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宁,王昌明,何松青,冯智英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541001)
◁医疗管理▷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顶层设计实施成效
邸宁,王昌明*,何松青,冯智英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541001)
目的 通过总结分析医院实施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移植工作,探讨其工作开展的顶层设计及实施与器官捐献问题。方法 对医院2011—2013 年开展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移植试点医院工作成效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在此期间,医院共实施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供体18例,肝移植13例,肾移植23例;分流大器官13个,其中肝脏2个、肾脏11个。达到了卫生部相关要求。结论 良好的顶层设计、体系建设及培训宣传有助于医院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的开展。
心脏死亡;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实施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工作是一个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系统工程,顶层设计对指导DCD工作顺利开展意义重大。顶层设计就是要自上而下,在组织机构的建立、规章制度、工作机制、工作流程、诊疗规范、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明确DCD工作的特点、开展工作的先后顺序等,从而全面、系统、积极、稳妥地推进DCD工作。DCD目前已被认为是我国最有前景的器官捐献供体来源之一[4],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增加器官来源、解决供体器官短缺的有效途径,为此,要使更多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对DCD的重要性和工作要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DCD工作的顶层设计达成共识,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合力,集中全院有效资源,高效、有条不紊地推进DCD工作的开展。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开展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移植工作中的顶层设计,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后又反过来提升理论的成功案例,对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开会分析和总结,最后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DCD工作顶层设计方案。
DCD供体指人在心脏死亡后进行的器官捐献,分为可控制型和不可控制型,前者指器官切取小组有计划地撤掉生命支持设备,供者循环骤停,开始获取器官;后者指心肺复苏失败,心脏骤停在不可控制的情况下发生,或者供者在前往医院途中死亡[1]。
国际上通常采用1995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M)国际会议定义的DCD分类方式[2]。2011 年卫生部发布了中国DCD器官的分类标准[3],其中中国二类(C-Ⅱ)和中国三类(C-Ⅲ)均属于心脏死亡。C-Ⅲ类是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供体),是我国特有的DCD供体。由于经过严格脑死亡判定,家属有相对充分的时间作出捐献与否的决定,最后在无心跳死亡状态下实施器官获取,规避了法律风险,因此DBCD 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此外,允许有计划地撤除呼吸机、停用升压药物等待心脏停跳,因此DBCD 也属于控制型DCD。
制定一系列符合法律法规、伦理原则、管理规范等系列制度,为了能够较好地执行、衔接这些制度,将开展DCD工作的相关制度提炼出来制定成工作流程图,再加以培训,DCD工作顺利开展得到了重要保证。
2.1 制定工作流程
由于DCD工作与其他医疗工作有所不同,涉及的法律法规、伦理问题重大,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移植所有的制度与工作流程均提交 DCD伦理委员会审核。根据DCD工作的相关制度,制定了“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流程图”等系列流程(见图1),使DCD工作的开展更具有可操作性、更规范。
2.2 制度流程培训
为确保DCD工作的规范开展和顺利实施,对相关制度与流程涉及的科室与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参与DCD工作的人员熟悉和掌握相关制度与流程。工作流程运作后,针对存在问题由院长及时召开协调会议解决,并及时修改工作流程。
2.3 把握潜在捐献者的介入时机
潜在捐献者基本都存在于ICU、神经外科、急诊科等科室中,因此,对主诊医师、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至关重要。主诊医师、医务人员发现潜在捐献者及时报告启动DCD工作程序,协调员亲临现场后,首先要保持一种尊敬和惋惜的心态,了解病情并与专家确认是否符合潜在捐献者条件,充分了解患者家庭情况,根据不同情况实施个体化的沟通协调策略,把握沟通时机,尽量与直系家属沟通,尊重当地风俗和个人隐私,尽力解决其家庭困难,既要体现生命延续的奉献精神,又要兼顾困难救助的抚慰举措,做到耐心细致、通情达理、慈善真诚。同意捐献后,解释捐献程序,讲明人性化的善后工作。
图1 医院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流程图
2.4 团队协作、奉献精神
团队协作、奉献精神至关重要,一支坚强有力的DCD工作团队是DCD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各工作环节的衔接、各部门的协作是成功的关键,同时,需具备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经过两年的努力,医院已形成了一个分工精细、合作密切、行动有序、高效运作的器官捐献移植工作团队,这个团队的管理和技术从零逐渐走向成熟。
截至2013年8月,医院发现符合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的潜在病例58例,均进行了现场协调,家属同意捐献及主动捐献的27例,协调成功率46.6%;捐献成功18例,捐献成功率31%,其中成功实施肝脏移植手术13例,肾脏移植手术23例;由桂林市红十字会分流大器官13个,其中肝脏2个、肾脏11个。医院共完成供体总例数18例,达到了卫生部《关于启动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关于试点医院的DCD工作要求,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和移植成效在广西及全国均名列前茅。
4.1 DCD工作的领导重视
DCD工作也被称为“院长工程”,院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指挥部署完成顶层设计,才能保证有序、高效的运行效率;院领导在运行过程中及时整合、调配医院资源,进行阶段性、针对性地分析与总结,持续改进DCD工作,不断理顺完善DCD工作流程,初步积累了对DCD病例的选择和协调时机的经验。
4.2 医疗机构是DCD潜在供者的主要来源
DCD的潜在捐献者主要来源还是医疗机构,注重院内、院外交流,与区域内县级以上医院建立了信息提供机制,尤其是对医务人员开展DCD教育迫在眉睫[5],这是促进DCD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开展DCD的两大优势:一是拥有大量的潜在供者。《中国统计年鉴2007》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全年死亡人口为892万,死亡率为6.81%,其中因心血管疾病(17.10%)、脑血管病(17.66%)、损伤和中毒(6.10%)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近40%,而以上三大疾病是美国器官移植供者的主要来源[6],医院发现符合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的潜在病例58例均在医疗机构中,其中院内46例,其他医疗机构12例。
4.3 推动DCD工作的顶层设计
医院启动和推动DCD工作开展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关系到能否规范、顺利地启动和推进DCD工作,指明路该怎么走、事该怎么做。DCD工作与常规的医疗工作不同,它需要一个综合团队共同完成,更重要的是其涉及的法律法规及理论问题诸多;顶层设计不规范、不完善,DCD工作的开展就会很难顺利持续下去。
DCD对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的进步有其独特的意义。随着我国器官移植法律、法规的建设,我国的器官移植将逐渐规范,由此带来的是尸体供体逐渐减少。DCD供体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将成为我国器官移植重要的来源[7]。潜在DCD供体大部分来源于医疗机构中,这是一项医院从未触及过的系统工程,完善的顶层设计是DCD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是尽快扩大我国器官移植供者来源的重要途径,促进全面推行DCD工作,开创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新局面。
[1] 陈忠华.人类器官移植供体来源的发展历程[J].中华移植杂志,2009,3(4):264-267.
[2] Kootstra G,Daemen JH,Oomen AP.Categories of non-heart-beating donors [J].Transplant Proc,1995,27(5):2893-289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的通知(附件1-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分类标准.doc)[EB/OL].[2013-08-08]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s9968/201104/51516.htm.
[4] 张睿, 李超, 李志伟,等.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器官移植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5);493-497.
[5] 尹志科,严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的困境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2,33(1):28-29,32.
[6] Merion RM,Pelletier SJ,Goodrieh N,et al.Donation aftercardiac death as a strategy to increased donor liver availability[J].Ann.Surg,2006,244(4):555-562.
[7] 李立.中国器官移植的现状与出路[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5):464-467.
修回日期:2013-10-17
(编辑 曹晓芸)
R197
B
1672-4232(2014)01-0049-03
10.3969/j.issn.1672-4232.2014.01.017
王昌明(1963-),男,博士,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医院管理、呼吸疾病。
201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