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炜 肿瘤外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历任中国抗癌协会正、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正、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防治乳腺癌专项基金常务副理事长、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名誉院长等职。从医五十余年,致力于乳腺癌和消化道肿瘤的防治研究,立志从医到成为肿瘤防治专家,徐光炜教授用三个阶段的经历概括了他的业务成长。
1956年以优等生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前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学院)医疗系,后被分配至北京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外科。1969年起在普通外科专业的基础上开始专攻肿瘤专业。1973年,为响应周总理攻克癌症的号召,作为主要负责人开始筹建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先后确立以胃癌及乳腺癌为研究所的业务方向,并围绕这两个肿瘤展开了全方位的防治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胃癌及乳腺癌领域的研究工作,其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次,省市级科技成果奖九项。曾先后被评为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84年,作为较早一批派往国外的访问学者,徐教授前往美国SloanKetteringCancerCenter及NCI学习西方医学的先进知识和理念。
早期的业务积累,为专业的成长及在肿瘤专业学术组织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在担任学科带头人及医院管理者的同时,开始积极投身学会工作。曾先后同时担任中国抗癌协会及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的领导工作,历时20余年。主持学会工作期间,组织并推动了肿瘤学科的建设及肿瘤规范化诊治工作。作为中国抗癌协会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开创了多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有意义的工作。在任期间先后成立了30余个专业委员会,主编了《常见肿瘤诊治规范》、《肿瘤学》、《临床肿瘤学》(译)等学术著作;创办了由癌症患者参与的癌症康复会及每年一次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2000年,开创了由中国抗癌协会和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联合主办中国肿瘤学术大会的历史,该会议已成为国内最为重要的肿瘤综合学科学术会议。多项开创性的工作延续至今。在任期间,积极加强与国际相关学术组织的联系,曾先后担任亚太癌症控制组织联盟(APFOCC)、国际胃癌学会(IGCA)常务理事、WHO胃癌协作中心理事及ASCO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并初步建立了与国际抗癌联盟(UICC)、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美国癌症协会(ACS)等组织的合作,为中国肿瘤防治工作走向国际舞台打下了基础。
对于一位从医半个多世纪的肿瘤专业工作者来说,徐教授经治患者无数。回顾多年的从医生涯,随着年龄及阅历的增长,渐渐感觉到,虽然医学科技发展很快,但在面对众多晚期癌症病患时却时常有些“爱莫能助”,深感医学的局限和医者的无奈,一个医者的责任感促其深思并醒悟,决定改变专业方向,开始了新的探索,一个在十几年前尚未引起肿瘤界足够重视的工作—癌症的早诊、预防和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已近古稀之年,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却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乳腺癌的早诊及筛查工作中,组织开展了全国百万妇女乳腺癌普查工程,举办了近百场培训,基层医院的数百位乳腺专业人员的诊治技术得到提高。在全国先后建立了40余个乳腺癌规范化筛查点,在此阶段,徐教授先后组织成立了乳腺癌筛检联盟、乳腺癌防治基金,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等机构,其愿望只有一个—探索适于中国女性的乳腺癌最佳筛查方案。
多年来,利用闲暇时间徐教授编写了多部肿瘤防治科普书籍,撰写近百篇科普文章。2003年,被卫生部“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聘为首席专家,走进大众社区进行肿瘤预防科普知识宣讲。主编的科普读物《肿瘤可防可治》作为《相约健康社区行巡讲精粹》系列丛书之一,于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又被聘为全民健康促进专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徐光炜教授曾如是说:“只要仍有精力,愿继续为中国的肿瘤防治事业奉献余热;为身在悲痛中的癌症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为更多的大众不再饱受罹患癌症之疾苦,愿意奉献余生再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这也正是一位肿瘤“大家”所应具备的责任、意识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