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2014-09-04 10:28陈兴蓉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7期
关键词:母爱习作作文

陈兴蓉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050-02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因生活的需要而习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当前作文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生活气息。要使学生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并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就需要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

一、让学生拥抱生活,获取写作素材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学习、生活、工作现象,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等等。

1.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我会做”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组织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搞好城乡卫生活动等等。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教师要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等等,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闻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3.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经历,积累了写作素材,还要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乐趣和需要。

二、真情实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让见闻和经历走进作文,是使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的观察和不同的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要求,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1.在见闻和生活中去感悟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让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在阅读中去领悟

对学生来说,除开拥抱生活,把生活提炼成文字,成为写作的源泉外,还需要从书本,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得人文的感悟、生命的感悟,为写作积累思想,积累语言素材。鲁迅先生说:“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因为多看和练习,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的。”这可见读与写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教师除开教学语文时要教给学生必要的习作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深化习作方法,感悟人生,积累语言素材。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季羡林写的《怀念母亲》时,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失去母亲的悲痛而“食不裹腹、寝不安席”,产生出“失去母爱的人足没有灵魂的人”而抱终天之恨的思想感情。进而激发学生感悟母爱,体验母爱的伟大。最后让学生回味自己的生活,并把自己生活中的至美母爱记录下来。学生在阅读中去体验,达到感情的升华,为习作积累于思想和语言素材。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意思吧!

3.正确表达写作中的感悟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上强调:①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②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③不限篇幅和字数;④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猜你喜欢
母爱习作作文
母爱大于天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