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074-01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轻视阅读课,认为反正不考,无足轻重,无需备课,因而随意打发掉一堂课。有的教师在学生阅读完后,即转入后边的新课教学,或利用前一堂课的剩余时间安排学生阅读。其实,阅读课完全可以上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而受学生欢迎,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阅读课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历史阅读课如何上出新意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方法。
一、学生阅读→师问生答→生问师答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问题,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有一定的梯度,并有一定的启发性。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有些问题可通过课堂讨论解决。最后,鼓励和发动学生向教师提问,我美其名日“向我开炮”。要调动起全体学生“开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奇思异想,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中得到共同发展。事实上,只要教师发动得好,便会得到铺天盖地的“炮弹”,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课上根本无法全部解决。我上《清朝政局的变动》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诸如:一个女流之辈,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发动政变?政变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慈禧在政变成功后为什么只是“垂帘听政”而不当女皇帝?“借师助剿”,清廷是否要支付“借师”的费用?在镇压太平军时中外军队是如何协调、指挥的?随着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李鸿章等为何不推翻清政权、建立汉族政权?这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应熟悉教材外,还应搜集相关材料备用,也应具备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一这种能力,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当然,教师不必解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有些问题可由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有些问题可留到课后去讨论、争议。
二、学生阅读→放映录像→问题梳理
首先,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然后,放映与教材相关的几段录像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印象,这是学生非常欢迎的。近现代史部分的历史录像资料是相当多的,可用放像机或VCD放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利用电脑把录像资料的合适部分录制下来,上课时(在多媒体教室上)就能很方便地放映录像,且音质、图像、效果等都比较理想。上中国古代史的阅读课时,因录像资料极少,可通过计算机网络下载有关的文物图片资料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也可下载一些历史文献资料以供学生阅读、思考。最后,教师围绕教材及录像资料提出若干侧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问题,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其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实践能力,而这一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
三、学生阅读→查找资料→学生讲述
首先,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然后查找相关图书、报刊资料或计算机网络信息,作好摘记,整理并组织好语言。上课时,由学生走上讲台讲述。为避免仅有少数同学参与,应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确保人人参加。如:把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组“承包”一日教材,由组长负责,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群策群力,力争上游。上课时,各小组所推代表分别上讲台讲述,每组代表可不止一个。这样,各代表所讲内容可互有侧重、互相补充和完善。要求学生代表讲述时不照本宣科,要在消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讲出新意,内容充实,声音洪亮,并力求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各代表讲述完毕,由学生自由提问,各小组分别答辩。教师利用最后的几分钟时间,作简要总结,并评出优胜组,可发一些小小奖品以资鼓励。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问,当好“导演”“配角”。事实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学生便会广泛积极参与,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真正体现,课堂气氛和谐而活跃,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阅渎→网络搜索→交流总结
本方法须在开通英特网的计算机房中上,最好每人一台计算机。首先,学生阅读教材(也可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然后,学生操作计算机,搜索并浏览有关的网络信息。如《清朝政局的变动》一课:可搜索,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垂帘听政、借师助剿、洋枪队、八旗军、团练、湘军、淮军、楚军、奕忻、同治帝、慈禧、载垣、肃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等。学生上网时,教师应不断巡视,适当指导,并防止学生看与本节教材无关的内容。网络资料浩如烟海,往往搜索一个对象,就能得到众多条目,故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选择地浏览。最后,花几分钟时间请几位同学选择最有效的信息,作简短的交流发言,以了解和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并由教师作简要总结。本方法能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而。
历史阅读课有多种上法,我们还可以探索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使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获,能力提高,就应努力地去尝试、去施行。我们应提高对阅读课教学的认识,把它作为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来抓。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