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职校新跨越

2014-09-09 22:10金日新廖颖
职业·中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煤矿专业

金日新 廖颖

辽宁煤炭高级技工学校坐落在沈阳市北郊虎石台职教城,始办于1978年,是辽宁省首批国家重点技工院校,现隶属于沈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6年的风雨路,学校由单薄纤弱变得伟岸宽广;36年的和衷共济,学校由单一的办学模式发展为一所以培养中高级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主,兼有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成人高等函授教育、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全国煤矿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煤矿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职业教育培训系统先进单位、辽宁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沈阳市文明单位等荣誉光环,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

目前,学校承担着国家中职示范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国家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辽宁省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等建设任务,在全校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办学实力不断提升,焕发出勃勃生机。

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学校背靠沈煤集团这棵大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实践多元化、多样式的办学模式。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也曾走过弯路。学校原为煤炭部直属技工学校,1998年经国家劳动部批准增挂辽宁工贸学校牌子后,学校一心想办好中专,淡化技校,放弃了煤炭学校的专业特长,开设计算机、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艺美术等社会热门专业,逼迫许多教师改行教非所学专业,以己之短,克人所长,结果是丢了西瓜拣芝麻,失去了壮大发展所根植的土壤。2004年学校仅招生130余人,一个涉煤专业也没有,大多数教室、实验室闲置,教师无学生可教,学校陷入低谷。

“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根植的土壤在哪里?”成为全校100余名教职工所面临的抉择。以田继恒为校长的新一届班子组织全校教职工大讨论,一致认为不能丢了根本,必须紧紧依靠企业,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而确立了“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打造品牌,办出特色”的发展战略。紧紧依托辽宁省煤炭行业和沈阳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由行业、企业、学校相关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建立起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一是校企合作战略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学校办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之一。2005年,学校与沈煤集团协商,校企共同制定了“变企业招工为学生招生”政策,实现了“招工与招生并轨”。 2011年,韩国希杰(沈阳)公司、青岛海尔集团等优质企业先后在学校设置“冠名班”,实现了校企“订单”式合作。

二是培养层次多样化。为了更好地服务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学校根据煤矿生产用工特点及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对培养对象采取分层次、多样化的专业设置和学制设置。对招收下岗再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的专业,在矿上设置“冠名班”,学制都为一年;对省内煤矿在职管理人员,开设“职工中专班”,实行现场办学,半工半读,量身定制培养,教学特点是“煤矿设课堂、真实环境讲、学习不脱产、离岗不离矿”。对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专业,学校分别设置三年制普通中专班和四年制高级技工班。这些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专业理论扎实,又经过一年的顶岗实习,分配到企业后能够很快融入到生产过程中,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学校还承担辽宁省煤矿技术人员安全培训任务,负责全省煤矿矿长、区队长及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工作,年培训量达到4000余人,为辽宁煤矿安全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明确目标、找准方向,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在学校领导班子看来,中等职业教育应紧扣“技能型”“高素质”和“人才”这几个关键词,要把内涵和标准渗透到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个环节。学校紧紧围绕着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

首先是课程体系岗位化。学校结合煤炭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变化,按照企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标准,构建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零距离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服务专业教学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程体系;形成培养学生良好身心素质、人文素质、职业基本素质、创业意识的德育课程体系;设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职业拓展课程。学校课程体系的建立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顶岗实习服务、顶岗实习为就业服务”的理念贯穿其中,保证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高度融合。

其次是教学内容职业化。学校坚持以教材建设为切入点,建立起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先后编写16本特色校本教材。如煤矿开采方法课程,通过大量的下矿调研,与沈煤集团等企业共同探讨,调整了教学内容,及时补充了煤矿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针对专业课课时不足的问题,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了课程设置。一方面,缩减基础理论课的课时量,增加专业课和实习教学课时量;另一方面,缩减专业课科数,整合相关学科重叠的教学内容,如矿山机电专业中机械制图、工差与配合、CAD三门课程有许多教学内容相互交叉,将其合编成机械工程语言一门课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多措并举、学练结合,着力提高学生技能素质

职业学校的主要特征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辽宁煤炭高级技工学校围绕提高学生技能素质,在教学模式、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教学模式实践化。根据煤炭行业岗位工种的特殊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共同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共同研究教学组织,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符合高素质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学校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积极引入行动导向教学,大力推行虚拟仿真教学。近三年,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了煤矿专业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组建煤矿数字仿真模拟实训室,构建接近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践教学情境和教学设施。学校今年与沈阳煤业集团合作,在校内建设一座模拟矿井,彻底解决学生煤矿井下实习安全问题。

实习实训现场化。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原则,学校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先后组建了煤矿安全、煤矿生产、机电设备检修、机械加工等8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煤矿安全专业实训基地中的模拟通风实验室、煤矿生产专业实训基地中的现代化矿井模拟系统和仿真综采工作面等,已达到国内煤炭教育行业领先水平。校内实训基地既可接纳本校学生实训,又为辽宁省煤矿安全培训中心提供特殊工种培训,完全满足了真实环境、真实设备、真实场景的“三真实”实践教学的需要。

师资队伍双师化。学校首先抓的是师德建设,强调教师对学生要有“五心”(关心、爱心、耐心、诚心、细心),要求教师增强育人意识、提高育人本领、创新育人方法、做出育人成绩。其次是抓业务能力建设。学校制定了《教师到企业实践管理制度》,规定专业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或其他时间到对口企业生产第一线参加实践活动一个月以上,由校企共同考核。对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编写与企业生产对接的校本教材等给予重奖。同时,学校还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教师培训基地进修学习,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素质。再次是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学校吸引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任教,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目前库中教师涵盖了学校各骨干专业,为有效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提高学生品德素质

在辽宁煤炭高级技工学校,“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实实在在地渗透到了教学过程中。学校依托班主任队伍、学生管理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共青团组织的建设,构建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网络,极具特色。

围绕德育核心,学校从多种渠道着手,开展了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如十八岁成人仪式、感恩主题班会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建立学校、班主任与学生家长有机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利用班会、晨检、劳动课、个别谈话、法制教育讲座等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把企业文化纳入教学内容,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挫折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新内容。德育教育坚持进教案、进课标、进课堂,把是否进行德育教育作为教师年终考评的一项内容。

同时,坚持学生管理军事化。由于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入沈煤集团,而集团各生产煤矿实行的是准军事化管理,按照学校与企业对接的要求,每届新生都要到部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军训。从基本步法到站队行走,从集中就餐到内务管理,都严格按部队标准执行,达到了“磨练意志、提高素质、培养作风、塑造自我”的目的。日常管理上,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化为龙头,带动和促进寝室标准化、就餐秩序化和卫生洁净常态化,形成“一化”带“三化”,“四化”同步格局。即以准军事化管理塑形,以行为理念铸魂,实现学生日常管理规范化;以标准管人,以“家”的理念管心,实现学生寝室标准化;以准军事化就餐为标准,以行为养成为目标,实现学生就餐秩序化;以卫生制度为标准,以环境育人为目标,实现卫生洁净常态化。

“脚踏实地山让路,持之以恒海可移”。在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建设中,辽宁煤炭高级技工学校加速转型升级,砥砺前行、厚积薄发,相信这所老牌职校必将充分发挥其区域引领示范作用,成为示范校建设的又一个特色样本。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煤矿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大型煤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
去年95.6%煤矿实现“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