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丽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 150080)
景观要素构成分析及应用
王艳丽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 150080)
将景观设计的理念引入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是水土保持设计技术的发展方向。景观要素是景观构成的基础,景观要素分析表明,景观的视觉效果是通过色彩、形态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和手段表现出来,根据这些方法和手段的情感反应,研究和探讨景观要素视觉效果中的色彩、形态以及景观生态学手段在水土保持景观规划与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水土保持;景观;景观要素;规划;设计
1.1 景观的概念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瑰丽景色。这时,“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我国从东晋开始,山水画(风景画)就已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胎而出,独立成门,风景(山水)很快就成为艺术家们的研究对象,丰富的山水美学理论堪称举世无伦。景观的这种含义(作为风景的同意语)一直为文学艺术家们延用至今。
一般人和大多数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也即风景。从6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展的“景观评价”研究,也是主要就景观的视学美学意义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所指的景观美包括自然景观美和人文景观美,自然景观美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所展示的景观形象美,人文景观美是指由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化产物所显示的景观形象美。
19世纪中叶,自然地理学家洪堡将“景观”作为科学术语引用到地理学中,用以指地球上一个区域的全部特征或自然综合体,“景观”基本上是一个地理学名词。1939年德国地理学家C.Troll提出“景观生态学”概念,他认为景观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间与可见实体之总和,地圈、生物圈和人类圈都是这个综合的有机组成部分。后来生态学家不断丰富了景观生态学的内容,也使“景观”成为了生态学中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术语,赋予其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和功能,使景观概念的含义更加丰富和宽泛[1]。
1.2 景观要素构成分析
1.2.1 景观构成要素分类
一般将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和工程设施景观3类。各类景观的构成要素分析如下:
1.2.1.1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的构成要素有:
1)山岳风景景观:其中包括山峰、岩崖、岩洞、溪涧与峡谷、火山口景观,高山景观古化石及地质奇观[2]。
2)水域风景景观:其中包括泉水、瀑布、溪涧、峡谷、河川、湖池、滨海和岛屿。
3)气象天文景观:其中包括日出、晚霞、云雾景观、海市蜃楼景观。
4)生物景观:其中植物景观包括森林、草原、花卉;动物景观包括鱼类、昆虫、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类。
1.2.1.2 历史人文景观
主要包括2类:
1)名胜古迹景观:包括古代建筑遗迹、古建筑。
2)文物艺术景观:包括石窟、壁画、碑刻摩岩石刻、石雕等。
1.2.1.3 景观工程设施
广义是指景观建筑设施与室外工程,包括山水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假山置石工程和建筑设施。
1.2.2 景观要素视觉效果的表达手段与方式分析
不同类别的景观要素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即使人类产生视觉感应,通过景观美,人类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丰富了精神享受,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当然,由于人们的审美观点不同,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千差万别,因此在景观评价中出现了不同的派别。目前较为统一划分为4大派别: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识学派、经验学派。尽管由于审美认识上的差异可能导致景观评价结果不一致,但是在景观评价中还是存在普遍认知的审美观。
景观要素的视觉效果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的,无论如何对景观要素进行分类,各类景观类别的视觉效果都是通过这些手段,让观察者在视觉接受这些景观时,产生欣赏和赞叹的情绪。通过对各类景观类型的分析,无论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还是景观工程设施,之所以给人带来视觉享受或美感情绪,都是因为这些景观具有优美的形态,五彩斑斓的色彩和稳定健康的生态环境。因此,形态、色彩和生态环境是景观美的表现手段,对此分析如下:
1.2.2.1 景观形态的情感反应和表达手段
形态是通过线形表现出来的,线形是景观审美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线形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映,达到愉悦心情的客观效果,见表1。
表1 不同线形的情感反应
1.2.2.2 景观色彩的情感反应和表达手段
人类生活环境中的色彩因素是最重要的审美因素,并由于这些色彩内在的善与真的本质而使其具有了美的形式。例如,旭日东升,金光灿烂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也给人以温暖和欢快之感;红色经常与生活中的火焰、节日的红旗、春天的红花相联,所以给人以热烈兴奋之感等。不同色彩能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详见表2。
表2 色彩的情感反应
色彩作为景观美的重要因素不仅和色彩本身有关,而且与色彩组合和搭配密切相关。
1.2.2.3 景观美的生态学手段和方法
景观生态学为景观美的营造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有3种,即斑块、廊道和基质,它们在空间的排布形成了景观格局[3]。通过景观格局的研究来推测景观的生态过程是其研究重点之一,其应用的重点是通过对景观格局的把握和控制来引导景观生态演变过程的良性发展。
景观的变化是指景观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往往是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演变发展一般有5个阶段,各阶段的景观稳定性特征和规划的关注点如表3所示。
表3 各阶段性景观的稳定性和规划设计的关注点
2.1 水土保持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内涵
水土保持生态景观规划和设计就是根据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原理,从区域环境条件出发,根据水土流失现状和特色优势,提出具有艺术准则和科学原理的水土保持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实施方案,进而保证生态安全,控制和改善生态脆弱区的景观演化,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造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可持续的模式,同时展示以自然美,生态美为核心的景观及价值[4]。
在流域水土保持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主要是最大限度地保持景观结构的完整性、景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增强流域的景观异质,连通型,在控制流域水土流失的同时,改善和提高流域的景观质量;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景观规划与设计要综合考虑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防治的生态、社会效益,研究、设计更加美观的水土流失工程防治体系,建立园林式的水土保持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建立新的、美的、自然的景观,是未来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方向。
2.2 水土保持景观规划与设计应用问题探讨
根据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特性,水土保持措施分为工程措施、林草措施(或称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3大类。水土保持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在以上3类措施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用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念,采用色彩、形态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和手段,营造新的景观要素,达到景观美的视觉效果。
2.2.1 景观色彩的应用
2.2.1.1 色彩的多样性
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规划与设计不注重色彩多样性,因此由于使用的材料的单一性,导致色彩单一,千篇一律。比如工程措施中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以灰白色调为主,林草措施中以绿色为主,不能形成色彩斑斓的视觉效果。水土保持景观规划与设计在色彩的应用上要突破传统材料的单一色调,工程措施的设计中要选择不同颜色的工程材料,建设色彩丰富的水土保持景观工程;植物措施应改变以绿色叶片占统治地位的设计,植物的枝、干、叶、花、果实等都有丰富的颜色,在景观色彩应用上,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同时,植物叶片颜色的季节变化,在景观色彩设计中也要充分地考虑。根据色彩的情感反应和设计者的景观设计意图,选择适当的色彩,以达到增强景观色彩的视觉效果。
2.2.1.2 色彩的协调和搭配
水土保持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色彩应用要实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根据设计背景的色彩环境,选择与之相调和的色彩材料;同时在水土保持措施设计范围内,也要考虑色调的适当搭配,按照不同的设计构想,实现调和与对比的效果。例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蓝、蓝与紫、紫与红都是邻近的颜色,相互对比不强烈,搭配在一起可以达到调和,故有彩虹之美;相反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都是对比色,搭配在一起可使人感觉新鲜、醒目、振奋、活跃等。依据绘画艺术的统一原则,色彩应用既要有差异,显示多样性,生动活泼,又要有相似性,色彩不能过分繁杂,整体上感觉杂乱无章,某些局部显得支离破碎。如何实现色彩的协调和搭配,需要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2.2.2 景观形态的应用
2.2.2.1 自然线势及漂积理论的应用
自然界的自然力对地貌景物的影响最为普遍的是风力、水力、地质重力等。这些自然力作用于植物群落、山石岩体、砂土地形、江河水道及水际岸边等自然形体表面,历时日久,显示出自然力对其形态的影响作用,形成了自然植物群落的参差错落的分布,高低起伏与流畅的山林轮廓;构成了山石岩体的突兀浑圆、塬梁峁沟的自然均衡与稳定和高山与丘陵连绵无际流畅的山际轮廓线;塑造出沙漠、戈壁滩均匀流畅的轮廓;冲刷出河道的弯曲与蜿蜒、岸边的凸凹宛转与隆起平伸等更为流畅的自然线势。美国造圆学家约翰.格兰特、卡洛尔.格兰特所著《庭园设计》中,提出了漂积理论,认为自然景观的自然形态,源于自然力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漂积形体或漂积线势。
这种经过自然力的漂积作用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和物体形象,常常具有美学法则中的统一协调、自然均衡的效应,它凝结了自然环境美和自然美的所有形象特征,漂积理论成为了人工造型艺术创作的美感源泉,也是水土保持景观形态设计遵循的原则。因此,规划和设计的水土保持景观工程与植物带,最重要的原则是要和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线形相协调,自然、流畅地和当地的地貌相融合。同时,用不同的线性,设计出不同的景观工程,以便引起观察者不同的情感反应[5]。
2.2.2.2 水土保持植物景观形态的应用
植物的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其各部位在不同的时期的欣赏价值也不同,在水土保持景观植物配置时,既要考虑不同植物的形态特点,又要注重不同欣赏点位的表现与搭配。树干的形态特点和常见木本乔灌木的形态,见表4、表5。
表4 几种树干的枝干形态特征
表5 常见的木本乔灌木的树形
水土保持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树形和树干的千姿百态,不仅可以丰富水土保持设计景观,也可以营造出植物的意境美。植物措施的配置,同样应遵从景观美的布局原则。
2.2.3 水土保持设计中景观生态学方法的应用
2.2.3.1 景观粗粒与细粒有机镶嵌,大小斑块合理配置、有效串联
一个包含粗粒和细粒的景观意味着同时拥有大斑块和小斑块,而大、小斑块的有机镶嵌则有利于斑块和基质间的物种、物质和能量流以及景观中生境多样性的保持,从而可提供丰富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出于物种保护的需要,一个景观中应同时有大斑块和小斑块,景观中如果存在包含同类斑块中所有物种的大斑块,则这样的大斑块至少应有2个,如果大斑块只包含同类斑块所有物种的一部分,则这样的大斑块要有4~5个,斑块之间应有分有合,分则可避免外界干扰,有利于物种保全,合则可借助廊道达成必要的连接,降低斑块内物种灭绝的风险,有利于维护物种的多样性。水土保持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这个原理,特别是结合当地实际,通过植物措施的实施,改善景观格局。
2.2.3.2 恢复与重建绿色廊道
廊道是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除了为物种提供栖息生境之外,还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可作为物种、物质和能量的流通渠道或过滤器,对于提高景观的连接度有重要的作用。绿色廊道是重要的生态廊道,水土保持景观设计应加强廊道的建设,特别是结合植物措施的设计和实施,恢复和重建流域或项目区的绿色廊道,不仅改善当地的景观质量,也可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2.3.3 模仿自然群落结构的水土保持景观植物措施的设计
自然植物群落是一个经过自然选择,不易衰败、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模仿自然群落结构进行水土保持植物景观设计有助于形成更加稳定、有效的生态系统。
在设计前应对当地的自然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作为植物措施景观生态设计的依据;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立体或复层式群落植物,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景观生态效益;根据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恢复和重建地域的物种多样性,尽量保留当地遗留的地被;选择和配置景观植物时,充分考虑不同物种在群落中存在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避免种间竞争,而形成种间互补,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1]毛文永.建设项目景观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158-160.
[2]刘福智,等.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5-47.
[3]骆天庆,王敏,戴代新.现代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78-81.
[4]李日璇,姚志成.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39(05):184-185.
[5]刘常富,陈玮.园林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6-57.
1007-7596(2014)03-0056-04
2013-09-29
王艳丽(1980-),女,黑龙江加格达奇人,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设计工作。
S157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