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智,毋靖雨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400067)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同时,也为辅导员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1]新建本科院校是1999年以来,经由教育部正式批准,由专科学校通过多校合并、独立升格、成人院校转制等方式组建而成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作为本科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在办学层次上成为本科院校,但是在内涵方面还没有完全达到本科院校的内在要求。因此,本文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为例,对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进行研究,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由原重庆教育学院转制成为普通本科院校,健康发展中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折射出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些典型性问题。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校总体上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12年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9118名,其中专职辅导员共有46名,师生比为1∶198.22,低于1∶200的总要求。从辅导员年龄结构来看,25名辅导员年龄在 20~30岁之间,占全校专、兼职人数的40.98%,有34名辅导员年龄在31~40岁之间,比例为55.73%,虽然表明辅导员具备有充沛的精力,但辅导员队伍过于年轻化也容易出现职业的“躁动性”,不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从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来看,有8名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是初级及以下,占专、兼职辅导员人数的13.11%,有43名辅导员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为70.50%,有8名辅导员具有副高以上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比例为13.11%,有2名辅导员具有正高以上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比例为3.28%。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普遍不高,因此,从规模而言,辅导员队伍建设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但是,从辅导员队伍的结构配置来看,辅导员队伍结构配置不恰当,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与长远发展,辅导员队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影响着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能力发展,关系到辅导员能否达到“业务精”的要求。辅导员自身专业能力亟待提升。
随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学生规模会随之扩大,而辅导员队伍限于人事招聘编制的定量限制,滞后于学生规模扩大的速度。每增加一位学生,都会加重辅导员的一份工作量。各高校辅导员实行的是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院系要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学生工作部门是学校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部门,要与院系共同做好辅导员的管理工作。[3]辅导员工作要向学生、家长、社会、所在院系和学生工作部门共同负责。因此,辅导员要疲于应对各种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查显示,在48名接受调查的辅导员中,有21名辅导员除承担本职工作外,还承担一定量的专业课程教学,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一个特有现象。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发展还在筹划布局,会出现专业教师队伍暂时性缺编,就会增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辅导员在其学术、精力允许的条件下,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本无可争议。但是,与专任教师相比,辅导员的招聘要求侧重在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担任专业课程教学一方面会增加辅导员工作职责、削弱其投入本职工作的精力,另一方面又会影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在辅导员职业压力源的调查中,“个人发展得不到基本保障”被37名辅导员认为是其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学生意外事件”被30名辅导员认为是其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学位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被34名辅导员选择为其职业压力来源。关于辅导员激励措施的调查中,有46位接受调查的辅导员认为要“解决职称评定和职务(级)晋升”,此外,有35位辅导员希望能够“提高经济、福利待遇”。这些均与现行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及激励因素相关。目前,辅导员职业发展主要有两条路线:专任教师序列和行政管理序列。由于辅导员岗位是专业技术岗,在评定职称方面,和专任教师执行同一标准,则处于劣势。行政管理系统是一个金字塔式结构,很难保证大多数辅导员都能获得长远发展。同时,行政管理的发展充满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如一起学生意外事件可直接否决辅导员的个人发展。此外,访谈中辅导员表达了希望提高待遇的诉求,“学校应将各院系辅导员的经济待遇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单列,在同工同酬的基础上,推行辅导员序列的绩效工资制,避免各院系辅导员待遇出现明显差别”。
由于人才培养层次的提高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建设一支高水平辅导员队伍的目标,其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暴露出的辅导员队伍结构配置不当的问题,必须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配置,积极完成辅导员队伍结构转型。首先,建立分散式学缘结构的辅导员队伍。因为分散式学缘结构的辅导员队伍,有助于在开展学生工作中树立专业榜样、发挥专业优势。第二,优化辅导员队伍职称结构。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职称结构呈现出“两端少、中间多”的特点。一方面要提高初、中级职称的辅导员职称,另一方面要挽留学工系统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辅导员。第三,优化辅导员团队的结构配置。新建本科院校二级教学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支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辅导员团队。“大家教育大家”要比“一人教育大家”具有更大的教育影响力。[5]此外,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总要求,要求辅导员队伍与相关队伍积极协调配合。如通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协调配合,深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需要;通过与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协调配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深化落实“三全育人”的实践活动机制,[6]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职业壁垒低导致缺乏稳定性、辅导员职业内驱力不足等问题,要倡导辅导员队伍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一是辅导员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出发点,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福利待遇。二是辅导员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归宿点,是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服务”。[7]如何解决当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极为背离的情况,需要有针对性的考量。首先,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需要建立学科壁垒。目前,辅导员队伍的学科壁垒低是不争事实,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职辅导员队伍学科专业遍及13大门类中的10个。对此,需要更加规范辅导员选聘制度,创造条件为辅导员职后业务能力培训提供平台。其次,针对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自我效能感的问题,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结合实际,尊重市场规律,有效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最后,辅导员专业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辅导员专业建设的成熟度,[8]因此,要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研究能力。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管理多采取的是“学工部(学生处)、教学院系”双重管理模式,应改革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完善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如重庆某工科本科高校,推行辅导员负责的班主任管理制度,班主任由院系学工系统从本院系专任教师中选聘,主要负责班级学生的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辅导员对各班班主任进行管理。为了能够顺利推行此制度,学校将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列入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范围之内。对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问题,应结合本职工作,围绕学生工作成绩和学工领域专业研究能力及其成果,制定出特定辅导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同时,结合辅导员工作年限及实际表现,制定具体的行政级别待遇。如重庆某师范大学率先在本校中实施辅导员职级制,从正副科和正副处四个级别上提高辅导员行政待遇。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赖于管理体制的支撑,健全辅导员队伍各项管理制度,可保障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持续发展。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40.
[2]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5.
[3]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9.
[4][5]廖济忠,徐建军.结构转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J].现代大学教育,2006,(4).
[6]张伟,李家智,严国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三三”工作模式的实践与创新[A].明国辉.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181.
[7]Carr Sanders.The Profession[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3.3-4.
[8]刘进.理论与实践: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实悖论[J].江苏高教,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