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桥安 刘卫明 陈冠帅
[摘要]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COPD并合并有呼吸衰竭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与B组,B组患者行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和常规药物治疗,A组患者在B组基础上增加机械通气面罩正压通气。比较两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病死率、治疗周期和治疗后肺功能指标间的差异。 结果 A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和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显著优于B组(P<0.05),病死率显著低于B组(P<0.05),治疗周期显著短于B组(P<0.05)。 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有效提高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5-143-03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基数正不断扩大,老年人相关的疾病与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老年人常见呼吸道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呼吸气流受限,如控制不佳,病情发展迅速,呼吸衰竭是其主要最终状态[2]。目前,COPD在人群中有较高发病率,临床对其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治疗办法,但相比于其他人群,老年患者的呼吸道廓清功能和肺弹性功能均明显减退,临床上常规使用的低流量吸氧对老年COPD患者起效慢,且效果不好,尤其是合并有呼吸衰竭的患者,常规治疗方法更是难以保证治疗效果,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3]。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已在临床中有一定应用[4-5],相比于传统方法,其可以避免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本研究以60例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就无创正压通气的应用效果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60例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入院时间2011年1月~2013年1月,男女性别别42∶18,年龄最大82岁,最小65岁,平均(73.3±4.4)岁,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COPD诊断标准,且血气分析结果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被确诊患有COPD合并呼吸衰竭。在合并症方面,有肺性脑病神志改变者18例、肺心病者17例、左心功能不全者14例、未发现合并症者11例。为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我们排除了多脏器功能不全、呼吸已经停止、严重昏迷、纵膈气肿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2012年1月~2013年1月)与B组(2011年1月~2011年12月),上述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B组患者行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和常规药物治疗,A组患者在B组基础上增加机械通气面罩正压通气。各项参数的设定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IPAP一般从8cm H2O开始向上增加,一般不可超过20cm H2O,增加过程要适量,以5min为一个观察时段,如患者无不适,则增加2cm H2O,EPAP设定在4~8cm H2O内,目标是使SaO2可以维持在90%以上水平。
1.3 研究指标及评价方法
1.3.1 血气分析结果的比较 主要包括PaO2、PaCO2和SaO2三项,时间点选为治疗前和治疗后12h。
1.3.2 病死率的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
1.3.3 两组中抢救成功的患者的治疗效果的评价 主要包括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和住院时间。
1.3.4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的肺功能进行比较 主要包括1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和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Epidata(1.10)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A组与B组患者组间各指标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率的比较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在血气分析主要指标PaO2、PaCO2和SaO2的比较中,治疗前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此三项指标皆有所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治疗后,A组患者此三项指标情况较B组更积极,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A组30名患者中27例抢救成功,病死率10.00%,B组30例患者中19例抢救成功,病死率36.67%,经x2研究,A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B组(x2=5.96,P<0.05)。见表2。
2.3 抢救成功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在抢救成功的患者中,A组患者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及住院时间皆显著小于B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抢救成功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前,两组患者FEV1和FVC无显著差异,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FEV1和FVC均有提高,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后,A组患者FEV1和FVC皆显著高于B组(P<0.05)。见表4。
3 讨论
COPD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和呼吸肌疲劳,相比于一般人群,老年患者的呼吸肌运动能力较低,且由于患者正处于病理状态中,对于感染的抵抗能力也较低,就导致了老年COPD患者更容易并发呼吸衰竭[6]。目前研究认为,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病理过程为:因COPD导致呼吸道阻力增高,肺部过度充气,导致内源性呼气末正压上升,而机体为了克服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可能会用去总呼吸功的40%左右,极大的增加了呼吸肌的负担,进而发生呼吸肌疲劳[7]。对于这种情况,应该谨慎使用药物治疗,因为使用过度的呼吸兴奋剂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呼吸肌疲劳的情况,使患者病情加重[8]。无创正压通气是一种有效减轻患者呼吸功消耗,提高呼吸肌肌力恢复能力的一种方法,相较于传统机械通气方法,无创正压通气在患者吸气时,有一个较高的吸气压,用来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增加潮气量,扩张气道和肺泡,在患者呼气时,无创正压通气可以用较低的呼气压来平衡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增加功能残气量,防止肺萎缩,并使肺泡液向外弥散,增加肺部换氧能力,提高肺部功能[9]。在本研究中,我们在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中使用无创正压通气,起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血气分析主要指标PaO2、PaCO2和SaO2的比较中,治疗前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此三项指标皆有所好转,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在治疗后,A组患者此三项指标情况较B组更积极,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患者血氧含量,而在COPD并发呼吸衰竭过程中,降低缺氧所造成的器官功能损伤对于患者的抢救和预后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10]。本A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B组(x2=5.96,P<0.05)。我们认为这是无创正压通气降低患者呼吸肌负担后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的体现。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抢救成功的患者中,A组患者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及住院时间皆显著小于B组(P<0.05)。这说明无创正压通气可以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这不仅可以缩短患者康复周期,对于降低医疗负担也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前,两组患者FEV1和FVC无显著差异,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FEV1和FVC均有提高,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后,A组患者FEV1和FVC皆显著高于B组(P<0.05),这提示着使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患者,其预后水平更好,康复周期更短,而提高患者预后水平和抢救后的生活质量,对于老年COPD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有效提高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其可改善患者抢救期血氧含量,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患者治疗周期,提高患者预后水平,在临床上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洁,姜庆五.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7):690-695.
[2] 马恒宾,佟倜,王青光,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癌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716-1719.
[3] 钱桂生,陈宝元.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2):112-113.
[4] 季永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哮喘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11):1696-1697.
[5] 陈荣昌,罗群.无创正压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5):331-333.
[6] 张和平,张春峰,徐辉,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913-2914.
[7] 张雪岩.稳定期COPD患者静息肺功能测定及与最大摄氧量的相关性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43):69-70.
[8] 陈俊文,张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7):3429-3432.
[9] 宫帅,刘跃建.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13,33(7):556-561.
[10] 詹达天,王秀川,林崖,等.COPD患者血气分析和生化试验的结果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9):1506-1509.
(收稿日期:201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