?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类扛着“稳增长、调结构”大旗的“微刺激”举措密集出台。这些政策的效果会怎样?我是不太看好。
大家对中国经济走下坡路的原因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乐观派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疲软是因外部环境恶化引发的暂时性消费不足和需求不足,所以增速下滑是短暂的,加大投资类的经济刺激对帮助中国经济渡过难关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但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是一种结构性衰退,而不是周期性衰退。需求不足只是袁象,而供给乏力和供给失衡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此期间,最重要的是调结构,比如:产业升级、需求升级和促进创新。只是,这种内生性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微刺激”的目的不是为了阻止经济增速下滑,而是为了减缓下滑速度,避免经济垂直跌落,其根本目的是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争取时间和空间。
对比当前的这些“微刺激”政策,不难发现,它们与以往的“保增长”老套路差不多,还是把“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作为最重要的考量,“调结构”已悄然沦为了政策附属品。
第一,除小微企业税收激励政策外,绝大部分政策还是侧重于通过短期增加投资需求,而不是从长期改善供给的角度来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还是忘不了打楼市的主意。中国楼市刚刚出现理性回归迹象,许多地方政府就表现得比开发商还猴急,按捺不住地出手救市。其放松调控以保GDP和保政府收入的政策意图暴露无遗。
第三,日益加大的刺激力度和各种救市政策的叠加效果,正在悄然把“微刺激”演化成“强刺激”。比如:铁路建设投资在不到4个月时间里,已经第三次调增,预计今年全年投资总额将超过8000亿元,而在2009年的4万亿时代,铁路投资也只有7000亿元。
第四,绝大部分投资仍然是政府在一手主导。不管是投资于港口、铁路、电站,还是投资于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虽然政府力邀民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造,但受制于投资金额巨大、盈利能力有限、民企话语权缺失等诸多因素,估计到头来还是会以政府投资为主。
第五,货币放水促增长仍存可能。央行日前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出“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主动作为”到底包含了哪些具体举措仍值得市场关注。
结构的问题只能依靠调结构的手段来解决,但当前这样的“微刺激”政策恐怕只会把中国的转型之路人为拉长。
放眼世界,今年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很可能成为全世界跌倒后爬起来最快的国家,为什么?因为美国采用的是市场机制:允许房价下跌、允许银行破产,甚至允许家庭破产。
市场手段看起来很残忍,但美国到现在只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就把资产负债表修复到2003年的水平,结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接下来又可以轻装上阵了。欧洲不愿承担坏账的后果,拒绝削减自己的福利,日本想用超级量化宽松来平衡资产负债表,结果是欧洲的负债下不来,日本的负债还在恶化,至今都仍在泥潭里挣扎。
再看看我们,为什么喊了十几年的经济结构转型至今仍在喊?因为我们一直不愿意看到增速下滑,当然也就一直没有经过像样的调整。
2009年的4万亿投下去,经济“稳增长”了两年,2011年4季度开始二次探底;2012年上半年开始实施4万亿2.0版,结果经济只“稳增长”了不到一年;2013年上半年发改委开始地铁、城市轨道项目审批加速,但经济“稳增长”了不到两个季度,接着就有了今天的“微刺激”。
可以明显地看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正在锐减,投资对“稳增长”的作用时效越来越短。那么,此轮“微刺激”对经济托底的时间又能有多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