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
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以来,知识界关于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反思达到一个高潮。其中,教育作为一方重镇,也受到相当的关注,报刊、网络、影视等媒体对晚清、民国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包括教师、教材、教学、学校等)做了大量报道,引起了我们对当下教育的进一步反思。
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过,对于中国哲学,有两步工作要做:先是“照着讲”,然后是“接着讲”。成尚荣先生2011年在《江苏教育》发表《“苏派”:“照着讲”与“接着讲”》,认为教育上的“苏派”是一个历史事实,“及至近代,西学东渐,江苏得风气之先,教育更加发达,人才辈出,教育流派纷呈,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面对江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讲”。
本期独家策划“品评民国时期的江苏教育”就是探寻研究晚清民国一段时间江苏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约请了一批在这一领域的专家如胡金平教授、张新平教授、傅国涌先生等,还有一批百年老校的教师、研究人员等撰写了相关文章,从概述、往事、思想、文化等四个方面,对晚清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概况、教育管理思想、教学思想、教材编写、办学实践及主要教育大家的理论思考进行梳理,试图立体呈现江苏教育在那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面貌。
“照着讲”不是画地自限,也不是像阿Q那样说我们曾经很富有,而是承认我们对过去的历史“了解不够、认识不全、理解不深”(张新平)。成尚荣先生说,对于“苏派”,我们“照着讲”是为了从中汲取精华,汲取力量,发扬“苏派”的品质和风格。江苏基础教育经新中国60余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平、均衡、现代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词,有学上,上好学,已不再是普通百姓的奢望了。在这个时候,回溯历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历史的一个交代。
当然,由于时间、精力、版面等原因,我们并不能全面深刻地反映晚清民国时期教育的全貌。立意为“苏派”溯源,也并没有全面达成这样的目标,因为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他们或从民国说起,或从“近代”角度张目,各依所据,成一家之言。但通过客观呈现的江苏教育的一段历史图景,每个“苏派人”自然会从中解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接着讲”。这也正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的努力对“苏派教育”的发展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