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陶瓷“婆婆”探析

2014-09-03 09:58:46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4期
关键词:窑址淄博婆婆

王 滨

山东淄博市博物馆 淄博 255035

图一 “婆婆”中玩耍的孩童

作为全国五大陶瓷主产区和三大建材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陶瓷名城”的山东淄博,陶瓷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自古以来淄博陶瓷就有着辉煌的成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淄博窑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1]。而渐为陶瓷学术研究界所熟知的近代淄博民间陶瓷,也同样独具魅力,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民间陶瓷在器型和功用的设计理念上,以百姓生活的基本需求作为出发点,在烧制过程中把握产品的“器用性”这一根本原则,形成粗犷豪放却不失稳重、质朴自然而不失高雅、大气率真又不失灵巧的艺术风格。其中的“婆婆”,即是淄博民间陶瓷的典型代表,是“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就地取材、物以致用”的创作理念以及实用目的的集中体现和真实写照。

图二 “婆婆”

“婆婆”,是曾经盛行于近代淄博民间的当地窑烧制的婴儿坐器,类似于现在的儿童座椅。“婆婆”是淄博当地人的昵称,意为可帮助照看娃娃的老婆婆,也称“瓮婆婆”。它适合半岁到一岁左右的孩童使用,因该年龄段的小孩只会爬坐还不能行走,而大人们家务、农活等负担又较重,看管孩子会占去很多时间和精力,影响正常的劳作。如何将大人“解放”出来,腾出双手去无牵挂地做事呢?“婆婆”的出现,无疑解决了这一问题。【见图一】

“婆婆”通高约为50-60厘米,在设计理念上极富人性化,整体造型安全稳定。器型结构大致分为上窄、下宽两部分,下部多是就地取材,利用窑厂现成的瓮坯倒扣过来,并加以打磨和修饰而成,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手塑技法,完成上部圆形围栏结构的制作。在围栏的装饰上采用镂空技法并施以图案纹样,不仅可以减轻重量,还具有良好的透气效果。口沿处及小孩身体能触及到的地方,还要进行修饰、打磨,均应做到圆润光滑,经过精心处理后的“婆婆”,孩子坐在上面会更加稳妥、服贴、舒适。在倒扣的瓮体中部两侧均对称挖有月牙形口,以方便搬动。坐面正中留有一直径约3厘米的孔洞,俗称“屁眼”,具有透气、透水之作用。有些“婆婆”在前面沿下还塑有极为逼真的人的眉目,有的则在两侧装有耳,整体呈人面状。还有的“婆婆”在下部塑出一对乳头,这些绝妙的“创意”,赋予了其更多生活化、人性化色彩,给生活增添了些许趣味性。【见图二、图三】

图三 “婆婆”之二

图四 瓷塑玩偶——“婆婆”中的婴孩(宋代)

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婆婆”在造型上也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不断寻求新的变化,除常见的“瓮婆婆”外,还有少量外形为盆形的“盆婆婆”等。随着造型的不断变化和品种的增加,十分有趣的是,小孩子们也似乎有了自己的“审美”观,“眼光”也变得挑剔起来,有些“婆婆”孩子喜欢,会争着坐,而有些却不愿坐,大人们只好将这些不受欢迎的“婆婆”丢弃到一边,戏称之为“公婆婆”,意为:“公公不会看孩子”。艺术源自生活,造型的多样化,不仅使“婆婆”千姿百态,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平添了几分情趣。“婆婆”常被邻里相互借用,在借(请)用、送还时还有燃香、系红布条等习俗,即取祈福香火旺盛、平安红火、人丁兴旺之意,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安康生活的美好愿望,不仅增进了邻里关系,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还加强了社会和谐,在这里,纯真质朴的山风乡俗,在“婆婆”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婆婆”的制作和使用,最早究竟起源于何时,由于可供参考的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甚少,现已很难综合比较考证,但从淄博博山大街窑出土的珍贵实物资料 —— 宋代白釉黑花坐于“婆婆”中的婴孩玩偶中可以看出:这应是当时根据百姓市井生活为原型而制作,它通高约9厘米,造型为一孩童坐于“婆婆”内。据此可以大致推断出,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婆婆”这种生活用具了,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2]。【见图四】

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有和“婆婆”同样功用的“摇椅”、“摇篮”和“背篓”等,但因其地域性造成自然资源上的差异,制作和用材也有着诸多不同,如:西北、东北地区用木质材料居多;南方地区则以竹、藤为材料制作为主,原材料均为就地取材。而陶瓷“婆婆”的制作工序相对较多,烧制工艺也较为复杂,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改变了其他地区原材料在使用上牢固性差、寿命短的弊端,使其更有分量,不会由于外力因素而使其移位,稳定性更强。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就是造型多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且结实耐用,不怕风吹日晒雨淋,是典型的极富淄博地方特色的生活用具[3]。

图五 白釉彩绘花鸟纹“婆婆”

“婆婆”最初为窑工烧制自用,流行区域仅限于博山一代的窑区,后来由于其安全稳定、新颖别致的造型,方便实用和富有人性化的设计,逐渐辐射到众多平民百姓家。同时,也正是基于它精巧合理的设计和较强实用性,不仅受到老百姓的青睐和欢迎,一些“大户人家”也向窑厂定制“婆婆”,在制作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通体施釉、彩绘图案,使装饰效果焕然一新,提高了艺术观赏性,平添了几分富贵之气。【见图五】“婆婆”的烧制和使用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足见当地百姓对它的欢迎和受认可程度。

淄博地区陶瓷生产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据考证,距今1500年的淄川寨里窑[4],它不仅是淄博瓷业的源头,同时也是北方早期青瓷的发源地之一[5]。多年的考古发掘调查表明,在博山、淄川一带发现的博山大街窑[6]、淄川寨里窑[7]、 坡地窑[8]等古窑址中,出土了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瓷器和瓷片标本,它们在不同时期生产出了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陶瓷精品,如:油滴釉(雨点釉)瓷[9]、黑釉粉杠瓷[10]、三彩瓷[11]等,在陶瓷学术研究界素有“淄博窑”之称。

综上所述,民间陶瓷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根基。传统陶瓷,包括官窑名瓷、文人陶瓷都是根植于丰厚的民间陶瓷沃土中发展起来的[12]。作为与古代淄博窑具有传承关系的淄博民间陶瓷,在国内外也享有较高声誉。其中,依托当地发达的窑业,利用现成的资源和烧制技术,并依据百姓生活需求而制作的陶瓷“婆婆”,应是淄博地区独有的、最能体现淄博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陶瓷艺术佳作,可以说是淄博民间陶瓷“以人为本、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因用作器”的典范,“婆婆”虽然只是淄博民间陶瓷的一个缩影,但是林林总总的淄博民间陶瓷,对于古代陶瓷的继承和对于当代陶瓷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非凡的借鉴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 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科技文物[M].北京:朝华出版社,1998,第85页.

[2] 安立华.乡野之风——近代淄博民间陶瓷艺术[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第1页.

[3] 王滨.谈淄博民间陶瓷的实用性特征 [J].管子学刊,2013,(4).

[4] 山东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山东淄博寨里北朝青瓷窑址调查纪要[A].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5] 钱冶.“中国北方早期青瓷发现与研究暨发源地论证会”在淄博召开[N].中国文物报,2013-9-11,(1).

[6] 贾振国.淄博市博山大街窑址[J].文物,1987,(9).

[7] 山东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山东淄博寨里北朝青瓷窑址调查纪要[A].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8] 淄博市博物馆.山东淄博坡地窑址的调查与试掘[A].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9] 张光明,毕思良.山东淄博窑址油滴黑釉瓷器[J].考古,1988,(9).

[10] 王滨.淄博名物·淄博名文物[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郑峰主编),第17页.

[11] 张光明,魏洪昌.淄博宋代彩瓷的发现与研究[J].台湾故宫文物月刊,1996,(161).

[12] 张守智.中国现代陶瓷概述 [J].装饰,2000,(3).

猜你喜欢
窑址淄博婆婆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山东陶瓷(2021年5期)2022-01-17 02:35:48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陶瓷学报(2020年5期)2020-11-09 09:23:08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东南文化(2019年2期)2019-05-31 09:28:16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0:50
别把婆婆当成妈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6
辽阳冮官屯窑址的调查与发掘
关于淄博窑系的探讨
淄博建成轮胎检测第三方跑道
橡胶工业(2015年11期)2015-02-23 18:53:25
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
大众考古(2014年12期)2014-06-21 07:19:30
献给婆婆
小说月刊(2014年5期)2014-04-19 02: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