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探索

2014-09-05 21:38韦思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5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探索

摘要:高等学校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社团建设;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20-02

高等学校学生社团是以学校的专业性、学术性为背景依托,以大学生共同的生活理念、业余爱好、专业兴趣、学术观点或其他方面的共同追求而自发建立起来的,有着既定目标和规范的“公益性组织”或“互益性组织”。在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推进高等学校主体性德育教育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的规模正逐渐扩大,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已成为高等学校团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高等学校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

1.学生社团可以促进学风建设。高等学校学生社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习科技类社团,如学生科协、数学建模协会、文学社、外语协会等,这些社团结合专业经常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如英语沙龙、科技竞赛、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在校园中形成了一股浓厚的学习氛围,创造了一种积极的学习风气,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了科学的学习方法[1]。

2.学生社团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有效发挥理论学习类社团(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宣讲团、党章学习小组等)的龙头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发挥其独特的思想教育功能,成为共青团在新形势下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有效途径。

3.学生社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在这个集体里,每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领导者,他们在这个组织里进行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领导和决策能力等。

4.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促进作用。校园文化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体现,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在学分制的教育模式下,系、班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以社团为单位的学生集体组织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力军,精彩多样的社团活动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2]。

二、高等学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等学校对学生社团缺乏有效的管理。各高校的社团一般多由团委负责日常工作指导,学校层面上重视不够:有的高等学校认为学生社团就是单纯的学生课外活动组织,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团在学生培养中的独特作用;有的高等学校认为社团既然是自发性组织,就没有必要进行任何干涉,导致在组织、场地和经费等方面重视不够;有的团委在指导社团工作时抓得太紧、统得过死,学生社团活动通常由团委安排和组织,社团只能协助团委开展活动,经常为团委组织的活动让路,从而挫伤了社团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导致社团工作缺乏自主性[3]。

2.学生社团缺乏教师指导。由于高等学校学生社团的干部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差、经验缺乏,从而导致社团活动水准、层次与期望相差甚远。因此,非常有必要聘请专业教师对学生社团工作进行指导。然而,目前大多数社团缺乏指导教师,即使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教师,但大多数指导教师投入精力十分有限,原因之一就是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对社团的指导不计算工作量,得不到报酬,劳动成果得不到承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3.学生社团缺乏活动经费和场地。学生社团经费的主要来源有:一是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从团委经费中划拨,其总量不多,分摊给每个社团就更少,也有一些学校就根本没有社团经费;二是收取会员费,而会员费十分有限;三是社团通过向企业、商家拉赞助来获得经费,但赞助费很不稳定[4]。此外,一般高等学校都有大学生活动专用场地,如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多功能报告厅、露天广场等,但归学生社团专用的场地几乎没有,而且预先订好的场地一旦遇到冲突就要社团改地点或者时间。由于社团缺少活动经费和场地,社团活动很难开展。

4.社团干部素质不高。部分社团干部在大学以前很少或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难以胜任复杂的社团工作,严重影响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高等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措施

1.高等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学校应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保证社团的良好运行,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应采取“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策略。“宏观控制”就是充分监督社团对章程的执行情况,保证其前进的正确方向;“微观搞活”就是给社团充分的自主权,这样有利于调动社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防止抓得太紧、统得过死。

2.高等学校应鼓励教师指导社团工作。学生社团如果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给予指导,这不仅能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号召力,还能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指导社团工作,给予教师工作津贴,并在职称评审、年终评优等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从而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高等学校应为社团正常运行提供物质保障。通过学校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学校活动中心,配备一定的办公场所和器械设施等一系列措施,真正对社团有所作为,为社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为社团的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解决实际困难[5]。

4.高等学校应加强社团干部的培养。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其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社团活动质量的高低。因此,高等学校应加强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将学生社团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学生干部的培养之中,要定期举办社团干部培训班和社团干部论坛等,加强对社团干部的培训,同时要逐步形成社团干部评价、考核和合理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使社团保持旺盛的吸引力与创造力[6]。

参考文献:

[1]朱斌.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21):319-320.

[2]王志杰.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11):46-47.

[3]丁玉莲,乌尼日,霍秀珍.论高校社团的特点、作用、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06.

[4]孙体楠.试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6):168-169.

[5]赵丽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108-109.

[6]刘松,李海侠,杨欣宇.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8):74-76.

作者简介:韦思明(1971-),男,博士后,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及研究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探索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