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365天的博观厚积约取高考总分180

2014-09-02 08:59辛喜玲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5期
关键词:高考语文备考改革

辛喜玲

摘 要:高考语文总分的增加,考试的内容、方式会有哪些变化?对教学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备考应当朝哪些方面调整?语文的180分不是“短促突击”就能成就的,要引导学生在每年的365天里观察体悟生活,把这种体悟带到课堂同老师、同学们交流,碰撞,使自己的认识得以完善和提升,如此博观厚积才能换得高考的约取薄发。

关键词:高考语文;改革;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06-01

高考改革紧锣密鼓。不久前,教育部宣布2017年将全面实行高考改革,北京到2016年,就有大动作,即:高考只考语文、数学与文综理综,语文180,数学150,文综理综分别为320,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满分100。

高考语文总分的增加,考试的内容、方式会有哪些变化?对教学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备考应当朝哪些方面调整?都应当关注思考了,最近我认真研究教育部相关的意见,以及一些省市的框架方案,参考了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的建议,认为未来的高考语文除了增加分值,很可能还将朝几个方面做大的改革。

一、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命题的材料来源逐渐拓宽。比如2013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材料覆盖面就比以往要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二、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命题,已往理性靠拢。比如去年全国卷的阅读题,就采用了“非连续文本”,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挥。同样山东卷节选了《骆驼祥子》《活着》等。

三、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新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近年来也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这两年山东卷背诵填补经典名句的试题,也加大了对经典作品名句的考查比例。

四、作文的改革,估计分值不会大增

因为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若增值的话会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也可以是去年四川卷的“续写”类的考题。

五、文言文命题的改革,预计今后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

现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这个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现代社会还是用现代语言思考和交流,再说,文言文因为好“拿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精力一大半都给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会加剧语文教学厚古薄今的失衡态势。

针对这样的改革导向,我们的教学、学生的备考该注意什么是当下我们尤其要思考的。

语文的学习无止境,生活是大语文,课堂是小语文,高考语文的180不是“短促突击”就能成就的,要我们引导学生在每年的365天里观察体悟生活,把这种体悟带到小课堂同老师、同学们交流,碰撞,使自己的认识得以完善和提升,如此博观厚积才能换得高考的薄发。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认识。

1、学校和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读书的乐趣,引导学生重视母语的学习与积累

这一点的达成要求家校从小抓起,让孩子发现自然的美,感受人性的善,认识生活的真谛,早早体会到学习诗意盎然、妙趣横生的语文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语文教学要挖掘语文的长处,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让学生爱上语文

语文老师无疑应该是智者,以自己的智慧设计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大胆而又创意的将听、读、诵、讲、思、研、辩、演、练、唱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法运用到我们课堂上去,让语文课堂生成不断,充满激情和活力,使学生成为课堂和学习的真正主人,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探究和创造的享受。

3、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特点,养成长期阅读与写作的习惯

章是案头的山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语文学习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依赖“短促突击”。每个学生都要拥有独立阅读的本领,养成长期阅读的好习惯。为落实这一要求,我们学校针对不同学段规定了必读图书和篇目,还专门印制了读书笔记,要求学生能够“练就隽秀字体,抒写隽永文字”,以促成读书的实效。

4、语文教学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标也要求语文的学习要让学生体验感悟呈现多元解读。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

我们学校“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模式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第一环节,老师出示学习指导,学生先独立自主学习。第二环节,小组交流,学生探究。第三环节,学生展示或小组质疑,以“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最后有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师才站出来明确。

以学习《项羽本纪》为例。第一环节,读课文并独立思考: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后,刘邦“泣之而去”,对“泣”进行品读,探究刘邦是“真哭”还是“假哭”。(时间5分钟)第二环节,小组内交流认识。(3分钟)第三环节,小组代表展示。(1)有的认为是假哭,哪有杀死人家又伤心的道理?这不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吗?(2)有的同学从笼络鲁地人心的角度去论证刘邦纯是假哭表演。(3)有的同学却认同刘邦是真哭,并从情感和事业矛盾的冲突上进行论说,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认为双方在事业上虽是对手,但在情感上彼此佩服,惺惺相惜,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生现象,并从历史上举出不少例子进行证明,如曹操厚葬关羽、日军厚葬抗日英雄杨靖宇等。这样的多元认识老师无须发言,最后赞赏肯定就够了。不管哪种观点,都有理有据,掷地有声,可见学生思维之深,联系之广,他们会在这样的课堂上得到终身受益的体验与感悟。能够这样自主参与课堂获得认知,相信学生在高考阅读与表达的考查中会旗开得胜。

教学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教学过程不该是静止的过程,而应该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备考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古诗难懂之因探微
改革创新(二)
基于考题分析的圆锥曲线内容备考探究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