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欣,杨 蓉,苏 斐,何翠竹,王艳微,刘素云(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临床护理研究·
早期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疗效观察
梁 欣,杨 蓉,苏 斐,何翠竹,王艳微,刘素云*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康复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其病死率高,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目前中青年人群心肌梗死患病率已占1.4%~8.5%[2]。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目前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而早期康复对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能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不会加重心功能的恶化,可以增加其运动负荷、降低其并发症风险[3],能缩短急诊介入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有助于改善心肌梗死患者近期与远期预后,提高临床治疗疗效。本研究对我院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进行了系统的早期康复指导,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2—10月在我院心内科就诊的发病12h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4例,女性16例,平均(62.7±7.3)岁,起病至就诊时间为(8.5±2.3)h。所有患者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脏瓣膜病、心肌病、肺心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血压低于90/60mmHg等患者。入院后据病情给予抗凝、抗血小板、硝酸酯类、调脂及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5例,男性18例,女性7例;对照组25例,男性16例,女性9例。2组性别、年龄、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梗死后用药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及介入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等基线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自术后即刻给予正规、系统的康复指导、训练,而对照组未予康复指导。
1.2 方法
1.2.1 试验组的康复方案:第1天绝对卧床休息,主动改变体位;第2天可在床上活动,30min/次;第3天可以扶患者下床到床边活动,30min/次;第4天开始在室内散步活动50m,2~3次/d;第5天室外活动家属陪伴走廊散步步行100m,2~3次/d;第6天可逐步增加步行距离或活动量;第7天进行出院前准备及宣教,基本正常活动。
1.2.2 对照组的康复方案:第1天绝对卧床休息,被动改变体位;第2天绝对卧床休息,主动改变体位;第3天被动坐位90°,自己进食;第4天主动坐位10min,1~2次/d;第5天床边坐起,床边便器;第6天床边步行2圈,1~2次/d;第7天室内步行50m,1~2次/d;第8天走廊步行100m,1~3次/d,上厕所;第9天步行200~300m,1~3次/d;第10天步行500m,1~3次/d,基本正常活动,进行出院前准备及宣教。
1.3 观察指标:对比观察2组患者主观感受,所有观察对象分别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第7天由固定的经验丰富的心脏超声专科医生操作,应用美国GE·VIVID7型超声心动仪,探头频率为1.7~3.4MHz,测量左心室收缩末容积、 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及观察有无室壁瘤的发生,对2组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价,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介入治疗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同时对心肌酶学、超敏C反应蛋白及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进行比较。
2.1 心功能比较:2组心绞痛症状发作、动态心电图改善,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学和心功能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介入治疗后进行康复训练方案并不影响试验组患者症状及心功能的改善,是安全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见表1。
组别心绞痛症状(例数)动态心电图改善(例数)超敏C反应蛋白(mg/L)肌酸激酶同工酶(U/L)肌钙蛋白I(μg/L)左心室射血分数(%)试验组5316.3±13.889±7111.2±10.656.1±7.5对照组8515.9±14.182±6111.4±10.553.8±5.9
2.2 并发症比较:2组心肌再梗死和深静脉血栓形成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坠积性肺炎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8,P<0.05)。表明早期康复积极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见表2。
表2 2组并发症比较 (n=25,例数)
*P<0.05与对照组比较(χ2检验)
心脏康复治疗是心血管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传统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治疗严格限制了患者体位和活动,较长时间卧床可引起患者的心率反应、体位性低血压、循环血容量减少及肌肉收缩力降低,以及出现血栓、栓塞和情绪异常的情况。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早期改变卧位或下床活动是提高患者舒适度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4]。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在国内的普及和迅速发展,强调了住院期间对急性心肌梗死低危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可增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心肌的供血,减少儿茶酚胺的分泌,从而使心肌耗氧量降低[5]。正确、安全、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不仅不增加患者的心脏负担,相反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都有良好的促恢复作用,可以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6]。同时还可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延长其寿命,降低其再入院率和病死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康复虽然使试验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了3~4d,但不会对患者心绞痛症状发作及心脏功能的改善恢复造成影响;同时试验组并发症中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考虑与试验组康复治疗方案更早地让患者下床活动,可以有效避免感染源的入侵,增强机体自身抵抗力有关。说明试验组康复治疗方案可更好地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小,有关试验组康复治疗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还需要更为确切、深入的研究,总结经验,制定更为严谨的程序,以便更好地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安全的康复活动至关重要。
[1] 周林琳.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前术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6):151-152.
[2] 杨忠勇.50例中青年人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观察与探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8):3889.
[3] 李毓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运动预后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9):4279.
[4] 郭英.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4):110-111.
[5] 张玲.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252-253.
[6] 郑芳,胡孝贞,刘乐斌,等.早期康复训练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恢复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0):3927-3929.
(本文编辑:刘斯静)
2013-11-23;
2014-01-15
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20130472)
梁欣(1977-),女,河北藁城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管护师,医学硕士,从事临床护理研究。
R493.3
B
1007-3205(2014)12-1462-02
10.3969/j.issn.1007-3205.2014.12.037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