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杜鸣松,贾秀萍
(1.鞍山市立山区卫生局办公室,辽宁省鞍山市 114031;2.鞍山市公立医院管理局办公室,辽宁省鞍山市 114001;3.大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辽宁省大连市 114051)
◁人力资源管理▷
鞍山市三级综合医院护士疲劳现状调查与分析
刘婷婷1,杜鸣松2,贾秀萍3*
(1.鞍山市立山区卫生局办公室,辽宁省鞍山市 114031;2.鞍山市公立医院管理局办公室,辽宁省鞍山市 114001;3.大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辽宁省大连市 114051)
了解鞍山市三级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疲劳状况,探讨影响疲劳的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有效缓解护士疲劳、解决疲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对鞍山市某两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607名护士进行调查,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疲劳量表-14(FS-14)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护士疲劳总分平均为8.75±3.34(高于7分即为疲劳),调查的护士中67.87%处于疲劳状态,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从业人员。不同职称、不同工作年限和不同科室之间疲劳状况也有所不同。影响护士疲劳的原因主要有工作忙碌紧张、睡眠休息不足、夜班频繁等。
护理人员;疲劳差异;影响因素
疲劳是指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机体或组织达到其疲劳阈值时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从而避免产生深度伤害的状态或功能。疲劳会影响到个体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医务工作者已被列为最易发生过度疲劳的人群之一。由于医疗工作的专业性及特殊性,医护人员的工作与患者的生命安危密切相关,因此,医护人员的疲劳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应引起医院各级管理者的重视。
鞍山市作为全国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鞍山市医管局根据国家的医改政策要求公立医院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或系数分配应当考虑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了解不同科室、不同岗位医护人员的疲劳状况,对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医院绩效管理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选取鞍山市具有代表性的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的607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且要求被调查对象按照近两周的疲劳感受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07份,有效率93.4%。本调查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一般情况调查,包括护士的基本资料和引发疲劳的主要原因等;另一部分是对护士人员的疲劳测定,本次调查所使用的是《FS-14量表》[1]。FS-14系英国心理医学研究室的CHALDER及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医院的BERELOW ITZ等一批专家于1922年共同编制。该量表由14个条目构成,分为两类,一类反映躯体疲劳,包括第1~8共8个条目;另一类反映脑力疲劳,包括第9~14共6个条目,根据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回答“是”或“否”。躯体疲劳得分最高为8,脑力疲劳得分最高为6,总得分值最高为14,分值越高,反映疲劳越严重。参照相关文献以7分为界值,7分以上(包括7分)为疲劳,7分以下为不疲劳。对FS-14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折半信度为0.569 7,内部一致信度为0.670 9,说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2]。
将所调查的数据录入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秩和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1 医院的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的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中,实际开放床位数在600~1100张之间;护士数在300~550人之间,床护比例为1∶0.5。
2.2 护士人员疲劳情况
护士疲劳量表的得分显示,607名护士疲劳总分平均为8.75±3.34,其中,躯体疲劳得分为6.06±2.27;脑力疲劳得分为2.69±1.55。607名被调查人员中疲劳总得分≥7分共有412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67.87%。
2.2.1 不同工作年限间疲劳得分比较。 在不同工作年限间护士疲劳程度调查的结果中显示,工作年限11~25年的护士疲劳得分最高,经非参数统计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工作年限间疲劳得分比较
2.2.2 不同职称间疲劳得分比较。经非参数统计,不同职称间护士的疲劳总得分和躯体疲劳得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脑力疲劳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疲劳总得分最高的是主管护师(见表2)。
表2 不同职称间疲劳得分比较
2.2.3 不同科室间疲劳得分比较。 通过对不同科室护士疲劳总分、躯体疲劳得分和脑力疲劳得分进行秩和检验,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室的疲劳总分、躯体疲劳得分最高,其次是妇产科和儿科(见表3)。
表3 不同科室间疲劳得分比较
2.2.4 护理人员疲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前进法对疲劳原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影响护士疲劳的因素主要有工作忙碌紧张、夜班频繁、睡眠不足、处理同事间关系、子女教育问题(见表4)。
表4 护理人员疲劳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2.5 缓解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护理人员最迫切的希望是能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时间,其次是增加收入及减少夜班次数(见表5)。
表5 护士人员缓解疲劳的方式
3.1 疲劳整体结果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607名护士疲劳总分平均为8.75±3.34,以躯体疲劳为主。调查的护士中67.87%处于疲劳状态。该结果高于王小丹等对海南省护理人员疲劳的调查得分(7.90±2.88)[3]。有调查显示普通人群中有5%~20%承受着持续疲劳,从业人员中有22%的人主诉有疲劳感[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的疲劳程度高于普通人群很多,这一结果应该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根据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的统计数据,实际全国三级医院的床护比例不得少于1∶0.4,并逐步过渡到1∶0.6。所调查的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床护比例为1∶0.5。虽然本次调查的医院配置水平与全国的标准相当,但医护人员仍然表现出疲劳,由此建议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合理的床护比例,床护比例配置标准是否应该适当提高,以从根本上解决医护人员的疲劳问题。
3.2 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称及不同科室的护士其疲劳表现不一样
研究显示,工作年限较短的护士疲劳程度相对较低,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疲劳程度也随着上升。原因可能是工作年限在11~25年间的护士年龄相对较大,人体机能各方面恢复比较慢,同时他们又是医院的骨干和家庭的主力,所以此区间的护士疲劳感最强。
主管护师的疲劳总得分、躯体疲劳得分以及脑力疲劳得分都高于其他职称的护士,这可能是因为主管护师作为中层技术骨干,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要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工作,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年轻护士的职责,护士本身工作量较大、任务繁重,同样环境下薪酬待遇又低于医生,所以难免产生倦怠感[5]。
在各科室的比较中,手术室的护士疲劳程度高于其他科室,其次是妇产科以及儿科。手术室护士的疲劳是有目共睹合乎情理的。妇产科及儿科的疲劳得分也相对较高,经了解得知,产科也是手术科室,并且近两年又是生育高峰年,患者人数照比往年有所增加,产科护士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儿科护士要面对的是幼小的孩子,多生活不能自理,护士的劳动强度较大,致使护士易疲劳。以往报道中提到急诊、ICU相对工作强度大易疲劳,而本次调查结果是妇科、儿科疲劳得分高于急诊和ICU疲劳得分。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妇科、儿科的工作量虽然大,但人员配备与其他科室一样,床护比为1∶0.5,而急诊和ICU尽管工作量或工作强度大,但是在人员配备上增加了数量,床护比接近1∶0.7,所以调查出现妇科和儿科疲劳得分较高于急诊科和ICU的结果。
3.3 疲劳的影响因素及缓解疲劳方式探讨
调查结果表明,影响护理人员疲劳的因素有工作紧张忙碌、夜班频繁、睡眠不足、处理同事间关系、子女教育问题。诸多问题可能使得护理人员的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工作紧张忙碌、夜班频繁可导致护理人员的生物钟调节失衡、精神萎靡、头脑发胀等一系列不适感。处理同事关系、子女教育等也会使护士分散精力,增加疲劳。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护士普遍认为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时间是缓解疲劳的主要方式,其次缓解疲劳的方式是减少夜班次数和增加收入。
4.1 适当增加编制、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数量
目前,我国医护人员疲劳程度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医护人员短缺造成的,这种短缺尤其表现在患者量多,住院难的大医院。作为制定政策部门,应以政策为导向,逐步提高医护、床护比例标准,统筹规划,放宽编制限制,从根本上解决医护人员的疲劳问题。
作为医院管理者要依据不同科室不同岗位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合理科学地安排人力和时间,如对工作强度大、工作量大的重点科室,医院应适当增加人员数量。同时医院管理者也要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个人情况采取科学排班及轮转,合理安排夜班数量,尽可能做到新老搭配,工作能力强的和工作能力较弱的搭配,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4.2 针对疲劳原因采取各种方式缓解疲劳
除了上述措施外,医院可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护士缓解疲劳,首先,在绩效考核、薪酬待遇等方面考虑到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称、不同科室的疲劳情况,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或系数分配应当予以考虑,合理提高护士薪酬待遇;第二,护理部和科室定期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和户外运动,缓解医护人员精神压力,减轻身心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力;第三,注重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医院可请心理专家积极疏导护士的不良情绪,指导其释放压力,培养她们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4.3 争取社会理解与支持,减少护士的外界压力
医疗行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医患关系的紧张会加重医护人员的职业压力及疲劳程度,相关部门应加大医疗工作的宣传力度,借助各种大众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医疗专业的重要性及客观风险性,使社会公众对医疗工作和医护人员的价值有真实的了解,减轻社会对医护人员的压力。
[1] 王天芳,张翠珍.疲劳量表-14 [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61.
[2] 黄小波,李宗信,陈文强,等.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疲劳程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8):687.
[3] 王小丹,高允锁,吴玲,等.海南省1476 名医护人员疲劳症状的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9,26(1):78.
[4] Bultmann U,Kant I,Kasl SV,et al.Fatigue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the Working population:psychometrics,prevalence,andcorrelates[J].JPsychosomRes,2002,52(6):445-452.
[5] 方进博.个体特征对护士职业疲劳的影响研究[J].护理研究,2009,9(25):2274-2276.
(编辑 李莉)
R197
B
1672-4232(2014)01-0046-03
10.3969/j.issn.1672-4232.2014.01.016
贾秀萍(1963-),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医疗服务管理。
201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