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 张娜
作者简介:刘健,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小企业经营管理;
张娜,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摘要:物流系统是一个由多种动态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该系统的运作受多个彼此依赖、相互影响的功能环节影响。“最后一公里”配送作为物流运作的末梢环节,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性和亟需改进的重要性。本论文在分析“最后一公里”配送相关理论和绵阳市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推进绵阳市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体系建设的建议,以期在一定运营风险范围内提升绵阳市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 配送体系; “最后一公里”配送; 风险控制
生鲜农产品通常是指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的果蔬、肉类及鲜活水产品。近年来,我国生产鲜农产品的产量逐年增长。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发布数据[1],2010年我国主要果蔬总产量199197.3万吨,同比增长2.74%;肉类总产量7925.8万吨,同比增长3.6%;鲜活水产品总产量5373.0万吨,同比增长5.02%。
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具有数量大、品质多、物流要求高、周期短的特点。现阶段,绵阳市“最后一公里”配送还处于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层面上,很难适应绵阳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该过程的不优化直接导致客户对绵阳市物流服务的不满意,严重影响了生鲜农产品的品质。然而目前绵阳市在对生鲜农产品进行配送时,很少考虑客户对品质、成本等方面的需求。提升绵阳市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对发挥绵阳市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绵阳市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现状
生鲜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既是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在农产品范畴下的流通体制改革的产物。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对农业市场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大力推动了生鲜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生鲜农产品物流、商流以及信息流的分离。20世纪80年代物流的概念传入我国,但是农产品物流作为农产品流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被忽略了它的重要性[2]。直到进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时期,农产品物流这一新兴业态才人们逐渐重视起来。
(一)绵阳市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农产品供应链是将产品及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状结构,该过程主要发生在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绵阳市已经形成了以剑南批发市场和龙门批发市场为龙头、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连锁超市为辅助的初具规模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3],其具体形式如图1所示(粗线表示农产品的主要流通方式)。
图1绵阳市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对生鲜农产品的“最后一公里”配送贯穿了整个过程,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主要通过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以及超市、连锁店这两个途径,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直销型配送和契约型配送这两种配送模式。
(二)绵阳市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现状。绵阳市生鲜农产品物流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迅猛,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其建设和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1、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基本形成。2008年绵阳市对9个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改建,同時加快了冷链全程监控、增值配送、检验监控和电子支付结算等基础设施建设,龙门蔬菜批发市场现已成为除成都市外全省各地市州最大农产品批发市场。2009年绵阳市又对50个乡(镇)农贸市场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对该批项目投资1.88亿元;投入资金3890万元对城区31个城区菜市场进行了改造升级,建成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示范菜市场涪城区大西门菜市场。2011年,绵阳市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了物流配送中心、检验检测、冷冻冷藏相关项目4个,获得省财政支持资金400万元,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民专合社对接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8000余万元。截止2014年5月,绵阳城区共有2个果蔬批发市场占地300亩、年交易额40余万元,分别为龙门蔬菜批发市场和剑南水果批发市场。其中龙门蔬菜批发市场为2013年度全国农产品批发百强市场。
2、建立规划方案。2010年绵阳市商务局专门编制了《绵阳市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划2010-2012年》、《绵阳市2011年新农村市场体系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等方案来指导绵阳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2011年绵阳市成为四川省首批农产品流通试点城市,针对此机遇,绵阳市商务局专门制定科学且易操作的实施方案,规划优选1-2个重点流通企业试点,并在涪城区、江油市、三台县开展试点工作,加强对区域性农产品流通配送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建设鲜活农产品直营超市、开展零散售货等具有带动性、实用性、创新性流通方式,解决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配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解决农产品“卖难、买贵”等农民和老百姓面临的现实问题。
3、积极创新现代流通模式。近年来,绵阳市积极推进“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批零对接”、车载菜市等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高水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通过与企业、学校等大集团的集中配送,完成年销售额6000余万元的目标;佳昊农业公司是沃尔玛授权的直供企业,其直供的农产品年交易额达1000余万元。万亩田公司、佳昊农业公司、双汇猪肉、八品猪肉等企业按照“放心菜”、“放心肉”、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率先在绵阳城区范围建设生鲜农产品连锁直销店,对推进生鲜农产品连锁直销和移动鲜活农产品零售做出先锋带头作用。截至目前,绵阳市已建“放心肉”连锁直销店78个、生鲜农产品连锁直销店14个,实现年销售额超1.4亿元,面向服务消费群40万余人。
二、绵阳市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存在的问题
尽管绵阳市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具备了一定基础设施条件和市场条件,但是受传统运作模式、制度指导、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绵阳市生鲜农产品的“最后一公里”配送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配送成本过高,加重了生鲜农产品流通费用的负担,降低了生鲜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基础建设薄弱,配套性不强。绵阳市大部分“最后一公里”配送工作虽然能够完成,但并非能真正实现“配”与“送”各方面意义都能体现的配送。绵阳市生鲜农产品日配送量较大,但并未进行统一的规划,配送分散,配送规模相对较小,形成一种配送不经济的效益。配送车辆也因政策的影响而形成一种车辆装备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情况。
2、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虽然龙门蔬菜批发市场现已拥有库容3500吨的气调保鲜库2个,冷藏配送车2辆,但此过程的配送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绵阳市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大多数都是在常温状态下的一般物流,在此过程中的毁损率一直居高不下。现就整个物流成本而言,其成本是制造业总成本的40%—60%,就生鲜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和存储等物流环节的损失率就占80%,然而发达国家对生鲜农产品的损失率则一直控制在5%以内,绵阳市存在的不合理的损失率,大大地增加了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成本[4]。
3、城市路网与综合运输体系关联性差。2010年绵阳市城乡规划委员会提出《绵三路改造、剑南路改造、创业大道南延段改造工程设计方案》,2011年提出《一环路南段新建工程建设方案》、《绵阳“两环十射一连线”高速公路路网规划》,2013年提出《绵阳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3-2020)》等绵阳市主要道路改造工程方案,通过增加道路车道、增设非机动车道、优化左右转弯车道和新建道立交桥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绵阳市城市骨架路网、缓解主要节点交通拥堵。绵阳市对城市道路规划为“三横一纵一环一联络”快速路网,其全长达224km,规划主次干路总长749km。规划跨江涪桥梁10座、轨道桥梁1座、轨道隧道1座。但城市的规划和综合运输体系关聯性却很差,农贸超市存在在社区范围内经营的生鲜农产品零售单位越来越多,形成一种对配送频次要求越来越高,配送速度越来越快,配送拆零单位越来越小的较为复杂的配送现状[5]。
三、推进绵阳市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体系建设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2006-2009年绵阳市连续5年争取获得了商务部农产品流通“双百市场工程”项目5个,成为四川省第三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推动绵阳龙门蔬菜批发市场快速发展,绵阳市商务局积极组织人员、投入资金对生鲜农产品流通设备与流程进行建设与优化。2011年商务局曾多次向上级部门就绵阳市农产品流通工作进行了专题汇报,目的在于积极争取绵阳市进入四川省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城市。同时积极协商商务局与农办、农业局、工商等部门的工作衔接,以更加全面地掌握绵阳市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情况。2011年底绵阳市成功成为四川省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城市,是首批进入试点的城市之一,争取到2个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将极大改善绵阳市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现状,转变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引导农产品企业做到更大更强,逐步建成“安全、高效、稳定”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同时商务局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工程,继续实行蔬菜基地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能,建立健全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切实有效地提高蔬菜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稳定蔬菜价格。
2、拓宽地菜购销渠道农批对接。积极拓展地产蔬菜的销售渠道,加强地产蔬菜基地、蔬菜种植大户与蔬菜渠道商的沟通,鼓励和支持地产蔬菜能够直接进入市场进行批发销售,以提高地产蔬菜的批发交易量与交易额。该过程的主要方法是:一、扩大地产蔬菜的销售范围。加强终端环节的管理,划定和规范经营摊位,保证经营区域内交易活动有效有序地进行。对经营场地进行整合规划,压缩干、炒货摊位经营面积,扩大地产蔬菜的交易区域。二、新设地产蔬菜种植大户专用销售窗口。以协议形式邀请规模种植大户和种植基地,到龙门批发市场和剑南批发市场批发交易专用销售窗口进行交易。三、提供政策支持优惠服务。凡持农场地产蔬菜生产上市证的种植大户,优先提供销售场地、免收进场停车费、免费提供磅秤服务,同时实行交易服务费减半收取的优惠办法。
3、重视和加强零售网点的建设管理。同步生鲜农产品零售网点建设与城市化建设,使消费需求与网点布局想匹配,提升该项工作到地方政府的城镇建设规划的层面,做到城市生鲜农产品销售网点合理布局。由实地调查的结果可知,城区各蔬菜直营店的价格都是较为接近的,但人口聚集而销售店较少的区域则价格稍高,主要是因为网点偏少则竞争较小以致产生哄抬价格等欺行霸市行为。积极扩大地产蔬菜自产自销经营区域,降低限量门槛,鼓励菜农直接进入市场销售以更好地提高生鲜农产品的流通配送效率。蔬菜零售经营主要是绵阳市周边乡镇农民,政府应该鼓励、支持和组织大型农批市场、商贸流通企业以连锁直销形式,介入终端进行零售交易,以更加健全的市场竞争业态来实现公平竞争,从而平稳零售市场供求和平抑市场价格。
4、扶持发展农批市场零售终端业务。目前在生鲜农产品大流通的条件下,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龙头市场联结生产和消费,作为平台载体,它的市场引导和控制功能日益突显,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将会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型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具有品种齐全、产品价格低廉、种植基地直供、产品规范检测等优势,具备了向零售终端业务拓展的前提条件,其优势不言而喻[6]。绵阳市蔬菜核心区主要是涪城、游仙、江油和安县,依托绵阳佳昊农业、绵阳万亩田农业、江油五洲农业等农产品生产批发企业,创新“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批零对接”等流通模式,实现生鲜农产品的高效运作。今年2月以来,绵阳市在三汇绿岛、小岛花园等居民小区,首先开始车载鲜活农产品进小区销售试点工作,实现居民们在自家门口就能买到“相因、新鲜”的生鲜农产品。同时,绵阳市继续政策支持,积极引导万亩田公司、佳昊农业公司、双汇猪肉、八品猪肉等企业以“放心肉”、“放心菜”、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标准和规范,在绵阳城区范围建设生鲜农产品连锁直销店,以形成遍布全城的连锁直销网点。
5、以农批市场为主体拓展冷链物流。城市“菜篮子工程”进一步深化的必然方向是加强生鲜农副产品冷链加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实现地产蔬菜种植与批发、零售有效对接的前提。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以龙门蔬菜批发市场和剑南水果批发市场为领头羊的龙头批发企业,具有品种齐全、销售价格低、销售渠道多样化的独特优势,所有建设发展冷链配送物流应该以批发市场为经营主体,使供应链更好地向上游和向下游延伸,合理配置并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对提升三农服务水平能起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项目的现实意义十分重大[7]。政策扶持与引导能增加投入资金使用效率,首要任务是大力配置冷藏车等冷链运载基础设备,以冷冻、冷藏、冷运,冷柜等多种形式,才能使生鲜农产品得到更好地存储与运输。根据《四川省商务厅 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11年度省级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工作的通知》,结合绵阳市的具体情况,绵阳市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引导、监督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改造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大力投资购买生鲜农产品冷藏冷冻设施,支持建成对企业集团、学校等专业配送的第三方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车队,建设生鲜农产品直销连锁店,鲜活农产品定点销售和流动销售等。
6、加快实施部省试点工作。2012年绵阳市成为商务部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和全国肉菜流通可追溯体系试点城市,应紧抓此机遇。进一步完善优化省级生鲜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紧跟项目完成进度,在充分用活、用好国家与四川省的相关政策的同时,积极配套出台绵阳市与之相关的政策支持,加强龙门农产品批发市场、佳昊农业、五洲农业、万亩田等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绵阳市的农超对接项目与新型现代流通方式切实可靠地进行。同时,加快建设生鲜农产品流通质量可追溯体系和与之匹配的制度标准,全面提升生鲜农产品在规范化、现代化的水平下平稳的运作,提高物流流通环节生鲜农产品的安全系数,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96-201.
[2]石朝光,王凯.影响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决策的产品特征因素分析[N]《浙江农业学报》,2011-01-25(4).
[3]陈希,提升“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N].四川日报.2009(12),B02.
[4]孟凡胜.中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5.
[5]张琳,宋鹏.冷链物流中的“最后一公里”配送[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06):32.
[6]邱祝强.基于冷藏链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优化及其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7.
[7]任明华.冷链配送卡在“最后一公里”[N].中国食品报,2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