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如何做到教略学丰

2014-09-03 23:16王仙仙
课外语文·下 2014年8期

王仙仙

【摘要】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应简化教学线条,充分利用“阅读提示”。略去详细讲解,丰富自读自悟;简练教学引导,重视语言积累;课内联系课外,注重拓展延伸 。

【关键词】教略学丰;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第五册开始,在保持精读、选读课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类型—略读课文,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大略读课文的数量,相对减少精读课文。统计显示,第五至十二册教材中,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分别为98、111篇,基本是平分秋色。可见,略读课文在整套教材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处于游离状态:有的变成自读课文,任由学生自己阅读;有的变成精读课文的“压缩版”,什么都想抓;有的精雕细琢,使之成为精读课,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专门与朱自清先生合著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中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主张把阅读课一分为二,建立精读与略读结合的新课型。《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如是说:“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一、简化教学线条,充分利用“阅读提示”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展开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教学环节的繁琐复杂,使整个教学结构粗线条化。

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两个方面: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针对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在学完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二、略去详细讲解,丰富自读自悟

都说“教是为了不教”。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告诉我们的是语文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要实现所谓的“不教”的目的,就要做好略读教材的教学,在略读教学的实践土地上学会自由地行走。略读课文不是让我们忽略地教,而是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地去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五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来,让学生体验文本带给他们的快乐。

三、简练教学引导,重视语言积累

积累是理解和表达的桥梁,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教学略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元地理解文本,为他们提供更开放式的阅读理解,鼓励他们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

语言的积累也为更好地写作铺平了道路。就在《珍珠鸟》这课教学的开头,学生们在朗读了文章的第一句话:“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一开头就用‘真好!呢?”我顺势推舟,让学生谈论这样的开头好不好,最后让学生带着感受朗读这段话。通过这样的一个学习,我发现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中,会尝试将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

四、课内联系课外,注重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不等于课文学习。所谓内外兼修,就是指略读课的教学既要重视课内文本的学习,又要延伸到课外,着手于文本,放眼于课外,内引外联,适度拓展,真正让略读课教学成为连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和纽带。

叶圣陶说过:“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先读相关文章。”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是一种教材,一项略读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可趁热打铁,内外结合,进行拓展延伸。

在学完了五年级上册“快乐的童年生活”一组课文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呼兰河传》等名家名篇;学完了第五组课文“名著之旅”,我又建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像这样结合略读课文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既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拓宽学生知识面。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略读课文承担着较精读课文更广泛的任务。只要我们放弃过多的预设,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潜心入文,自由感受,做到教略学丰,“略”而不薄,简中有丰,我们就能达到“不待扬鞭自奋蹄,驰骋千里何足奇”的理想境界。

(编辑:王 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