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经济原理探析体育硕士人群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2014-09-05 08:16:08李志芳肖海婷
惠州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就业率硕士市场经济

李志芳,肖海婷

(惠州学院 体育系,广东 惠州 516007)

随着金牌第一的竞技体育在政治上的影响,国民体育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人们对体育认知的提高和自身健康迫切的需求,促使体育产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脱胎而出,迅速茁壮成长起来。承载着培育维系体育产业顺利发展的高端体育人才的学校教育显得格外重要。体育经济化、利益化的不断升温,刺激了学校对体育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和数量,然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数量之多逐渐偏离了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的总路线,培养了一大批“华而不实”的体育硕士人群,形成了就业难、压力大、矛盾多的局面,造成通货膨胀、学历贬值、就业集中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查阅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有关围绕体育与经济、体育与教育、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论文相当多,但将市场经济与高校教育、体育人才三者相结合的却寥寥无几。体育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市场为基础,融合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为市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生产力,本文将学校、体育放回市场大环境中,运用市场经济原理来浅析高校体育硕士的发展现状,使得目前体育硕士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更加清晰化、透明化,试图为缓和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现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硕士人群发展现状。选取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为对象。以三大高校近八年全日制体育硕士招收计划和三大院校05届至08届全日制体育硕士毕业生就业分布为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有关体育人才、市场经济、高等学校教育的论文和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1.2.2 访谈法

通过电话访问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三大院校了解各校体育硕士研究生毕业动向的相关人士,搜集到各校就业统计信息,整理得出有效数据。

1.2.3 逻辑分析法

对得出的数据进行整理,从市场经济角度分析造成目前体育硕士研究生现状的相关因素。

2 体育硕士发展现状与因素分析

2.1 体育硕士人群发展现状

2.1.1 数量正向递增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其中硕士生517200人,博士生67216人。而在200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数还仅为26万多人,十年间翻了一番儿。”[1]体育专业硕士增长率也不在话下,2000年全国招收体育硕士2200人,2003年增长至7000余人,而2012年接近15000人,2013年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我们以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三大院校为例,整理收集到近八年计划招收体育硕士情况,如表1:

表1 三大体院近八年招收体育硕士计划(个)

2008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体育,也让更多的人喜爱了体育运动。市场需求的增加,刺激着学校培养人才的速度,北京体育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在招收体育硕士计划上有着明显的提高。从上表数据显示,两所高校招收体育硕士名额均呈成上升趋势,北京体育学院由2008年的280人增加至2009年的366人,2012年至500人,几乎是八年该校前招收的三倍,武体在2005年至2008间招收计划较为缓和,但2009年是个转折,提升到280人,2012年达到360人。由于上海的排外性,上海体育学院在2008年招收上虽然没有提高,但2012年招收的是2005年的1.5倍。随着学校的扩招,国家复试分数线自然也要跟着相应的调整,如下表2:

表2 近六年A区体育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

先从总分上看,2007年是305分,2012年为265分,六年的时间降低了40分。单科(=100分)的英语和政治从45分降至34分,单科(>100分)的专业课由135分降至102分(仅占满分的34%),翻阅这六年体育专业考研试卷,难易程度大致相当,可以排除因考卷难而致使分数降低的情况。A区的分数相对于B区和C区略微高点,A区如此,那么B区和C区自是不言而喻。

2.1.2 高校就业率正向递减

院校在连续扩招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同时,毕业生就业倾向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近年在本科院校的就业率逐年下降,而在中小学就业率成直线上升。表3是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大学05届、06届、07届、08届全日制体育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如下:(注:05届指2005年入学,2008年毕业,以此类推)

表3 05-08届三大高校体育硕士就业单位分布(%)

体育硕士毕业生在本科院校就业率从05届的62.5%降低至08届的27.5%,大中专院校就业基本持平,中小学自4.9%上升至19.7%,体育系统以及其他行业也有明显的增高。

2.1.3 就业区域较为集中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政治制度改革的深化,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性难点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愈加明显,如下表4为北体、武体、上体三大高校体育硕士毕业生择业区域分布:

表4 05-08届三大高校体育硕士就业区域分布(%)

从表4可以看出,三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较为集中,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城市成为各高校毕业生的首选之地,中西部省会城市屈居其次,而小型城市或欠发达地区则问津人数相当少。由于发达城市竞争力越来越大,部分学生逐渐倾向于中等城市,由05届的28.5%增加到08届的37.4%,小城市或欠发达地区也因为多年来政府加大宣传,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由2.6%增加至6.9%,但相对于发达城市,发展速度仍是较为缓慢。

2.2 造成体育硕士人群现状的因素分析

2.2.1 市场竞争机制引发高学盲目连续扩招

企业竞争是人类社会最为公开会和透明化的过程。有了利益就有竞争,有了竞争就有活力。一旦市场发出对某一产物需求的信号时,往往会有多个企业或单位竞相生产此种商品,以追求各自的经济效益。学校处于市场经济这样的大环境中,只有在具备教育功能的同时具备竞争意识,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随着人们对健康认知的提高及体育在政治上表现力的增强,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多,高等院校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追逐自然成了亟不可待的事情。而教育处于市场经济中,必然受着经济的制约,“教育的结构与规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课程与教学等等,都以服务经济为目标”。[2]8聂晓光在浅析教育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一中提出了“理想的状态是教育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能在政治与经济之间求得平衡,既使教育为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家竞争力服务,又能兼顾各方面在教育中的利益”。[2]9然而,如今高校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的速度和规模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并未达到一致。表3显示,05届体育硕士毕业生62.5%都在本科院校任教,08届还不到30%,理论上,硕士研究生足有能力担任起本科教学工作,造成上述状况,除了体育硕士研究生自身能力不足外,主要还在于体育硕士的“通货膨胀”。一件商品在市场形成了一个买方市场,价格往往是趋于下降。体育硕士正是如此,文凭贬值,双向选择的可能性较小,不是学生挑选学校,而是学校随意挑学生。

2.2.2 “量变到质变”造成体育硕士文凭含金量下降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要求。生产者不变,生产条件不变,生产商品时间不变,产量越多,质量往往越差。第一,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为了实现扩招,国家一再降低录取分数线,而每年参与考研的人数却在不断的增多,这两种反差只能说明一种情况就是学生花费的精力远远要小于以往。第二,本硕衔接不紧凑。体育专业与其它专业不同的地方在于的学生除了要加强理论知识,还要强调专业技术训练。本科阶段学校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培育“一专多能”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时多采取一门主修多门辅修的制度,大一或大二期间先进行多项学习,在大二或大三时才确定自己的主修专业,这样的确是实现了“多能”,但是“一专”却很难。前一到两年体育课基本是大班教学,学生还未形成自己专项训练的意识,学习较为笼统,作为上级本科单位为了提高学校声誉,形成考研学生多多益善的思想,鼓励学生从大三开始准备,过分强调理论,降低对专业技术的要求,而对于下级硕士单位,由于学生进入面试比例较小,为了招收到计划名额内的硕士研究生,技术要求显得较为疏松,这样以来,“上松下不严”,“理论第一,技术第二”的思想直接误导了一批又一批的体育学子重理论轻技术。这不能不说是量在根本上导致了质的变化。第三,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由于扩招造成师资力量弱、场馆设施不足,学校监管力度不够、科研项目少等等,进而形成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差、身体素质与技术差、毕业论文质量差的现象已屡见不鲜。第四,学生价值观念低,目标不明确。多数学生跟随考研热随波逐流,走进更高一级的知识学府,但是进入这个阶段之后,却漫无目的,不知所措。消极对待眼前众多学生造成的就业竞争,放任自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2.2.3 “不等价交换”形成就业区域集中

针对近几年高校招聘的情况来看,体育教师岗位要求条件越来越苛刻,特别是运动训练专业,多数要求运动员证,而以普招进来的多数体育研究生技术一般,较少有机会参与大型比赛,获得运动员证的极为少数,笔者同时发现,2012年本科院校体育教师招聘90%要求博士研究生学历,这对体育硕士研究生造成相当程度的打击,拥有的资格似乎也就只能向大中专及中小学校发展。

此外,“据江苏省人才市场的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就业率为86.62%,本科生为90.30%,专科生为94.10%,研究生就业率低于专科生就业率近8个百分点。”[3]“2011年沈阳市硕士生7486人,就业率89%,本科生就业率89%;高职专科及部分中专生,就业率91%。”[4]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甚至批判硕士就业率低是因为其自身的眼高手低、“挑三拣四”、“放不下身段”等等,大学进不去,中小学又不愿意进,高不成低不就,综合导致了无业学生多。笔者赞同这些理论上的道义,如是这些研究生们能够“屈尊”到基层第一线的用人单位,他们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甚至有可能成为本科生的有力竞争者,他们的就业率自然会比本科生高。但是实际情况笔者暂且不能与之苟同。市场经济讲求商品的等价交换,“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量相等。不等价交换会挫伤一部分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只有实行等价交换,才能维护各个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形成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促进商品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5]硕士研究生就相当于硕士文凭这个商品的生产者和承载者,为了得到这个文凭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学费,而且耗费掉了20多年的光阴,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获得好的教育,过上理想生活。但是现实情况是,除去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平均只有两千左右,这与自己的前期投入有相当大的差异,何况体育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由于训练等问题,比其他专业学生的消费要高,面对等价交换,更多的学生愿意在发达地区应聘工作,表4中三大高校体育硕士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即是很好的证明。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竞争为市场不断充入活力,但体育硕士研究生高等教育由于竞争过多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竭泽而渔”、急功近利,培养速度和规模超出了市场承载力,造成体育硕士人群的通货膨胀,文凭贬值。

3.1.2 量的提高造成了质的下降,体育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而本硕衔接不紧凑,高校硬软件设施缺乏,管理不严,师资跟不上,学生自身价值观念低,综合造成硕士文凭含金量的不断降低。

3.1.3 一线城市“车如流水马如龙”,二线及三线城市“门前冷落鞍马稀”,不等价交换形成体育硕士就业倾向多集中于经济较发达地区,拉大了与小型城市及欠发达地区缺少体育教师的格局,造成大城市人口拥挤,人力资源浪费的状况。

3.2 建议

3.2.1 掌握市场经济发展动态,把握时代潮流。高校应正确对待市场存在的竞争,通过竞争来提高自身能力,根据自身硬软件设施合理招生。本科院校可以采取“早定专项勤训练,其它项目也不差”的方针,而硕士院校相应可以实施“理论、技术同时抓,有质有量不落下”。

3.2.2 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用技术证实自己的能力。体育硕士研究生应将竞争压力转变为动力,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增强身体素质和教学能力,争取成为一名具备从事体育科学研究、教学、训练、管理能力的市场需求综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3.2.3 加大中等发达地区及欠发达地区宣传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教师薪资水平,吸引体育硕士向小城市及偏远地区发展,缓解就业过于集中倾向,平衡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1]研究生十年扩招一倍培养存问题就业趋势不明朗[EB/OL].2012-07-16.[2014-05-20].http://yz.chsi.com.cn/kyzx/kydt/201207/20120716/328830777.html.

[2]聂晓光.浅析教育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5(21):8-9.

[3]研究生三年就业率低于本科生[N/OL].华西都市报,2012-07-18.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7/18/16102424_0.shtml?_from_ralated

[4]沈阳硕士就业率不及高职生[N/OL].华商晨报,2012-7-17.http://news.sina.com.cn/o/2012-07-17/085924789237.shtml

[5]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政治经济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7-48.

猜你喜欢
就业率硕士市场经济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市场经济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22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商情(2012年48期)2017-11-08 11:46:59
政府救市是市场经济的倒退吗?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41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新闻前哨(2014年11期)2014-12-25 09:12:29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