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鲲鹏
银行中报公布期已结束,挑选浦发银行和平安银行两个不同背景、不同地域和不同经营特色的标的进行比较,很有意义。上半年,浦发和平安净利润增速均为两位数的33.7%和17.5%,但相近的业绩增速背后虽有相同的经营境遇,却也面临着不同的经营困境。
相同的境遇 不同的困境
两家银行中报披露的不良数据均较为温和,但加回核销后浦发和平安的不良率将分别从披露的0.93%和0.92%上升至1.16%和1.18%。上半年90天内逾期和关注类贷款均出现较快增长,浦发90天内逾期和关注类贷款较年初分别增长29%和30%,平安两项贷款增速则分别为44%和41%,下半年资产质量压力不减。
两家银行“不良贷款/90天以上逾期贷款”指标(衡量不良贷款认定严格程度)均未显著好转,6月末,浦发该指标为71%(2013年末为68%),平安更是从2013年末的45%进一步降至38%。
6月末,浦发和平安的非标资产(买入返售和应收款项类合计)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14%和16%,基本与2013年末持平,但两家的非标资产结构均出现相似调整:买入返售类(乙方)非标余额下降、应收款项类(丙方)非标余额继续扩张,这在总体上是符合127號文精神的。
但在具体结构上两家略有差异。6月末,浦发的非标以应收款项类为主(占总资产比重14%),而平安的买入返售类和应收款项类非标占总资产比重均为8%,预计未来平安的买入返售类非标资产将继续收缩。两家均已对应收款项类非标计提拨备,6月末,浦发的拨备率从2013年末的0.5%上升至0.6%,平安的拨备率为0.2%(2013年末为零)。
尽管两家银行半年末的存款时点数据均表现优异,但不论是期末时点余额还是日均余额,两家银行均出现了活期存款占比的趋势性下降和总存款成本的趋势性上升。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无论是银行自身理财产品的分流,还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外部冲击,其最终影响都是通过改变银行存款结构、增加银行吸存难度进而最终不可逆转地提高银行的负债成本,即便是身后有集团强力支持的平安银行,亦不能完全隔绝当前大环境的影响。
两家银行手续费收入增长均非常迅猛,且并未明显体现出受到2014年以来清理整顿“息转费”和非标业务发展缓慢的影响。浦发正在推进的五大重点业务条线改革对真实的手续费业务有推动作用,平安与集团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合作和交叉销售对以银行卡等为代表的手续费业务发展有显著贡献,两家银行的手续费业务基础均较为扎实。
值得注意的是,浦发和平安二季度单季净息差环比分别反弹28BP和14BP,以平安为例,其贷款、存款、同业资产、投资资产,无论是从结构因素方面,还是从利率因素方面看,对息差都是负贡献,唯独同业负债在利率因素方面对息差的正面贡献达到44BP,尤其是二季度同业负债成本季度环比下降高达159BP。这主要受益于流动性宽松环境下同业负债成本的降低。
不过,在相同经营环境下,两家银行也面临着不同的经营困境。
首先,平安的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力度更大,期限错配缺口收缩更为明显。二季度,两家银行存贷款增速均不慢,但平安对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的压降力度显著高于浦发,这表明其在127号文出台后的资产负债调整力度更大。同时,平安在上半年明显收缩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缺口(尤其是针对金融市场业务),这与其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对非标业务和同业负债期限利差驱动的盈利增长模式的依赖有所降低,而6月末浦发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缺口基本稳定在2013年末的水平。
其次,为消化不良贷款增长,两家银行均出现较大的拨备消耗,浦发6月末的拨贷比仍保持在2.49%,而平安则停留在1.83%。平安的拨贷比缺口要求更高的利润增速,预计分阶段逐步达标的策略仍会被平安坚持,但2016年底的达标期限已为期不远,明显的拨贷比缺口也意味着保持利润高增速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