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
摘 要: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揭示了隐喻的本质,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给隐喻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隐喻的翻译应该以认知为取向。本文以认知翻译为指导,探究奥巴马演讲词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着重从保留概念隐喻、替换概念隐喻及放弃概念隐喻方面加以探讨。
关键词: 概念隐喻 认知 演讲词 翻译
1.引言
隐喻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与行动中。Newmark(1988:104)认为:“翻译中最重要的特殊问题是隐喻的本质。”国外不少学者对概念隐喻进行了研究,多集中从认知翻译角度探析,如Shreve和Gutt等。国内主要集中从修辞学、美学等角度研究隐喻的翻译,从认知角度的探讨不多见。本文以奥巴马总统的演讲词及其中国和平音像电子出版社的中译本为语料,分析其中的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有利于英语学习者提高对概念隐喻的翻译能力。
2.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与翻译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正式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使隐喻正式进入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参照具体的、熟悉的概念,表达未知的、抽象的概念的认知方式。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一个隐喻的形成实际上是两个义域在概念上的“跨域映射”。在隐喻中,被用来描述具体概念的是源域,而陌生的、抽象的概念为目标域。
例如“时间就是金钱”运用具体的“金钱”认知抽象的“时间”,这样我们在谈论时间时,就会用“省”、“花”、“投入”、“浪费”等与时间搭配,实际上是把时间当做金钱理解和体验。“金钱”所在的域称为源域,“时间”所在的域称为“目标域”。
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发展壮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国外翻译学家在研究认知与翻译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隐喻的翻译活动绝不是单一的语言符号转换,它实际上是一个关涉语言与思维、文化与文学、心理与生理等多维的认知活动(肖家燕:2010),译者只有充分理解原文的概念隐喻,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才能正确传递原文思想。
3.认知视角下演讲词中的隐喻翻译
翻译实践通常以传情达意、再现语义为目的。演讲词中存在大量的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使用可以使演讲词更加生动、更具内涵。因此在翻译概念隐喻时,应在求得神似的前提下,尽量追求形似。Schaffner(2004)将隐喻翻译策略归纳为替代、释意和省略三大类。本文借鉴其观点,将演讲词中的隐喻翻译分为保留原概念隐喻、替换概念隐喻和放弃概念隐喻三种翻译策略。
3.1保留概念隐喻,以直译为主。
隐喻的产生与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实践体验密切相关。尽管英汉两个民族使用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迥异,但是由于人类共有的身体构造、感知器官、认知能力及类似的社会实践,使得两个民族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类似的认知。因此,英汉两个民族之间存在众多源域和映射方式相同的概念隐喻。对于此类概念隐喻的翻译,译者可以采取直译法,这样既不会造成文化沟通障碍,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演讲词的意境、形象和喻义。例如:
(1)Where do we direct our efforts:what steps do we take to overcome these barriers?
翻译:我们朝哪个方向去努力?我们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克服这些障碍?
这是奥巴马总统2009年在有色人种会议上发表的演讲辞,在美国,有色人种仍面对诸多歧视和困难。原句中的“barriers”运用了概念隐喻理论,由“life is a journey”而来,源域是“journey”,目标域是“life”,两个域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源域中的“barrier”对应目标域中的“difficulty”;源域中的“destination”对应目标域中的“aim”,等等。因此可以使用“the barriers of life”。同样,汉语中也有“人生中的障碍”等类似的概念隐喻,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是“旅途”和“人生”,所以此处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译为“障碍”。
(2)This cooperation is not fixed,but it is a destination that can be reached if we pursue a sustained dialogue.
翻译:尽管合作尚有变数,但是只要我们双方持续进行对话,我们的目标就会实现。
这是中美第一轮经济战略对话中奥巴马发表的演讲词,其中的“destination”使用了概念隐喻理论,由“cooperation is a journey”而来,源域是“journey”,目标域是“cooperation”,因此可以使用“the destination of cooperation”。汉语中也有概念隐喻“合作的目标”这种表达,翻译时,译者可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是“旅途”和“合作”。
3.2替换概念隐喻,使之归化。
由于英汉语言有着独特的文化,自然概念隐喻有独特性。当源语中的概念隐喻对应译入语中不同的概念隐喻时,译者应采用替换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策略,不仅可以保持语义不变,而且可以使语言充满特色。例如:
(1)Our campaign was not hatched in the halls of Washington.It began in the backyards of Des Moines and the living room of Concord and the front porches of Charleston.
翻译:我们的竞选不是诞生在华盛顿的议会大厅,而是始于梅因市的后院、康科德市的起居室和查尔斯顿市的门廊。
这是奥巴马总统在2008胜选时的演讲词,主要介绍了竞选时的情况。“hatch”一词使用了概念隐喻,由“The campaign is a fowl”而来,源域是“fowl”,目标域是“campaign”,因此可以使用“campaign was hatched”。但译者在翻译时,将源域替换为“婴儿”,目标域仍然是“竞选”,因此变为“竞选的诞生”。
(2)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翻译:这些誓词曾在蒸蒸日上的繁荣时期被诵读。
这是奥巴马2009年就职的演讲词。“rising tides”使用了概念隐喻,由“Prosperity is sea”而来。源域是“sea”,目标域是“prosperity”,可以使用“the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但译者在翻译时替换了概念隐喻,使之归化,将源域替换为“太阳”,目标域仍然是“繁荣时期”,因此译为“蒸蒸日上的繁荣时期”。
3.3放弃概念隐喻,功能对等。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信仰和文化,因此类似的隐喻表达较少。当一概念隐喻存在于源语中,在译入语中出现空缺时,译者可采用放弃隐喻的翻译策略。虽然源语中的概念隐喻丧失,但是仍能正确传达语义,避免跨文化交际的误区。例如:
(1)To my campaign manager,David Plouffe who built the best political campaign,I think,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翻译:我竞选的负责人戴维普洛夫,是他组织了我认为美国历史上最完美的政治选战。
这是奥巴马在2008年胜选时的演讲词。“built”一词使用了概念隐喻,由“Political campaign is a building.”而来,在源域中指“building”,但在目标域中指“campaign”,因此可以使用“build a campaign”。如果翻译时直译成“建造政治竞选”就会令人费解,而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概念隐喻,所以此处放弃概念隐喻,采用功能对等的方法表达语义,译成“组织政治竞选”。
(2)We will construct the roads and bridges,the electric girds and digital lines that build our commerce.
翻译:我们将建造道路和桥梁,架设电网和数字电路来发展商业。
这是2009年奥巴马发表的就职演讲词。“build”一词使用了概念隐喻,由“commerce is a building”而来。源域指“building”,目标域指“commerce”,因此可以使用“build our commerce”这种表达。如果直译成“建造商业”会令人费解,此处译者放弃概念隐喻表达语义,译成“发展商业”。
4.结语
隐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人类相似的认知,使不同的语言有相同的或者类似的概念隐喻,但不同的文化又使认知方式存在差异,从而使概念隐喻在不同语言中呈现个性。许均(2009:41)认为翻译是以符号转化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要了解源语和译入语文化,这样在翻译演讲辞中的隐喻时,才可以采取保留概念隐喻、替换概念隐喻和放弃概念隐喻等翻译策略,尽量体现源语隐喻的风格和色彩,同时使译文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方式和语言习惯。
对隐喻的翻译不能只停留在修辞角度,应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客观系统的研究。本文从认知观的隐喻出发,对奥巴马演讲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Mandelblit,N.Translation and Meaning[M].Maastricht University Press,1995.
[3]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 Prentice Hall,1988.
[4]Schaffner,C.Metaphor and translation:Some implications of a cognitive approach[J].Journal of Pragmatics.www.elsevier.com/locate/pragma,2004(36).
[5]肖家燕.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中国外语,2010:5.
[6]许均.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周红,朱芙蓉.政治演讲中隐喻的翻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