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教师“教”的角度和学生“学”的角度,重点介绍了“错误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并就“错误教学法”应用时的要点作了相关阐述,以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改变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求学。
【关键词】错误教学法 高职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47-02
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提升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错误教学法”。这里的“错误”并不是教师或学生在无意中产生的,而是教师有意制造或者有意引导学生犯的。教师以逆向思维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人为地设置一些思维“陷阱”,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发现错误,认识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比正面的直接的习得更牢固的真知。
一、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学习动机不明了,缺乏学习能动性。学习动机是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的重要原因。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而且也随着学生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的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不同的入学目的,导致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不同的学习动机:一是自尊心、进取心和不甘落后;二是为了自己今后能有一份好工作,多挣点钱以使自己和父母能生活得好一些。大概有一半的学生入学之初动机如上述两点,但入学后受各种环境的影响,部分原来有抱负、有理想的学生改变了初衷,学习动机也因此发生变化。尤其是那些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他们往往存在更多的情感障碍,表现为学习原动力不足。还有一些学生因为高考成绩限定了填志愿的自由,对所学专业缺乏热情,因而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另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或其他原因学习主体意识不强,是在为老师、家长“学习”,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习情绪化较强,缺乏学习积极性。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枯燥的内容学习效率则较低。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习得的学问仅限于课堂,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听记课堂笔记的习惯,教师课上完,他们学的东西也就忘完,勉强能记住的,可能是几个有趣的案例,或者模糊能记得一些规则、范例。
(三)学习途径多样化,缺乏学习重点性。从应试教育的高中过渡到高职,学习内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职所学内容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面向性。学生入校时,通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及其他途径就已经基本明白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岗位,现在对应要学什么专业知识,以及如何学等。尤其当学生拿到第一张课程安排表时,就发现高职阶段的学习与中学学习相比,高职学生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学习内容有更大的可选择性,高职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学习途径更多样化。但是大多学生每天跟着课表走,跟着教材走,跟着老师走,网撒得很大,鱼收得并不是很多,学习缺乏重点性是高职学生的一个通病。
(四)心理自卑感较强,缺乏学习自信心。经过残酷的高考优胜劣汰,很多高职生在学习上曾经受到过挫折和失败,他们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不能正确对待,从而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还有有些学生未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缺乏竞争意识,在竞争面前甘拜下风,尤其是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后,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因而丧失成就动机,从而丧失了自信心。
二、“错误教学法”的应用
针对以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试以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为例,对“错误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例析如下。
(一)备课随处设“陷阱”。“错误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就是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错误,并将这些错误直接暴露出来。比如在讲授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中各种运费计算时,笔者就设计了很多的“陷阱”在课件中。如铁路运费计算例题:广安门发包头车站灯管4件,重46公斤,货物每件长1米,宽0.35米,高0.16米,试计算运费。在讲授该题计费重量计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明白铁路运输规定“零担货物的计费重量以10kg为单位,不足10kg进为10kg”这个概念,这也是学生常常出错的地方,笔者就故意算错,体积 4×1×0.35×0.16=0.224m3;折合重量=300×0.224= 67.2kg;计费重量=67.2kg。在讲授过程中,可能有个别学生发现有问题,但是可能因为对老师的盲从或者因为不自信不敢说出来,这个时候教学效果还没有出来,老师必须进行合理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悟到错误。接下来,就把课件回到“零担货物的计费重量以10kg为单位,不足10kg进为10kg”,并用强调的颜色或者显示,学生对照课件一看:“老师,您算错了,应该是70kg。”当学生发现自己居然能看出老师的错误时,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就提起来了,这时候适当的给些练习训练,课堂效果比传统教学方法要好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要牢固得多。
(二)课堂时刻引犯“错”。引导学生犯“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地让学生发散思维,走弯路,鼓励学生大胆地试错、究错、改错。例如,在讲授航空运单的填写时,笔者就用了上届的学生作业让学生们参考,当然里面有些错误是刻意添加的。大多数学生看到老师的课件,都认为是标准答案,大胆照着ppt做就行了,至于为什么很少有人去探究。等学生们做得差得多的时候,而且觉得非常有成就感的时候,这个时候再显示下一个ppt,内容同上一张,但是多了很多红色的字迹(提示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认真的学生马上就能发现,可能他们犯错了。这个时候针对学生们常出错的地方重点讲解,并分析原因,比一次到位效果要好很多。“犯错误”是学生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足够的学时,他们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法引导学生犯错误,一方面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知道工作必须是认真对待的,错了就不能改,错了就要承担后果,再次可以避免他们在工作中犯同样的错误,减少工作中的麻烦。
(三)一个“砖头”识错误。高职教育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实务性,很多知识必须全面考虑才能清楚明了,才能不模棱两可,必须用一个贴近事实又非常形象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识别实务。笔者在运输管理事务课程教学中常用的识错引导方式就是一个“砖头”。A、B两件货物一起集中托运,A的实际毛重为65公斤,A的体积重量是75公斤,B的实际毛重为60公斤,B的体积重量是55公斤,提问学生,如果作为承运人这两件货物一起集中托运时的计费重量是多少?学生马上有说“A计费重量为75公斤,B计费重量为60公斤,总计费重量135公斤。”“没错,很好,那我现在在A货物里面加入一个5公斤的砖头呢?”这个时候学生有点迷惘了,不知所措,但是马上有学生发现,计费重量没有变化,A货物的计费重量还是70kg。问题出来了,明明多运了5公斤的砖头,可是计费重量没有发生变化,承运人收取的运费也没发生变化,那承运人会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吗?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是不是我们的计费重量计算出问题了啊?当这些问题不逐一列出时,学生中有人提出“A、B两件货物的体积重量、实际毛重分别相加取两者中的大者,也就是130公斤”,很显然130公斤<135公斤,托运人还会想去加砖头吗?“不会”,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至此,学生不仅识别了错误,而且也明白了问题出现在哪里,明白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基于工作实务,不是凭空想象的。
三、“错误教学法”应用时的要点
(一)注意挖“陷阱”的时机。在运用“错误教学法”时,如果不择时机、随意滥用,就会适得其反,造成正误内容的相互干扰,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选择良机使用“错误教学法”。“陷阱”的设置并非信手拈来,而需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确保每个“陷阱”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不偏离教学主题,使学生在“发现陷阱、避开陷阱、修补陷阱”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注意保护学生的情绪。在使用“错误教学法”时,要注意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如果运用不当,会伤学生的自尊心,引发他们的情绪病,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使用“错误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态度要严肃认真,讲解要和蔼可亲,并带头出错,让学生知道犯错不是坏事,只要能及时改正,只要能避免在工作中出错,就是好事。在引导学生犯错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示错”不是让他们出丑,而是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根源,掌握纠错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纠错,学生还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注意“示错”的趣味性。“示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习得真知,但如果出现的错误毫无新意,学生不屑一顾,那么就很难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使用“错误教学法”示错时,可以通过一些小典故、小案例等提高“示错”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有趣的,从而爱上学习。
总之,“错误”教学法是教师为学生挖好“陷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错误” 尝试的活动,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地对“错误”进行反思,突破性地认识到“错误”所在,更利于学生自诊自治,提高其对“错误”的免疫力。它变“教师主体”为“教师主导”,它变“填鸭式”学习为“觅食式”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失去主体位置,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适时提出问题,共同参与学生探讨,达到学生主动、能动解决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桑代克.动物智慧[M].纽约:哈夫纳出版社,1965
[2]许宝成.浅谈有意错误教学法[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17)
[3]杨旭方,李慧.尝试“错误”教学法的几点体会[J].职业技术,2006(10)
[4]李毅.《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尝试“错误”教学法[J].世界教育信息,2009(6)
【作者简介】彭 燕(1978- ),女,湖南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