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荣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034-02
高中课程改革向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以及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谈一下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待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态度。
第一种是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的,他们主要对制作网页、动画设计和编程感兴趣。由于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信息技术,而高中的教材只是初中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加深,对于这些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内容有点陈旧了,许多要求学生练习的操作,他们本来就已经很熟练了,因此极易使他们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久而久之,也就出现了心理饱和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分层推进的方法。上课时,除了教授基础内容外,还可以有计划地讲授扩展内容,这样一来基础好的同学不会因为教学内容简单重复而产生心理饱和的现象。
(2)让学生举办班级小报或者制作班级主页。学生自己组织兴趣小组,自己定方向,共同探讨,合作学习。最后对作品进行评价,在校园网上展示做得比较好的成果,并适当给予奖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又养成正确竞争的习惯。
(3)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省、市、区信息技术比赛。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持之以恒,不断进步。
第二种就是把信息技术课当成娱乐休息课,上课只喜欢玩游戏和上网聊天。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许多内容的掌握要求学生们上网查找资料,可是他们喜欢上网却不喜欢学习,往往会登录到学校的聊天室去聊天或者玩游戏。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好奇心强,非常渴望友谊与心灵倾诉。但是如果长时间沉迷其中,容易过度依赖虚拟世界,产生空虚的感觉,引发心理常见病。虽然玩些益智游戏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也要有节制。然而大多数游戏只会让学生玩物丧志。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尽管这些国家的电脑和网络的发展速度及普及率都远远高于中国,但中小学生并没有沉迷于网络中。可见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积极预防。作为信息技术课的老师,对学生在校内的上网内容也要严格监督。对于一些上网实践课,一定要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并严格检查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
第三种是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的同学,不喜欢动手操作。教师布置的任务他们也不完成。这种同学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合群。那么,我们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适当地改变一下教学方式。
(1)选择新颖的教学内容
上课的内容可以结合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例如:一个时期内,社会上对彩票比较感兴趣,在“程序设计初步”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选号程序,让他们自己通过刚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这方面上来,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知识也记忆得牢固。
(2)改变教师上课的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注重的是操作,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上讲台来演示教师刚讲过的一些操作,并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操作步骤,因为学生的想法比较相近容易沟通。因此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多鼓励他们自己上来讲,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根据中学生知识的层次性我们可以采用层次教学法,即对学生的课堂练习任务分出层次,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只要求完成教材所要求内容的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去做更深层次的任务,从而每节课每位学生都能“吃饱”,还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吃好”。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每节课给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先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看书、可以加以讨论、可以在网上查找、也可以请教教师。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对于学生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有选择性地解答,我们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这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得好的几个学生轮流做义务辅导员,在对其它同学辅导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他自己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既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又促使他再去学新的知识提高自己,从而会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二、合理地实施课堂教学
1.教师要有灵活机动性,教师成功的关键在于“审时度势”,对课堂教学情境的敏锐观察和准确预测,并运用其特有的教育智慧及时、灵活地处理课堂上所发生的新情况。他们教学行为的突出特征是尝试在学生和教学内容这两种教师所关注的焦点之间谋求一种平衡,而且对学生、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等因素的改变尤其敏感,这些因素一旦发生变化,教师则会立即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教师要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尽可能地学会特定的内容。
2.教师要有对学生的取向性,教师获取较高成效大概主要依靠的是“教师教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学的结果”这一信念。就是要经常考虑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特征,如何通过对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状态和理解程度,以便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教师要有对内容的取向性,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构建认知结构框架”上要有独特之处。尤其要善于控制与展现知识之间的逻辑性,教师对知识内在关系的透彻阐释,不仅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
合理地实施课堂教学,其实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时,要能够把握住这次新的机遇,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努力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使信息技术学科走在改革的前沿,并为信息技术的教学美好明天做出更多贡献。
(责任编辑 全 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