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号风景》
(谢其章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于 湘
有时不经意读一本书,会不知不觉地置身于作者所营造的优美的“风景”里;欣赏完美景,又会产生想要了解作者的欲望。笔者几年前偶然读到谢其章的《创刊号风景》,便有过这样的体验。由书及人,笔者发现,谢先生自认是 “不折不扣的‘杂志癖者’”,人称“期刊大王”。除了这册《创刊号风景》,近年来谢先生还有其姊妹篇《创刊号剪影》以及《终刊号丛话》、《老期刊收藏》、《书呆温梦录》、《书蠹艳异录》等多种有关书刊收藏的著述出版。谢先生和他收藏的三万余册期刊,本身也构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据谢先生的《小言》,他写这本书时“试图用一种新的写法为每本‘创刊号’立个小传留个影,写法上追求有一点史料线索性,有一点个性收藏的甜酸苦辣,有一点评说,有一点怀旧”。笔者以为,谢先生是说到做到了的。尤其是其中的“一点史料线索性”和那“一点怀旧”的情愫,令人印象深刻。
先说“史料线索性”。书中谈到的70余种期刊的创刊号,并附有封面图录,图文并茂中蕴含的信息量很大。一类是关于期刊本身的,如期刊名称的由来、刊期和起止年月等。比如徐志摩等人编辑出版的《新月》,其刊名有人说是来源于泰戈尔的《新月集》,有人说是取自陆游的诗句“传呼快马迎新月,却上新舆趁晚凉”。谢先生说,“虽然前一说更多以事实为据,但我更喜欢后一说的诗情画意。”这就留下了进一步考订的线索。还有一类是关于作家作品的。如谢先生收藏有多种首发张爱玲作品的期刊,可供研究张爱玲作品的刊发情况。在介绍吕白华1947年主编的《自由谈》时,谢先生提到该杂志有一个《文坛纵横线》的栏目,报道作家动态,有一条提到“施蛰存对文学的爱好是随地迁移的,在乡间,喜欢研究诗词古文,在都市则一变而喜译欧西作品了”,这就为研究作家的习性提供了信息。
再说“一点怀旧”。在谈到朱光潜1937年春夏之际创办《文学杂志》的北平后门内慈慧殿3号时,谢先生就对于这个“颇似《聊斋志异》中所常见的故家第宅”甚为怀想,以至他看到《文学杂志》第1卷第3期所载林庚的《斗室》“屋子里一盏灯开始了遥夜/主人有臂椅与上好的烟叶/而春雨如远客也来到窗前/春风乃飘飘的更无所凭籍”之后,谢先生神往:“我乱猜,这莫非是慈慧殿3号朱光潜的那间斗室?是就好了,多美的一间老屋。”再如,在谈永祥印书馆1944年出版的期刊《两年》的结尾处,谢先生感叹:“风又飘飘,雨又潇潇,流光容易把人抛,多少个两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又如,在谈卞之琳编辑的《水星》一文的末尾,谢先生吟哦:“悠悠年华,斯人已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水星》。”
如果说,史料线索是本书的骨架经络的话,那一缕缕怀旧的情愫就是流淌在书中的温热的血液,使得读者凝眸这些旧杂志的图影时,能够感知到它们曾经鲜活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