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锋
【摘 要】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始终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其中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其它方面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本文以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结合自身实践遇到的问题,探讨如何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实效性;对策
一、引言
《墨子》有云:“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历史悠久。做好德育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可以为全民族道德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萌芽发展的初级阶段,此时德育工作的进展对一个人三观的养成意义重大,而初中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引领者、参与者、支持者责任重大。
二、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1.对德育工作的重视性不够,德育工作环境缺乏
长期以来,对于应试教育的过分强调使得德育工作一直处于次要的、被忽视的地位。尽管近年来相关教育部门大力强调德育重要性,推行各项政策措施拉动德育建设,德育工作依然未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加强德育工作必须转变现阶段的德育观念,使得德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这是推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2.对德育工作推诿责任,分工不够明晰
从人的社会学属性来看,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社会中的人。一个人价值观的养成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这种环境包括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所以德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理应做出相应的配合。其中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成才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家长对学校老师的德育工作进行配合必然使得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事半功倍。当然,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如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积极配合,那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将极大地提高。但是,现实却是家长往往推卸家庭德育的责任,以“相信学校,信任老师”的借口将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可见在现阶段德育工作的进展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没有做到有机配合、有效协调。
3.德育工作照本宣科,缺乏创新性
初中生德育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对德育的方方面面进行讲授,但是往往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课堂互动不足,而且课本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往往和实际情况有所偏差。孔子有云“因材施教”,其实在德育工作中因材施教,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是极为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使德育工作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且有利于德育工作更好地深入人心。
4.德育工作与其他学科融合不足
如今德育课程已被列为独立的学科,拥有独立的考核衡量标准。但是这样单一的德育工作并不能保证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德育工作应当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其它学科的有效渗透将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而其它学科却很少将德育纳入衡量标准。
三、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班级、宿舍文化,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开展德育工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而学生的生活空间主要是班级和宿舍或家庭。在我校的德育工作中,由班主任带领为学生积极打造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例如在笔者带领的班级中,我们制定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班规班约,通过合理有效的奖惩机制促进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同时我们非常注重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建设文明班级以及优秀宿舍的活动。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师引领学生参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得以有效的开展。反过来,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2.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理解学生
从教师的角度爱护学生的基础是理解学生的情感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交谈和交往中准确把握教育的时机和机会。教师应该在掌握良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使得教育工作具备更强的主动性和更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通过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来进行诱发、通过选择正确的教育时机来进行引导、通过抓住心理因素来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被赞扬的心理需要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理解学生情感的着手点可以是主动的抓住或者创造条件去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闪光点,激发自尊心和荣誉感,抓住教育的最佳契机进行心理感化。再比如在刚开学之初,处于新环境之下的学生都有对于新的学习和生活的美好憧憬,也是学生进行努力的起点,在此时进行热情地关怀,积极地鼓励,真诚地帮助,通过谈心来接近他们,引导学生奋发努力。正确理解每一个学生是帮助他(她)的前提,理解了学生所处的背景才能理解学生的行为。
3.刚柔并济,同时做好联系家长的桥梁工作
无规矩不成方圆,适当的规章制度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本身便具备一定的自制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利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用流动红旗和每周之星等等多种宽松量化的方式来达到刚中有柔的目的。
同时联系家长也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联合家长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通过和家长沟通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生活家庭背景,个人志向等等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完美的互补。通过走访等实际形式来搭建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使学生成长的共同目标。
4.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并不是独立的,德育是综合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德育教育应当穿插于各个学科教学中。通过各个学科老师在教学中的渗透,使得学生体会到德育贯穿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自主积极地投入到德育中去。班主任定期召开各个任课教师工作会议,对任课教师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使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穿插德育内容。例如,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讲授知识点、词汇、语法的内容,要通过课本内容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可以联系课本内容,旁征博引,用风趣难忘的方式传授德育内容。这种方式的德育工作效果往往优于单纯的德育课程。
5.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队伍向专业化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业务能力在德育工作中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应定期开展专题学习、讨论、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其次,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试想若是一个班主任其身不正,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学生遵守道德纪律呢?所以班主任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班主任要在德育工作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威信的建立源于学生的尊重,要想获得学生的尊重就要尊重学生,奖惩分明,不偏不倚。
四、结束语
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要清晰的认识到青少年时期的德育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顺势引导、因材施教合理开展德育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一体化的发展,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日趋密切,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限的知识或许并不能够支撑我们长远的发展,唯有道德是永恒的标杆。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莹莹.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开展班级德育教育工作[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6期
[2]黄孝.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尝试[J].科技资讯,2012年26期
[3]王彦龙.浅谈中学德育工作[J].新课程学习,2010年0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