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栩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的时间一般占课总时间的15%~20%[1],当然准备活动时间与运动时的气温也有着重要的关系。一般性准备活动对一堂体育课的安全性,有效性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首先可以逐渐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尤其是植物性神经,由于我们身体的内脏器官,如心脏、血管、呼吸器官等等,都是受植物性神经支配的,而植物性神经传递兴奋的速度比躯体性运动神经慢,且内脏器官又有一定的惰性[2]。其二可以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通过逐渐加快血液循环,为肌肉更好的工作储备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为基本部分的运动提供充足养料。还可以提高肌肉温度,克服肌组织的粘滞性,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增加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成绩[3]。本文主要对一般性准备活动的形式做研究,大家都清楚体育课中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但我们常用的几种准备活动形式是否具有绝对的科学性呢?有些准备活动内容是否值得我们去思考、改进呢?高校所有学生基本都知道体育课中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但还是有大部分的学生对准备活动表现得不是很积极,比较被动,就算做了,也没有认真对待。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形象呢?这样对学生的安全性没有保障,影响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不利于学生运动成绩的体现和运动的科学性,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据调查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准备活动的形式、内容、运动强度和科学性有很大的关系。针对很多大学生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表现不积极的情况,为了使体育课更加的安全、科学和有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量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选健美操项目的10个班中的学生做了综合的研究分析。
针对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选健美操项目的10个班中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9份,4份问卷无效,对剩余的285份问卷做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发现有91%的学生都知道体育课中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但只有81.7%的学生愿意做准备活动,还有16.5%的学生对准备活动的形式有要求,仅1.8%的学生不愿意做准备活动。通过与各高校健美操教师的交流和问卷得知,公共体育课的一般性准备活动形式主要有慢跑、伸展运动、游戏、健美操项目中一般有热身操。对以上不同形式的准备活动,超过一半的同学都喜欢热身操,约占54.4%,喜欢伸展运动的学生也占了33.7%,喜欢游戏的学生有19.6%,喜欢慢跑的学生仅有11.2%,还有2.8%的学生喜欢其他形式的准备活动。对以上准备活动形式,学生最不喜欢的比例最大的是慢跑,占了61.7%,游戏也占了16.5%,伸展运动占9.8%,热身操仅占3.2%,最不喜欢其他形式的准备活动占了8.8%。同时有25.9%的学生认为准备活动的形式对上课的积极性会有一定的影响,也就是会对本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产生不利的因素[4],那么对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了。
根据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可以合理的解释,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体育课中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做准备活动,或者是不积极参与准备活动。原因在于学生对准备活动的形式、内容不感兴趣,缺少吸引力,这样的话,准备活动的效果肯定不是很完美的。根据以上数据,发现热身操是学生主要喜欢的准备活动形式,还有伸展运动也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在实践中发现有些游戏对学生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学生玩起来也比较开心,但同一游戏不宜经常做为准备活动,那样的话,对学生的吸引力会明显减弱,热身的效果就不会很理想。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我们传统的准备活动形式——慢跑,主要是因为慢跑缺少趣味性,并且大部分学生反应,慢跑几百米之后就没有体力了,感觉特别累,尤其是测试前,学生更不愿意慢跑热身。当然,有可能这与现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水平较差有一定的关系。在学生对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建议中发现,在准备活动中融入音乐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观察到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表现得明显积极、兴奋,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热身效果。
在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选健美操项目的10个班中,针对10位学生,分别在体育课中几种常见形式的准备活动中,做了脉搏测量实验。每一种形式的准备活动分别在不同班级针对每班相同的学生进行测量实验。因为准备活动形式的不同,导致运动强度不一样,所以准备活动的时间上也存在差异。以伸展运动、900米慢跑和热身操作为准备活动时,考虑到学生在同一时间完成的动作基本是一样的,为了数据更具科学性,所以最后得出的每分钟脉搏次数是十位学生的平均值。而以游戏(1)或游戏(2)作为准备活动时,十位被测学生在同一时间的动作不一定相同,所以不能用平均值计算,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规律大致相同,就分别随意抽取一组测量数据(表1)。根据测量的数据制作了时间-心率图进行比对,更容易找出差异(图1)。
表1 公共体育实验课准备活动的脉搏测量数据
图1 公共体育实验课准备活动的心率走势图
如果用心率来衡量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根据我们的生理特点,在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时,运动强度一般保持在最大心率的50%~60%左右,也就是心率应该保持在100~120次/分左右为宜[5]。在运动初期,也就是准备活动的运动负荷和运动量要小,运动负荷、强度应该是缓慢上升,使体温逐渐升高,达到热身效果,否则就失去了准备活动是意义。而在以上图表中发现,伸展运动的强度保持基本是合理的,但是伸展运动的内容不多,达到不到热身的作用;慢跑时,心率明显上升,并一直保持在中强度以上,有时已经达到了高强度水平。这也解释了,学生慢跑热身时,没几分钟就说累了的原因,肯定也有学生出现肚子痛的现象。很显然不符合准备活动的要求。至于为什么慢跑也会达到这么高的强度,原因可能与现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有关系。而在游戏(1)时,学生脉搏变化率太高,不运动时,强度太低,心率已经接近安静心率,运动时,强度又太大,心率可以超过160次/分,达到了高强度水平,这也是游戏规则所决定的,因为学生活动的随机性太强,有的学生经常跑,有的学生半天一动不动,显然这种游戏作为准备活动同样缺少科学性。游戏(2)时,没有游戏(1)的不足,不会出现同一时间只有少数学生在活动的缺陷。但是有同学在做此游戏时,只注意教师的口令,没有注重跑,所以心率相对较小,这样就延长了准备活动的时间。有注重跑的学生中,运动强度一般都是偏高,基本都在中强度以上,有的也达到了高强度,同慢跑热身相似,只是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热身操作为准备活动时,学生的运动强度由小变大,缓慢上升,基本保持在100~120次/分左右,适合准备活动的要求。并且用预制套路作为热身操时,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气温的高低和学生的要求、反应,更改套路的内容,改变运动的强度。更利于准备活动的开展。
准备活动内容的选定原则必须具备有全面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等[6],准备活动的各种形式应以此为基本条件。热身操形式的准备活动一般有两种,分为自由套路和预制套路,都符合作为准备活动的要求:首先热身操是以健美操为基础,也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上肢、下肢、躯干和头部等都能够得到活动,也就具备了全面性的原则;第二,科学性在上面的实验课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明;第三,在健美操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上课要学习的主要动作放在热身操中,在准备活动中就熟悉上课的内容,这样就具备了针对性;第四,在有氧健身操的基础上,可以增加有氧搏击操、拉丁健身操、有氧街舞、有氧踏板操等特种操作为准备活动,同样也具备了创新性和多样性,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实践说明特种操很受学生的喜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兴奋性和学习兴趣;同时,热身操的强度具有可控性,可以通过选取音乐控制速度,在编排动作时控制幅度,根据需要有效的控制运动强度,使得热身操作为准备活动更具有了科学性,尤其是预制套路更显优势。
从实验结果来看,用慢跑的形式作为准备活动,除了没有科学性,还不受大部分同学的欢迎,同时也没有了趣味性。在用游戏作为准备活动时,我们可以选择或者设计能够集体同时参与,且少用跑的游戏,有效控制运动强度,增加准备活动的合理性。建议在体育课准备活动时,根据学校资源和自身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授课项目,结合音乐,编排一些符合项目特点的热身操作为准备活动内容。可以利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奋性,提高积极性。对于健美操教师,在热身操的编排中,应该在合理控制运动强度的同时,融入不同风格的特种操,这样更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多类特种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校体育的发展,预制套路热身操作为准备运动的形式会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一种时尚,当然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1.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36-238.
[3]胡声宇.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2.
[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85.
[5]华锐.浅谈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10):133.
[6]廖玫.谈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编排的原则[J].嘉应学院学报,201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