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作文教学的“规矩”

2014-09-04 19:21黄智诚
考试周刊 2014年56期
关键词:规矩

黄智诚

摘 要: 写作规矩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中学作文教学要注意“与人规矩”,鼓励学生模仿再创造,由低级的照葫芦画瓢到独立的个人创造;强调实践,多参加课外活动积累素材,进行大量反复写作训练,多领悟思考,加深学生理解;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用文字抒发真情实感,涵泳其情。

关键词: 中学作文教学 与人规矩 使人巧

现在有的中学生写文章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看似创新无拘束,实则不伦不类。“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确实有理,也符合一些人提倡的“淡化文体,注重创新”的主张,但是脱离了文章“规矩”的作文,就像没有主干支撑的大树,松松垮垮,脱离生活,内容空虚。中学生大多处于写作“入门”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无法之中求得法”,学习作文规矩。学规矩,目的是打好写作基本功。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提出:“现在教作文的最大毛病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技巧。……如何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才有巧的可能性。”[1]这就是说,作文必须先学规矩,只有把握了“规矩”,才有“巧”的可能。倘若没有规矩,学生随意性、无序性的,看似个性化的写作只会是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中学教师如何才能既“与人规矩”又“使人巧”呢?

一、与人规矩少不了模仿再创造

与人规矩,就要注意模仿。说到模仿,很多人会嗤之以鼻,会援引“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之类的例子,把模仿贬得一无是处。这种偏见与反感的根源是因为人们对模仿有认识的偏差,模仿不是片面地照葫芦画瓢,而是借鉴与继承。古往今来的写作者深谙此道,唐代王勃模仿北朝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句;李清照模仿韩偓《偶见》中“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写出了“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优美小词;鲁迅借鉴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呐喊出了“救救孩子”的时代悲歌。由此可见,模仿借鉴并非初学写作者的专利,很多名家都热衷于此,茅盾先生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显然不是简单的套用,模仿应有层次性、阶段性的区别。在小学阶段,模仿可以看成一种照葫芦画瓢的初级模仿,如临摹临帖,看字写字。中学阶段的模仿则上升到“似范其貌,实取其神”的较高级模仿,模仿中存在个人感悟和创造。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写作要求“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这种模仿注重“规矩”方面的习得,写作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向范文借鉴学习,有意识地在语言修辞、写作技巧等方面下工夫,懂得如何详略得当、构思立意,逐渐习得作文章法,悟得作文之道。通过模仿习得作文规矩之后,再创造就成了可能,再创造可以看成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是“关乎天才”,是“巧”的体现。

二、与人规矩既要实践躬行又要独立思考

南宋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意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写作属于技巧性知识习得,少不了反复多次写作实践,实践乃是作文教学的重点。然而在中学作文教学实际中,一些教师将作文教学过度简化,没有把实践落到实处。这从中学生作文的内容中可见一二,其内容大致可分两类:一类表现为脱离实际,僵化而没有灵气,或随大流无主见,喜欢编故事说假话;另一类能说真话、抒真情,但往往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作。为什么他们写出这样的内容?原因很简单,缺少实践,缺少素材。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建议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悲的是,这里的“广阔空间”已经被限制为“教室”,学生的身体与心灵都被禁锢在教室里,写作的“源头活水”被遏制了,写作的“渠水”则不会“清如许”,学生写作内容空洞无趣就可想而知。

实践不仅指课外活动这一含义,还指大量反复写作练习。《孟子·尽心章句下》中说道:“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其意思是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写作如同工匠制作工艺,也是一种技法的操练习得。假若写作的“规矩”是写作技巧和法则,那么获取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当然就是实践。练习切记盲目性,而是要带着领悟和思考。古语有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修行少不了个人领悟和思考,否则永远只能停留在简单的初级阶段,不能向更高一级的技巧上前进。实践可以使人熟能生巧,更多的是要在理解上的熟练,这样获得的规矩才更加深刻,才能更进一步实现个人创造,达到“巧”的可能。

三、与人规矩需要激发兴趣,涵泳其情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是学生心智的体现,是认知情感积郁在胸,有感而发,最终喷薄而出的过程。朱自清先生说:“古人作一篇文章,他是有了浓厚的感情,发自他的胸腑,才用文字表现出来的。在文字里隐藏着他的灵魂,使旁人读了能够与作者共感共鸣。”[2]如何让学生有浓厚的感情呢?要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对写作“乐之”、感兴趣呢?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以成功激发兴趣。成功带来的喜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会让人产生满足感,使人心情愉悦。因为这种强烈的刺激,很多人会不断追求成功,继续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开发潜能。写作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比如因材施教,给不同学生设定不同学习目标,只要学生达到量身定制的目标要求,就是成功,就给予肯定与表扬。定期举办征文比赛,成立文学社,出版文学杂志,推荐优秀文章发表,对优秀作文进行表彰等,这种成功激励法对兴趣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是相当有益的。

2.以阅读发展兴趣。阅读与写作就像孪生兄弟,阅读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学生写作内容的丰富与否。中学生阅读教材所获得的知识远远无法满足写作的需要,很有必要通过课外大量阅读“充电”。阅读多了,知识自然丰富,写作就有话可说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当然,阅读少不了教师的指导,书籍浩如烟海,质量参差不齐,教师要有慧眼识珠的本领,推荐学生阅读经典作品,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学生写作积极性、旺盛的写作热情和浓厚的写作兴趣。

3.以真情引导兴趣。写作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利用文字表达情感的形式。父母给予生命,这是浓厚的亲情,儿女需要有“乌鸦反哺,羚羊跪乳”的感恩之情;祖国和人民构建了和谐美好的社会,“泛爱众,而亲仁”,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要有舍“小我”,成“大我”的奉献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情感这一条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善于、乐于用文字抒发真情实感。

总之,教师在中学作文教学中“与人规矩”,就是让学生打好写作基本功,只有学好规矩,才能作巧,才能创新。就像婴儿学步,其终究是从蹒跚开始的,一开始就想奔跑,肯定是要摔跤的。“与人规矩”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能给的可能只是章法规矩,更多的需要学生思考领悟。师生需要双向互动,共同进步,这样才有利于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著作文入门[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4.

[2]朱自清,张圣华.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6.

猜你喜欢
规矩
“按规矩办”
潘家园的“规矩”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汉代四神规矩镜鉴藏
新来的主任“立规矩”
“立规矩”没效果?错不在“立”,错在“规矩”
规矩
粤人吃饭讲规矩
女佣的规矩
循乎规矩 本乎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