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影像诊断价值比较

2014-09-09 01: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放射科病理学肿块

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清远 511518

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影像诊断价值比较

白锡光

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清远 511518

目的探讨43例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影像诊断价值比较。方法观察放射科诊断的骨巨细胞瘤患者43例影像学资料,均通过X线、CT和MRI进行检查和诊断,同时通过手术后组织病理学进行确诊。结果CT和MRI诊断骨巨细胞瘤的皂泡征、骨质破坏高于X线诊断,但是无明显差异,但CT和MRI诊断骨巨细胞瘤的骨嵴、液-液平面诊断结果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MRI诊断骨巨细胞瘤准确率均较高,其中MRI对于肿瘤周围的水肿情况和范围显示优于CT诊断。

骨巨细胞瘤;X线;CT;MRI;影像诊断价值

骨巨细胞瘤是常见的侵袭性的原发性骨肿瘤,其男女性别发病率几乎相同,青壮年多见。如果骨巨细胞瘤发生在不典型部位,往往缺乏影像学的特征性,容易发生误诊[1]。皂泡征是诊断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其在骨破坏的病灶区域,呈现多房样改变,形态类似肥皂泡。笔者通过对我院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汇总,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放射科诊断的骨巨细胞瘤患者43例影像学资料作为研究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18~46岁,病灶部位:股骨9例,胫骨8例,肱骨6例,尺骨5例,桡骨6例,颅骨1例,髂骨3例,上颌骨1例,腓骨2例。43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病灶部位有局限性的肿胀和疼痛,甚至有活动功能障碍,并且有4例诱发病理性骨折。43例患者均通过X线、CT和MRI进行检查和诊断,同时通过手术后组织病理学进行确诊。

1.2 仪器与方法

1.2.1 X线:采用美国GE公司Definium8000 DR; CT: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16 CT;MRI:采用美国GE公司3.0TMR。

1.2.2 方法 X线:针对骨巨细胞瘤病灶部位拍摄正侧位片。CT: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以眶上线作为本次扫描的基线,从岩锥上缘扫向外耳道的下壁,对有巨大肿块患者要扩大扫描范围,从而将整个肿块纳入扫描范围之内。扫描参数设定:电压设定120kV、电流为280mA,螺距调整为0.85,重建层厚为10mm,间隔调整为10mm,进行重建。增强扫描时静脉注射对比剂碘佛醇,通过数据处理站进行影像重建。MRI:患者采用SE序列进行扫描,其中T1WI为TR500ms,TE为10ms,T2WI为TR3500ms,TE90ms,分别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平扫,在不同方位上进行横断位、矢状位和冠状位的增强扫描,应用对比剂,调整剂量为0.01mmol/kg,层厚调整为6mm,间隔为2mm。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和X线、CT和MRI影像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骨巨细胞瘤患者临床影像资料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和X线、CT和MRI影像诊断结果对照

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和X线、CT和MRI影像诊断结果对照(如表1),CT和MRI诊断骨巨细胞瘤的皂泡征、骨质破坏高于X线诊断,但差异不明显;CT和MRI诊断骨巨细胞瘤的骨嵴、液-液平面诊断结果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巨细胞瘤生长活跃,对骨质的侵蚀和破坏性较强。肿瘤组织血液循环丰富,质软而脆性大,容易发生出血,有明显的纤维增生和出血区域[2]。其好发于骨骺板已经闭合的四肢长骨,主要是股骨、胫骨和桡骨,肿瘤组织可以突破骨皮质生长,从而形成肿块,肿瘤的邻近往往没有骨膜增生 。X线诊断骨巨细胞瘤有部分病例可见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溶骨性破坏等,但是由于骶骨、盆腔内脏器过分重叠,对一些细微结构观察不是十分清晰,尤其是对于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胀程度的判定,骨巨细胞瘤的病灶边缘骨质破坏很难观察。X线观察皂泡征是一条或者多条在病变区域贯穿于病变区域的骨性间隔,从而将骨质破坏区域分割成多房样,其外观类似肥皂泡样。螺旋CT可以明显提高扫描速度,在短时间内采集足够的影像学数据,其特征性表现为囊性骨质破坏,其中主要以溶骨性、膨胀性、偏心性骨破坏最为常见,在病变区外缘有不同程度的膨胀性改变,骨皮质向外生长从而形成软组织肿块,骨皮质有变薄倾向,骨壳完整或者有残缺,可见到其与正常骨皮质分界清晰,肿瘤破坏区边缘有形态不同的条纹状骨嵴,有部分病例可见液平面。CT对骨外软组织肿块的扫描,可表现为肿瘤突破骨皮质线侵犯软组织形成软组织肿块,通过增强扫描可见到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有明显的强化。MRI诊断骨巨细胞瘤时,如T1WI、T2WI均表现为中等信号,说明为骨巨细胞瘤的实质部分;T1WI为低等信号,T2WI为高等信号,提示有出血、囊性变和坏死发生;T1WI、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可能是含铁血黄素沉着引起。病灶内液-液平面由病变坏死液化引起。螺旋CT上表现的骨包壳不完整,在MRI扫描上表现为不完整的环形低信号带,这些低信号是肿瘤表面的纤维包膜和膨胀硬化变薄形成的影像学表现。MRI可以对骨巨细胞瘤的所在位置、大小和形态进行显示,同时清晰显示肿瘤周围的水肿情况和范围,对骨巨细胞病变范围方面诊断明显优于螺旋CT和X线。

[1]白荣杰,张 卉,程克,等,骶骨骨巨细胞瘤 x线、CT及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7):1035-1038.

[2]黄耀渠,房惠琼,樊长姝.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常见表现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1):88-91.

R445

A

1007-8517(2014)03-0094-01

2013.11.24)

猜你喜欢
放射科病理学肿块
我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放射科专业基地入科教育的实践探讨
基于综合学习平台的班主任管理模式在放射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皮肤科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放射科应急防控管理方案的探讨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胸腔镜微创切除肺小结节性病变临床病理学分析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