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泉
摘 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综合性学习凭借自身的特点,强调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重在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较好地整合了知识与能力,培养了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能力。目前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存在不容乐观的现状,对策何在?
关健词 农村小学 语文综合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092-02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强调了语文教学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近段时间以来,笔者由于工作的关系深入我学区多所学校课堂,通过观察发现,目前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客观上还存在着影响其发挥积极作用的状况。
现状一:综合性学习不姓“语”
综合性学习,它的显著特点就是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目标的制订、学习方式选择等多个层面。目前课堂上的实际最突出的体现是,没有体现为字词句等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有效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最终阻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些教师为了体现综合性,纷纷使出表演绝活,课堂俨然成了“星光大道”,语文素养的提高无从谈起。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最终成为表演的“大拼盘”。
现状二:综合性学习重结果轻过程
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涉及教学资源多、容量大,仅靠一两堂课不能解决。一些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的教师,拟订好学习活动方案,分配学生各自完成哪些任务,于是乎学生让家长帮忙完成作业。一些教师甚至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三四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完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欲达到的效果可想而知。究其根源,主要是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意义缺乏认识,重结果轻过程。
现状三:“主导”与“主体”地位不当
由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多、难度深的客观现实,有些教师存在急躁畏难心理,采用大包大揽的方法,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梳理出来,每一个知识点的答案或结果都罗列出来,让学生抄列记录。教师过于强调“主导”性,学生的观察思考被教师的讲授取代,学生的思维探究被明示的答案取代。
又有些教师过于强调综合性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力求由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展活动。于是在“选取话题、制订计划”“实践探究、实施计划”乃至“成果展示、活动总结”等几个阶段,教师放任自流。这种放羊式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基于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有效地指导小语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固本求源,突出“语文性”
尽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多门学科,但它首先姓“语”。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在课外得到延伸,让知识形成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标在综合性学习的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所以,综合性学习应始终凸显语文味。
首先教学目的上要体现语文味。如《生活中的精妙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仔细研读教材,知道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关键是善于发现。积累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兴趣极高。可在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多角度深化认识精妙语言,使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积累并学习运用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和教学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在体验中感悟,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略)。
其次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语文味。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探究中要贯穿听、说、读、写的训练。
除了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选题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样,在研究过程中,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合在一起,突出学科特点。
二、注重过程,突出“实践性”
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指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对“综合性学习”的设置通常是这样的,在单元导读中有所提示,在第一篇精讲课文之后提出具体的学习内容,在语文园地中有汇报展示的要求。
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选取话题、制订计划。要根据教材意图、认真分析本校本地资源,捕捉选择巧妙的切入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课题,组织学生围绕课题确定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成立学习小组,讨论分工与合作。这个阶段,老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第二步:实践探究、实施计划。语文综合性学习特别注重实践,在这为期一周或一个月的活动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为主,但老师也不是一个“甩手掌柜”,而应该是一个帮助者。第三步:成果展示、活动总结。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要将各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就要精心地设计汇报的形式,力求能去粗取精,而这时老师是一个引领者。
教师在这三个阶段中,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帮助者和引领者的作用,更要主动参与,“下水”带路,才能实现有效的过程指导。
首先,带学生“上路”。当学生选定了学习课题,产生了学习、探究的需求时,合适的范本便是极好的“学习导言”,学生们可以在模仿操作中实现方法、策略的迁移。除了文本之外,语言交流也能构成范本。比如在“广告”的学习主题中,学生们有的从广告词切入,有的从画面入手,也有的对广告历史感兴趣,等等。尽管选题不一,但在定期的交流会上大家都能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资料准备、思考方式、结构安排、活动组织、成果形式等方面的有益启示。
其次,示范要“下水”。语文综合性学习倡导教师“下水”,独立选择、承担自己的学习课题,全过程的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并接受他们的评价。这样,在学生眼中教师就不再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局外人”,这是教师的“学习者”角色获得认同的基本前提。作为教师,也在切身的学习中加深了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张扬个性,突出“自主性”
首先,对“观点异类”者包容和赞赏。课标指出: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由于学生以自己的兴趣选取学习内容,因而他们的学习目标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多水平的状况。即便是同一个关注点,是侧重知识的学习,还是侧重态度、情感的养成,也都需因人因境而定。况且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还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对学科选择的偏好,对学习组织内容的偏好等。教师的评价要更加复杂、敏感和细微,在甄别思考中多一些包容和赞赏。
其次,淡化知识传授,重视方法指导。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知识”不再是教师关注的惟一焦点,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教师要指导学生相互帮助,解答疑难,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互动中激活思维,在巧妙启发中开启智慧,在耐心的点拨中教给方法,在生趣盎然的情境创设中催生情感。教师应把教学的重心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方法、思路的引导和情感、态度的养成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观察、判断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上,在技术、资料以及信心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持。在综合性学习中,内容其实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
其中,教师特别要尊重每个学生在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上的自主性,进行个别化的教学。教学重心的这一转变虽给教师的工作增添了难度,但“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该怕艰难而去走容易的途径。”(叶圣陶)因此适应个别差异,认真组织课外辅导实施个别化的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自主的选择,并运用其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是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教学的主旨所在。
总之,作为农村小学的一线教师,确实需要从思想上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从学习上深钻课标教材,从教学上认真组织学生设计好活动,积极参与实践,从教研上有效开发语文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从而引领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长知识、增才干,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全 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