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爽
摘 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想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因此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教师的工作表现,从目标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四个方面探求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途径,以期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教师积极性的目的。
关键词: 教师工作 积极性 调动策略 激励策略
美国社会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告诉我们人对某一方面事物需要越强烈,他的积极性就越高,动力就越大。他把激励看成“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即针对人的各种需要,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教师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从教师的工作表现出发,利用教师最迫切的需要激励他们的行为。当前形势下,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教师工作、生活环境相对单调和贫寒,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缺乏朝气、被动学习;工作涣散、责任心不强;缺乏大局意识,对学校安排的工作不甚积极等。教师的需求也是多方位的,包括薪酬待遇等物质需要和创造成就、自尊荣誉等精神需要,激发教师积极的动机,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激励才有可能保证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正确方向和持久性。本文着重从目标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四个方面探求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途径,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一、目标激励
目标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物,是激发积极性的外部条件,同时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结果。所谓目标激励,即通过目标管理指导教师的行动,使教师的工作与集体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点应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点关注,并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实行目标管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目标,充分发挥目标对教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全校教师聚合在一起,为实现目标而共同活动,达到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积极性的目的。其次,要善于使广大教师自觉树立工作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和能动功能,引导教师不断向新目标自觉而积极地工作。努力使学校目标与教师目标协调统一,校荣我荣、校衰我耻。
二、物质激励
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和教学条件,使其与整个社会一同进步和发展,让教师共享社会改革开放的成果,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要将自己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作比较;且公平分为分配公平和程序公正两种形式。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必须完善结构工资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由于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使得教师劳动的质的区分成为难点,这是深化制度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必须逐步建立完善考核机制,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健全完善一系列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形成性考评和终结性考评相结合、过程考核和内容考评相结合。使学校对教师的考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为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和不断完善提供依据,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精神激励
当物质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主导因素则变为精神激励机制。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有些教师家庭生活水平已经较高,最迫切的需求不是物质的需要,那么管理者就应该使用精神因素进行软管理,充分注意教师队伍中的隐性因素。
(一)建立人格激励机制
人格激励是从相信人、尊重人、启发人出发,以被激励者为主体的激励机制,它通过自觉改变被激励者的思想信念使其自发改善自身行为。学校要从制度和体制上倡导淡泊个人名利,提高品德修养,发扬廉洁勤奋、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等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尚。首先,校领导必须加强自身修养。领导是一个组织的旗帜和核心,领导的人格与学校的整体风尚有直接关系,是学校校风的风向标。所以校领导必须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加强自身修养,以高尚的人格引领广大教师。其次,探索建立科学激发教师积极人格的制度,用制度激励教师不断完善人格。
(二)建立情感激励机制
教师具有很强的自信心、自尊心、求知欲和荣辱感,可以说精神需要十分突出。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用丰富、真挚的情感激励、感化教师。营造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氛围,坚持民主疏导,这样许多问题才得到解决。而人的感情联系是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同教职工广泛接触。毋庸置疑,这将有利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发。
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和形成一整套公正表彰、个别抚慰、团结向上的校风,使他们肩负重任,成绩及时得到社会认可,实施职称晋升等精神激励机制,那么就可以大大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在人的需要中,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是教师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最主要途径。因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又是由需要决定的。只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协调得当、综合运用,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更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领导要在做好教师精神鼓励的同时,认真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只要条件、政策允许,应尽力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使广大教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领导的关心,从而激发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在发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整体功能时,应注意在进行精神激励的同时,不过分强调精神的作用而排斥物质激励;抓物质激励建设,也不忽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学校领导应牢记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物质可以变精神这一基本规律,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产生最大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商继宗.中外中小学教师的待遇[J].教育研究,19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