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004-01
进行初中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内驱力,学习就没有效果,语文素质又怎么提高呢?在教学实践中,情感教育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教师是情感教育的调控者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能用高尚的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语言使课堂气氛活跃、情境生动、耐人寻味。经验证明,情感是美感体验中必备的因素,没有情感基础,再高明的教学艺术都将苍白无力。老师的情感越浓越真挚,其感人的力量就越深,其教育作用、美育价值就越高,这集中说明了情感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细分一下,教师对情感的调控作用无非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式上,教师在运用口头语言讲述内容时往往伴随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眼色等体态语言,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向学生传递信息,调控情感,教师的目光和眼神应当是自然亲切的,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教师的脸孔是放大的晴雨表,是情感变化的标记,教师也可利用手势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在内容上教师的情感必须与教学内容的情感一致,现行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教师注重课堂情绪氛围的调控,尽力使学生在积极愉快中形成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应的兴奋、和谐的情感氛围。而这种调控能力如何正是教师驾驭学生水平高下的尺度。
二、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学是一门独特艺术,它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传递,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从语言角度看,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这一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
魏书生老师在上课时就善于用各种方法融合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古人云:“尊其师,信其道。”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创造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春风”一般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地催化语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语文教学的内容离不开情感
有人认为语文课很容易上,认为只要有教参、教材大家都能上,大不了讲得细致一点。殊不知不同的教师在等同的教学时间内创造的质量可以大相径庭。于漪老师说过:“教课最怕大而化之,笼而统之。”都点到了,又似乎都没到位,学生如在云里雾里,发展大受影响。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能引发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感悟到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习《白杨礼赞》《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类课文,应使学生意识到社会的美,教学生学习《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刻舟记》等课文应使学生领略艺术的美,教学《周总理,你在那里》应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美好。
这也说明语文教学内容的本身是有情感的,如果在教学中只是进行干巴巴的说教,如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字词解释,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写作方法这一套,千篇一律,教者乏味,学者更乏味。张志公先生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真是一语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打破常规,分析课文不能以声传情,语文知识缺乏情趣,这些无疑会导致大面积的学生不喜欢语文。
四、学生是情感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不是录音机,照相机,他们接受老师情感的影响是有选择的,有条件的,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目的和态度来感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锻炼能力,为此,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任何一厢情愿的教都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根据巴甫咯夫条件反射原理的基本思想,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同某种能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的活动反复结合,学生就会对学习文化知识产生兴趣,而且这种情绪性反射条件经形成,就会产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因此我们应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上掌握学生最喜欢哪些事情,然后把学习文化知识同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结合起来,每当学生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时,就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择去做喜欢干的事,长此以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总之,情感教育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