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成
本文所研究的流动人口子女指的是户籍在外省市,在城市或乡镇从事生产性、服务性等相关劳动的“农村外出就业者”的子女,年龄范围界定在6~13岁之间,即处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育阶段的孩子。这部分孩子往往被称为“流动儿童”,在张家港市被称为“新市民子女”。
目前学校一共有623名学生,其中 “新市民子女”394人,占到了学生总数的63.2%。面对近年来不断增加的“新市民子女”,如何针对“新市民子女”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结构,开展有效而有特色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村小广大教师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专门就“新市民子女”的情况做了相关调查。
一、“新市民子女”教育基本情况
1.“新市民子女”地域差异明显。我校的“新市民子女”来自全国各地,生源主要来自于省内的苏北外,江西、安徽、河南、四川、重庆、山东、甘肃、贵州、青海,东北三省等地,其中还有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不同区域的“新市民子女”不仅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而且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之间差异巨大,这些儿童在教育背景、生活习惯上也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2.“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欠缺。调查中发现,我校90%以上的“新市民子女”家长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工作,工作辛苦时间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自己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由于他们收入偏低,很难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大部分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教育理念陈旧,这些都造成了家庭教育的欠缺。
3.“新市民子女”流动迁移频繁。我校每学期以平均15人左右的比例流动,最高的一个学期流动人数达到了24人。父母工作频繁变动引发了两种现象,一是“新市民子女”被迫中断学习;二是中途插班的“新市民子女”偏多,造成部分班级学生的年龄跨度达到3岁以上。
4.“新市民子女”不良习惯凸显。“新市民子女”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生活上有很强的独立性,这是较好的一面,但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多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二、“新市民子女”教育策略分析
1.德育为先——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学着用睿智的平和心去帮助学生,用理智的宽容心去善待学生,用真诚的理解心去感化学生。根据“新市民子女”的特点,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引领学生。
2.情感课堂——建立成功教育模式。学校要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方面做出尝试,如,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建立“尝试成功”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尝试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课题开展有效研究。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开展不拘一格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爱、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3.家庭教育——打通家校共教之路。首先,加强对“新市民子女”的心理辅导,探寻这一群体的特定社会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和提高他们对社会中真、善、美和假、恶、丑的鉴别能力,摸索出促使他们心灵融入港城教育环境的新途径、新方法。其次,老师和家长要常沟通,这有利于双方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特别有些家长在教育中遇到问题还可以向老师请教,在老师的帮助下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最后,从学生自身情况出发,家长和学校应经常向学生灌输艰苦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上要主动和他们交流,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
4.寓教于樂——强化体艺活动格局。我校始终坚持把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服务作为实施课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本着寓学于乐、寓练于乐的原则,在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上下功夫。学校开展了多学科、多层次、多内容的体艺课外活动,落实大课间两操一舞,跳绳,踢毽、放松操等活动,开设舞蹈、绘画、声乐、器乐等课程,组建足球队、舞蹈队、腰鼓队等特色活动小组。
5.文化熏陶——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走进恬庄小学,目之所及,是厚重的文化氛围,鼻翼所触,是浓浓的和谐气息。校园内,绿树环绕,花香袭人;举目而望,醒目的标语,让人不经意间默记于心,包容着学校鲜活而亮丽的教育理想;激发起恬庄小学莘莘学子学海泛舟的渴望,更点燃了教师们三尺讲台上“和孩子们一起飞翔”的激情与梦想……
全社会都要关注、重视“新市民子女”教育问题,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合作,通过优化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努力让“新市民子女”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恬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