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枫
摘要:《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同时,历史高考试卷也呈现出历史情境型的趋势。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创设历史情境,既关系到课改的实效,也符合高考趋势,本文将以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谈谈历史情境的有效创设对师生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情境有效创设师生发展
新课程下,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历史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直接关系到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那么,怎样创设一个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来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的跨时空性,就成为历史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
一、历史情境设计的方法
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活动最有效的时刻就是那些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这个状态中环境、实物、表演、语言、音乐、色彩等多种外在手段发生交互作用,建立无意识的内在倾向,就可以转变学习者的内在态度。而历史情境的创设正是无意暗示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图片、考古实物、文字史料、语言情感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历史情境化,再现历史人物或事件,使学生“触景生情”,充分感知和理解历史,达到学习历史过程中质的飞跃。历史情境的创设是中学历史“体验―探究―感悟”实验的主要内容,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历史情境设计大致有以下18种方法:①历史人物法,②虚拟人物法,③文学材料法,④时政材料法⑤走进历史法,⑥走进生活法,⑦走进角色法,⑧走进现场法,⑨走进展厅法,⑩走进乡土法,{11}设置悬念法,{12}多维视角法,{13}搜集资料法,{14}影视资料法,{15}形象比喻法,{16}漫画展示法,{17}图片展示法,{18}朗诵渲染法。这18种方法并非都能融入每一个历史课堂,但是每一次创设的历史情境,都应该以有效设计作为前提,选择最适合的一种方法。这对历史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效的教学情境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伴随教学过程而引发出来的情感、智慧和探索精神达到高度的融洽和统一,呈现出浓烈的互相感染、互相激励,最终达到师生高度默契的心理环境气氛。所以,历史教师要想灵活地使用这18种方法,创设出高效的教学情境,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更新教学理念,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历史情境的有效创设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对其作出了通俗的界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所以,历史课堂的情境创设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下面作者将根据具体的案例来谈谈历史情境的有效设计对师生发展的作用。
例如,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师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角色扮演——面对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历史背景,当时社会的各阶层做出了怎样的回音?分别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来进行角色扮演。这一设计,让学生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回到那段历史中去。考虑到学生知识储备的不足,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
运用上例方式,教师原以为效果会很不错,能成为本课的一个亮点: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又能对本课的重难点进行有效的突破。但是实际的效果大大打了折扣,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和教师形成互动,也不像预期一样侃侃而谈。所以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情境设计是失败的。
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一条是教师并没有从学情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历史情境。在失败中反思,在反思中求进步。学生对阶级分析方法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并不知道作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或是资产阶级,他们究竟会做些什么。也就是说这样的情境设计是脱离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的。所以,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历史教学的内容虽然远离现实生活,但它对现实生活却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教学内容的呈现要以“问题情境—质疑分析—寻求解决途径—现实拓展”的方式展开,让学生经历“历史”、“再现”与“展望”的过程。所以,教师后来对情境的设计作了调整。不再从阶级角度出发,而是模拟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比如农民张三、清朝官员李四、作坊主王二等角色,设计出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场景。这样,学生在贴近自身生活的、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很快就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也达到了有效教学的效果。
针对情境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个变化过程的原因。因此,本课还可以这样设计:通过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来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进程。创设历史人物思想大PK的“19世纪思想火炬手评选”的情境,贴近社会现实,接近学生语言、行为的习惯,“诱”导学生参与情境体验。接着结合情境设问——如果你是19世纪中期的思想者林则徐、魏源,面对当时沉沉的历史黑暗,请你作1分钟触动民众、引领光明的思想阐述,要求以第一人称阐述你的主要历史活动、著作或著名代表言论、思想主张。学生觉得新奇有趣的同时,由于教师对“思想阐述”作了分层、分角度提示,给学生以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思维的借力点,学生往往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好说,因此学生大都能娓娓道来、各抒己见,形成了真实、鲜活的课堂互动,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有问直答导致学生念书本流水账的雷区。
课堂小结让学生以“评选19世纪最佳思想火炬手”的方式,对这些思想家的观点主张作综合点评,再进行既融入情境又立足现实的深入反思。最后抛出贯穿主线的问题:“中国的路在何方?”学生自然能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教师,自主思考得出“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 的历史认识。这样在激烈思辨中自主生成的感悟和认知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自觉行动。正如建构主义大师皮亚杰论述的,只有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在自我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对东西有真正的理解和有所创造。
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历史情境的有效创设,对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如对教材整合的能力,对情境设计的选择能力等。如果历史教师都能够注重课堂的有效性来创设历史教学情境,那么学生也能够自主、快乐、有效地学习历史。历史情境的创设对学生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生要主动地、积极地融入情境中去,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而且要敢于大胆地、运用自如地实践,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情境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历史情境的有效创设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使师生的能力得以进一步的提升,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