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豫 汤春红 诸光花 李剑 李宏宇
(上海市闵行区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240)
胸椎小关节主要包括胸椎关节突关节、肋椎关节和肋横突关节。胸椎小关节紊乱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因外力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胸椎侧弯以及增生刺激脊神经和肋间神经引起的症状群。发作前多有弯腰活动、劳损或受寒等情况,X线片显示小关节显影模糊,或团块状,关节间隙不对称。该病常见于青壮年即20~55岁年龄段人群,女性多于男性[1]。临床表现多为后背疼痛,一侧或两侧肋间神经疼痛,胸闷及颈部症状等,严重时影响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常被忽视和误诊。本文报道应用垂直按调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的胸闷。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至本中心门诊就诊的背痛伴胸闷患者5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8例;年龄25~65岁,平均(45.9±3.8)岁;病程7~24 d,平均(11±0.8)d。
符合《临床骨伤科学》中胸椎小关节紊乱的诊断标准:有抬、杠、提、举,弯腰活动及身体扭转、受寒或劳损病史;背痛,肋间神经疼痛,胸闷气急,或因挺胸、大声说话或深呼吸而加重;受累的肋椎关节处有一小片明显压痛区,胸椎棘突压痛,两侧骶棘肌痉挛,棘突偏斜,有时可触及痛性结节或条索状物;X线摄片提示胸椎棘突偏弯,关节间隙模糊,有条索状影,排除骨折、骨病。自愿参加临床观察,配合治疗和定期随访。
患者俯卧硬板床,两上肢置于身旁,医者站立于患者左侧,左手掌根垂直按压在患椎棘突旁,右手掌根按住患椎另一边,双手贴附后,嘱患者做深呼吸,在呼气末以左手掌根用力向前下方按压,右手用微力减少患者身体晃动,即可闻及关节复位声。复位后嘱患者起身做扩胸活动,1次/3 d,疗程2周。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为症状完全消失;好转为症状减轻;未愈为症状、体征均无改变。
采用主要症状和体征积分[3]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定。①症状积分:3分为症状严重;2分为症状中等程度;1分为症状较轻;0分为无症状。②疼痛积分:0分为无症状,1~4分为轻度疼痛,5~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极度疼痛。③体征积分: 按是否出现肋椎关节处小片明显压痛区、胸椎棘突压痛、两侧骶棘肌痉挛和棘突偏斜体征评估,不出现为0分,出现1个体征为1分,最高为4分。④X线检查积分:按是否存在胸椎棘突偏弯、关节间隙模糊和有条索状影评估,均存在为3分,均无为0分。本病症状、疼痛、体征、检查所赋积分总和为总体积分值,最高为20分。治疗前后积分减少>50%者为治愈,33%~50%者为好转,<33%者为无效。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比转采用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治疗后,50例患者中,痊愈6例,好转3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治愈和好转)为88%。治疗前患者主要症状体征积分为13.08±0.66,治疗后为4.58±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胸椎小关节紊乱属于中医学“背痛”“痹症”范畴,发病急,症状多,体征少。中医认为小关节错位后筋脉受到损伤,经络气血运行受阻。采用轻巧手法使胸椎小关节复位即可达到“骨合缝”、“筋入槽”及“通则不痛”、“荣而不痛”的目的。临床上有时也易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某些疾病(胃脘痛)[4]相混淆,长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反而延误病情,而手法治疗效果明显[5]。针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应用也较广泛。这些治疗并非针对特定的病变部位,常从颈椎到腰椎系统论治[6]。本治疗所用的手法为天津北门医院的“零角度”整脊手法[7]和传统的治疗手法俯卧推按法[8]结合改进而来。传统治疗的整脊手法有韦贵康的[9]端坐顶推法,冯天有的[10]坐姿旋转复位法,钟士元[11]和沈国权[12]的仰卧压肘胸椎整复法。垂直按调法继承了“零角度”和传统的俯卧推按法的优点,避免患者在治疗中产生焦虑害怕甚至抵触情绪,影响治疗效果,采用的是杠杆原理,使机体的内外平衡得到纠正,使骨动带动筋柔,使筋骨之间黏连松解,小关节复位,放松神经根,促进炎症吸收,有效缓解因小关节交锁、紊乱及棘突偏歪所引起的胸闷症状。
本研究表明,垂直按调法针对性强,能有效缓解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的胸闷等症状,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纠正有明显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也有患者在一段时间后复发,再次进行治疗。对于垂直按调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胸闷复发率,目前尚待进一步研究。
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活动越来越少,渐渐的用坐姿和躺姿代替原来的站和走,而长期从事低头或者伏案工作的人员,如司机、会计和长时间电脑操作的白领工作者等,由于颈背部肌肉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起胸椎小关节紊乱。垂直按调法作为一种胸椎关节紊乱的治疗方法,符合中医适宜技术“简、验、效、廉”的特点。笔者在门诊中发现,平均4例颈背痛就诊患者中就有1例患胸椎小关节紊乱。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掌握此项技术很有必要,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具有推广价值。
[1] 孙树椿, 孙之镐. 临床骨科学[M].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820-82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86.
[3] 吴云祥. 胸椎小关节紊乱手法整复疗效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7): 47-48.
[4] 梁修身, 王明杰.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并胃脘痛的手法治疗观察[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11(3): 36-37.
[5] 王勇. 推拿复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征46例[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0, 46(5): 38-39.
[6] 黄明, 王华军.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治疗现状和命名商榷[J]. 按摩与导引, 2008, 24(4): 36-37, 45.
[7] 王雷, 王遵来. 零角度整脊术治疗腰推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运用[J]. 天津中医药杂志, 2011, 28(4): 301-303.
[8] 罗华宋, 郭银丰. 俯卧冲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92例[J]. 浙江中医杂志, 2013, 48(3): 214.
[9] 韦贵康. 软组织损伤与脊柱相关疾病[M]. 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78- 183.
[10] 冯天有. 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40-245.
[11] 钟士元. 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前言, 124-133, 191-192.
[12] 沈国权, 严隽陶. 推拿手法图解(汉英对照)[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