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帆(本刊记者)
长武新机制让“乡官”“住读”
文/张 帆(本刊记者)
“54321”机制就是要让“走读”干部在基层蹲住、守住,扑下身子干事,彻底推倒横亘在干群之间的“隔心墙”。
3月28日晚8点,长武县枣园镇党委书记刘自力和镇长高莉萍驱车13公里赶往河川口村,实地踏勘农田水毁路段。正值春播备耕时节,看着被水冲出的大小36个坑铺满路面,在场的镇村干部心焦不已。
“村上尽快组织群众投劳,由镇上负责协调资金,上下一起动手,争取最短时间将水毁路堤修好。”刘自力和高莉萍当晚便与村干部议定修补方案,直至深夜才返回镇机关。
“起初还担心影响农活,没想到第二天推土机、装载机全来了。”村民李忠江感触地说,自从干部住镇后,群众晚上也能找到人,办事效率高多了。
去年7月以来,长武县将正作风、提效能的发力点聚焦到根治乡镇干部“走读”问题,严格推行“54321”机制,使“乡官”“驻守”乡村,全县430名乡镇干部从不敢“走”,到不能“走”,再到不愿“走”,探出了一条服务群众、引领发展的新路子。
5月6日晚上,暮色四合,亭口镇政府内依旧灯火通明。党委书记李建清正和镇长文志军商讨亭南村天然气加气站征地拨款事项,班子其他成员忙着准备咸阳市住建局检查重点镇建设工作,其余干部在办公室记工作日志,梳理思路。
大约9点多,由县纪委和县委组织部组成的暗访小组径直走进镇政府突击查岗,除去请假人员,全镇科级干部悉数在岗。
自“54321”机制推行以来,这样的突击暗访已让乡镇干部们习以为常。
“去年群众路线调研活动中,县镇千余名干部深入全县160个村4.5万户群众家中,收集意见1000余条。”长武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静介绍说,许多群众反映一些“走读”乡镇干部办事拖沓、效率低下,这暴露出干部作风不实,正离群众的期盼越走越远。
实际上,长武县下辖的9个镇两个社区除个别偏远乡镇因“走读”成本大干部住镇外,超六成的乡镇干部都将家安置在县城。“平时我们会安排三分之一的干部晚上留守值班,虽说机关不至于唱‘空城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刘自力告诉记者,比如快下班时,一些人就“人在心不在”,有限的工作时间无形中被缩短;紧急突发事件处置难,临时叫人往往事倍功半;群众时间与干部时间错位,晚上来办事,值班干部说不清、办不了,群众总跑冤枉路……
对此,长武县探索推行“54321”机制,即乡镇干部每周在岗工作5天,每周在村镇住宿4个晚上,每周进村入户不少于3天,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不迟于两天,节假日要有1名党政领导在镇机关值班。并建立“421”考核办法,将记好工作日志、考勤记录、值班记录、民情访谈作为四个基础条件,推行公示和点评两结合,实行党政班子第一责任制。
“现在情况不同了,一切都很严格,县上领导经常采取不打招呼、夜间暗访、视频对话等办法对乡镇干部住镇情况进行抽查。”刘自力说,一次晚上10点多,常务副县长侯军利突然打来电话让看视频,5分钟的视频,让刘自力慨叹县领导的良苦用心,“视频点名让乡镇干部身边多了一双监督的‘眼睛’,谁敢有丝毫懈怠?”
“我们强化对‘走读’的督察,要让干部‘走’有所惧。”县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陈宝鹏介绍说,如果发现有“走读”行为1次的,责令本人写书面检查,取消当年评优树模资格;发现两次的,进行诫勉谈话并在全县通报批评;发现3次或因擅离职守贻误工作的,一年内不得提拔任用,是后备干部的取消后备资格,并视情节予以组织纪律处分。
解决乡镇干部“走读”留住人只是第一步,关键还要留住心。夜学、夜议、夜访成了乡镇干部沉身拴心的“助推器”。
“以前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县城,没有整块时间去梳理和思考,现在晚上与老同志交流经验,工作起来也事半功倍!”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彭公镇干部焦玮琳面对乡村卫生环境整治工作中群众不配合,急得一筹莫展。借着晚上学习时间,她向老同志求招取经。
“先要拉近和群众的距离,然后再谈工作,见了老人叫声爷,遇到中年人就喊声叔……”在老同志的点拨下,焦玮琳调整思路,白天帮着群众搞卫生、挪柴堆,晚上到有情绪的村民家中拉家常、做工作。慢慢地,村主干道两边的柴堆、粪堆、草堆消失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一个月后,全县乡镇干部纷纷到丰头村观摩卫生环境整治工作。
而在相邻不远的相公镇,镇党委书记崔剑雄也在寻思着让干部充实起来的好法子。很快,他将所有干部分成4支生产小队,在镇机关后院开辟一亩多地,准备下班后组织大伙种蔬菜。
“可别小看这块菜园,能识人用人,也能教育干部体验农民生活,培养为民情怀,还能改善机关廉政灶伙食,一劳多得哩!”崔剑雄说。
慢慢地,乡镇干部在换位思考中体察民情、回应期盼,过去那种“乡镇干部像候鸟,白天农民找不到,晚上进城没法找”的现象消除了。
在相公镇马槽沟村,空巢老人曹劝劳总是让镇干部李宁放不下心。性格孤僻的老人对送去的慰问品并不领情,这让李宁心里很委屈。“问题出在哪里了?”李宁很纠结。“‘54321’机制推行后,我一周至少3天在村上,才搞明白老人真正的需要是情感交流。”
之后,李宁隔三差五陪老人拉家常,帮其搞卫生,心贴心的交流让老人情绪得到疏解,老人不仅性格开朗了,还成了村里环境卫生整治的义务宣传员。
“现在一想到困难群众企盼的眼神,哪儿还能‘走读’。”在彭公镇副镇长白俊华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帮扶的鸦儿沟村和东大吉村20名困难群众的家庭情况,谁家几口人、啥情况、困难有哪些、如何联系,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本子随身带着,没事就翻出来看看,这几天得赶紧拿出可行的帮扶方案,要不晚上睡觉不踏实。”白俊华说。
地掌镇西坡村村民鱼小琴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切身感受到乡镇干部作风的转变:“农忙时地里缺人手,干部们主动帮我干农活,为了感谢他们,我做了一顿家常饭,没想到他们吃完走时还悄悄留下饭钱。”
“以前乡镇干部下村似蜻蜓点水,现在每周都要驻村三四天,走访调研的时间更充裕,掌握的民情民意也更及时准确。”彭公镇干部王刚告诉记者,“住读”后群众只要来找,干部随时都能接待办理。前不久,因为一些小纠纷,有群众大半夜来敲门,和干部一聊聊到12点。“人都是有感情的,你真心对群众,群众就真心对你。”
“只有动真情才能知实情,接地气才能增底气。”县委书记任杰认为,群众往往从离他们最近的乡镇干部身上看党风政风,“54321”机制正是要让“走读”干部在基层蹲住、守住,扑下身子干事,彻底推倒横亘在干群之间的“隔心墙”。
如何走出“活动时轰轰烈烈,活动后冷冷清清”的怪圈,让乡镇干部“走读”现象不反弹,在考量干部服务理念的同时,也考验着长武县委、县政府的政治智慧。
原丁家镇人大主席刘东峰去年在拆迁工作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白天抓落实,晚上到群众家中做工作,镇上离家只有5里路,却40多天没有回过一次家。“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状态让丁家镇率先在全县完成拆迁任务,没有出现一起赴县上访事件。
今年1月,刘东峰被提拔为相公镇镇长。他和班子成员一起为后进村贺峪村出谋划策,针对过去吃窖水村民大多患大关节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现状,一套“量体裁衣”的方案在反复走访征询群众意见中筛劣选优,最终开出一张“对症”的产业发展“良方”。
“养兔子不需要重体力劳动,镇政府先以租借的形式将獭兔发给村民,然后通过养兔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畅通销路。按照预期,一年下来每户群众净收入将达1万元。”刘东峰对獭兔养殖产业充满信心。
和刘东峰一样,鱼坤作为全县唯一的女镇党委书记,一心扑在乡镇。她任职的洪家镇是长武西大门,共有耕地2.6万亩,仅苹果园就占2.2万亩,为了将其建成秦陇边贸重镇、果业强镇,鱼坤利用晚上时间,走村入户做工作,推广苹果种植新技术、新品种。好几次,因为村里个别路段没有路灯,只好用车灯照亮,入户做工作。
“这点苦不算啥。”鱼坤欣慰一笑,说道:“按照规划,我们通过新园建设、老园更新逐步将农业产业园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给果农,力争将优果率提升到80%,果农净收入一年可达10万元。”
“妈,今天学校统计留守儿童,我把自己也报上了。”鱼坤听到女儿这句话后,心酸地流下眼泪。“只要多年后群众说我给洪家镇把力出了,也算对得起组织信任、群众企盼了。”鱼坤看着窗外,动情地说。
扎根乡村,主动谋事,这种局面正是长武县借助“54321”机制狠刹“走读”之风达到的效果。
“乡镇干部不容易,自然要高看一眼,厚待一分,绝不让吃苦的人吃亏,也不让投机的人吃香。”县委书记任杰多次在全县大会上这样表态,县委在进行干部调整调配时,开始将选贤任能的重心向乡镇倾斜。“一定要掌好选贤任能的‘方向盘’,否则所有措施都是一阵风。”任杰强调。
顶层设计打破了乡镇干部“一眼望到头”的倦怠状态,形成“群起群飞”的喜人氛围,目前提拔交流乡镇干部人数占到干部总调整人数的85%以上。
“良性的用人导向让越来越多的干部主动下沉乡镇,甚至叫都叫不回来,为什么呢?你不接地气、没干出实绩,想进步就没有希望。”张静告诉记者,为了让乡镇干部安心,县财政为每个镇拨款配备廉政灶、图书室、浴室、电脑、电视、暖气以及健身器材,改善乡镇机关工作生活条件,县委定期召开乡镇干部家属座谈会,征求家属意见,排解家庭困难,消除干部后顾之忧。
现在,长武县430多名乡镇干部活跃在基层一线,引领群众发展产业、调处矛盾、倡树新风,为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据统计,目前全县兴办惠农实事588件,走访慰问困难群众5469户,化解矛盾纠纷133起。仅今年一季度,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1.1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95元,赢得群众一片赞誉。
乡镇干部走村入户,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
book=34,ebook=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