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研究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和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研究发现,有许多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对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有启发意义,如“因材施教”思想、“最近发展区”理论等。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若干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理论与思考
教育强调能力开发,其根本是开发学生能力[1]。然而,学生的能力有高有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大多只适合优等生、中等生的学习,对优等生、中等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而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帮助较小。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智能结构不同,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以使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一、善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精髓,它对提高各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关键在于全面、深刻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要想了解学生的特点,就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行为。观察能力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观察前,有必要制定观察目标,做一个详细的观察方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状态、课堂纪律、注意力都应纳入观察视野。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课外表现,做到课内观察和课外调查相结合,形成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2.更新评价标准
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未得到真正落实,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真正消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受学生考分的指挥,一切为了学习成绩,对学生特长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许多学生的特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升学率仍然是众多学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人们在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绩时主要看升学率怎么样,升学率越高人们给予的评价也就越高。学校在评价教师时,主要看这位教师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平均分数高、升学率高,老师就越有水平,就会被评为“好老师”,反之则是“差老师”。“好老师”经常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尊重,而“差老师”则经常受领导的批评和歧视。在这种评价标准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数而奋斗,致使许多学生的特长被忽视,学生得不到充分发展。因此,有必要更新评价标准,以“因材施教”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和老师,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3.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主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全才”。“全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门功课成绩都非常优秀,仅某一门课非常突出的不算好学生。相对于“全才”,人们常常把某一门功课成绩特别突出,其他功课成绩一般甚至不行的学生称为“偏才”、“怪才”。“全才”是人才,“偏才”、“怪才”是不是人才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偏才”、“怪才”,是因为他们的表现不符合当前“全才”教育的评价标准。“因材施教”的理念主张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方法,并不一定要均衡发展,有自己的特长也可以成才。事实情况是,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虽然提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个性化教育,但“全才”教育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人们的教育观念仍需更新,思想仍需解放。
二、妙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方法中,巴班斯基提出要有区别地对待学生,这一观点为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提供了理论支撑。
1.明确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
关于如何去评价教学过程是否达到最优化,巴班斯基给出了两条标准。一条是看班级的每个学生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能力发展三个方面,是否达到了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这就是效果标准,此效果标准可以依据教师的教学大纲去评价。另一条就是师生都应该严格执行关于上课时间、作业时间的规定,这就是时间标准。对教学过程最优化标准最为具体的理解就是:首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个性发展都取得了最大程度的发展;其次,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清楚如何讲解、如何把握授课时间、如何做到主次分明,以保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效果。
2.防止作业量与作业难度过低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保证教学目标不能超出“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巴班斯基指出,如果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够、作业量过少,那么教学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所布置的作用应该让学生感到一定的压力,因为有了压力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但这种学习压力一定要适中,研究表明,适中的压力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有区别地布置作业,学习能力强的适当增加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学习能力差的适当降低作业量和作业难度。
3.防止作业量与作业难度过高
巴班斯基指出,如果教学内容的难度过高、作业量过多,那么多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教师讲的内容听不懂、教师布置的作业完不成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身心疲惫之感,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能力下降,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作业分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可以依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布置作业,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难度和数量的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考虑清楚作业的目的、作业的量、作业的形式等,使作业真正能起到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复习学习内容的作用。
三、巧用“发展性教学理论”
发展性教学不仅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而且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发展[3]。发展性教育理论强调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这为差生的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1.为差生进行思想压力减负
学习优秀的学生经常成为人们称赞表扬的对象,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成为人们瞧不起的异类。差生受到很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家长经常给孩子施加压力,给孩子定目标“下次考试你要达到多少分,名次要有所提高”等诸如此类,更有甚者有的家长经常拿别人的孩子相比数落自己的孩子无能,结果使自己的孩子丧失了自信心而自暴自弃;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观念的原因,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也经常给学生施加压力。受到双重压力的压迫,差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纠正只看重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4]。在教育方法上,家长和教师要关心差生,与差生进行心灵沟通,引起差生的心理共鸣,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提升差生的自信心,进而帮助他们寻找成绩差的原因,而不是单纯地给他们施加压力。
2.多表扬鼓励差生
人的语言具有塑造功能,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语言。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罗森塔尔有一次到一所学校考察,期间他随机从六个班级抽取了18名学生,并把这18名学生的名单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把名单给了校长,说这18名学生经过测试都是高智商的学生。半年过后,罗森塔尔再次造访这所学校时,发现当初随机抽取的18名学生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升,并全部超过了一般水平。多年后,这18名学生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取得出色的成绩。无数事例表明,表扬、鼓励、肯定能够使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能够成就好学生。在评价差生时,家长和教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不要把他与其他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比较,而是把他取得的成绩与其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让其看到自己的进步;家长和教师要善于发掘差生的“闪光点”,承认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并及时予以表扬。在种种积极的评价中,差生定会奋勇前进、努力拼搏,取得非凡的成绩。
endprint
3.以爱心、耐心、信心对待差生
首先,教师的爱心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差生。但不少教师对优秀生关爱有加,而对差生则是漠不关心。由于差生经常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麻烦,影响教师所教班级的平均成绩,所以很容易成为教师讨厌的对象,常常被教师当成“批评的靶子”。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差生进步,而且还深深地伤害了师生感情。差生只有体验到教师的关爱,他们才会向教师打开心扉,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其次,教师对待差生要有耐心。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就很难做好差生的教育工作。教师要有耐心,用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他们,有时宽容比责备更有力量,更能促进差生的进步。最后,教师对差生应有信心,教师对他们有信心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其自信心。通常情况下,较差的学习成绩会使差生感到被别人瞧不起,日积月累,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差生创造提升自信心的机会。例如,教师把难度不大的问题用来提问差生,使其感受到正确回答问题所带来的乐趣。
四、活用“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儿童的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已经具备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在他人的帮助下有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的区间就是该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弄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只有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才能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要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首先,教师可以与所有学生分别座谈,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预习新课,把学生遇到不理解的、不会的问题分类整理,以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教师可以精心布置作业,帮助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要合理把握教学的难度和进度。弄清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真实情况,能使教师在备课、布置作业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其备课水平。
2.不断更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即“已经具备的发展水平→潜在的发展水平→新的已经具备的发展水平→新的潜在发展水平……”。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教师要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实际情况,遵循先易后难、先浅后深的基本原则,采取分阶段、小步骤设置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则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问题过难,学生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希望而容易放弃,可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失去问题应有的价值。所以,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逐步使学生原有的潜在发展水平转换成他们现在已具备的发展水平,使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区别对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时,首先要对全班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他们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后作业,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得到开发,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学业成绩得到提高,进而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会更加愿意去了解学生、研究教学,努力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由此形成良性循环,进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
参考文献
[1] 杨善江.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及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教学与管理,2013(3).
[2] 张耀庭,马金焕,韩业伟.论农村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其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13(6).
[3] 金海林.对发展性教学理论的理性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7(4).
[4] 张耀庭.论中学生心理压力成因及其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
[作者:张耀庭(1981-),男,山东定陶人,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王颖】
*该文为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2013-JSJYYB-042)、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市)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项目(教师[2012]1112-3)、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endprint